哈佛商業評論預言供應鏈管理之死,這會是真的嗎?

在6月15日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了一篇《The Death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之死》的專欄文章,發表在科技版專欄。

此文一出,立即在供應鏈人的朋友圈裡引起了巨大震動。如果按照文章作者的觀點,絕大多數的供應鏈從業人員即將面臨失業。

關於失業潮的說法日益盛行,比如李開復說未來10年,50%的人將要失業。馬雲預言未來90%的人將失業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題一次次挑撥著職場人士的神經,讓大家深陷於各種焦慮之中,其中也包括了我。

本著越是害怕,越是要把事情搞清楚的原則,我把《供應鏈管理之死》的文章前後看了幾遍,還是發現了一些原作者邏輯上有爭議的地方,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歡迎拍磚。

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的作者,Allan Lyall,根據他在領英上的資料顯示,曾任職於Tesco樂購、Amazon和Apple等公司,目前是在創業,並擔任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顧問。

另外兩位作者Pierre Mercier和Stefan Gstettner都是波士頓諮詢公司高管,所以這篇文章是BCG的三位顧問共同撰寫的。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用文明一點的說法叫做“位置決定想法”。前幾天我恰好看到另外一篇文章,《諮詢公司的政治、節操和落寞》,非常得有意思,大家可以參照著看一下。

從這篇介紹跨國諮詢公司內幕的文章,可以大概看出顧問們的主要日常是:

  1. 做高大上屁屁踢是拿手絕活
  2. 為客戶提供諮詢是謀生手段
  3. 預測行業的趨勢是重要工作

這樣看來,波士頓諮詢公司的顧問們拋出“供應鏈管理之死”,如此吸引人眼球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好了,讓我們回顧一下《The Death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中的重點內容:

  • 由高質量、實時的數據來實現過程自動化,預測分析、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將會取代供應鏈管理,傳統的工作方式即將被顛覆,
    未來5-10年,供應鏈職能將會被淘汰。
  • 勞動密集型、重複性強的工作,如採購、開票、應付賬款和部分客服,已經可以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取代。計劃、製造、訂單履行和物流可以通過全自動流程進行管理,並不需要供應鏈專業人士的干預。
  • 什麼樣的人能夠生存下來?只有小部分的人,經過培訓後掌握了新技能,他們將負責連接運營和數字科技。供應鏈經理人只有學習新技術,才能在這場生存者遊戲中笑到最後。

兼聽則明 偏信則闇

看到這裡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供應鏈人的未來真的會是這樣嗎?我隨手在哈佛商業評論網站上輸入Supply Chain + Job的關鍵詞,彈跳出來的第一篇文章讓我眼前一亮,彷彿是在黑暗中重新看到了希望。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The Supply Chain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Good Jobs in America供應鏈經濟和美國未來的好工作》,發表在今年3月9日的經濟專欄中。

這篇文章的兩位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ercedes Delgado和哈佛商學院的Karen Mills,都是來自學術界的精英。

這篇文中提到了以下的內容:

供應鏈是美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全美37%的工作崗位,僱傭了4千4百萬人。供應鏈崗位收入高於全美平均工資,其中還包含了很多創新型經濟活動,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 (簡稱STEM崗位)。

哈佛商業評論預言供應鏈管理之死,這會是真的嗎?

特朗普一直宣稱要把製造業工作崗位帶回美國,這是他在競選時的一個主要承諾。

然而現實情況是美國的傳統制造業早已沒落,只有10%的崗位在製造業,剩餘的90%在服務業

即使服務業中包含了時薪制的低端服務業如餐館和零售商鋪工作,但是在新興服務業中,特別是供應鏈服務崗位的收入很高。

這些崗位包括了運營經理,計算機碼農和卡車司機。他們構成了80%的供應鏈從業人員,年平均收入高達63000美元,並且薪資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供應鏈貿易服務類崗位更為樂觀,其中包含更多創新活動,且薪酬更高。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供應鏈相關崗位是美國就業市場中重要的一部分,想要讓4千4百萬個職位消亡,這幾乎是天方夜譚了。

對比閱讀同樣出自於哈佛商業評論的兩篇文章,我們或許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供應鏈管理職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咱們工人有力量

根據美國勞工部7月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份美國失業率是4%,處於歷史上較低的水平,這說明了美國勞動力市場依然有大量的需求。

儘管一些工作崗位人手不足,比如美國東、西海岸碼頭工人就長期處於短缺的狀況,但是多年來迫於沿岸工會的壓力,美國政府遲遲不願推廣自動化技術。

面對不斷上升的進出口貿易量和越大越多的巨型貨輪,自動化技術是唯一能夠應對日益增長集裝箱吞吐量的解決方案。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自動化技術還能夠提高港口的30%生產率。

儘管數字化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是大勢所趨,但是強大的碼頭工會阻礙了美國港口的現代化進程。

數字化顛覆的起源地是美國的硅谷和西雅圖,但是美國的港口和碼頭行業長期抗拒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美國港口的效率已經遠遠落在歐、亞港口的後面。

美國東、西海岸的碼頭工人協會因為感覺數字化會對他們的就業產生威脅而始終心存疑慮。碼頭工會不希望看到資方採用數字化技術而使工人丟失工作崗位,因此他們一直保持著強硬和高壓的態勢。

由此可見,美國傳統的碼頭操作方式雖然落後,但受制於複雜的政治因素,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在可預期的未來,依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作業的現狀。

真的不需要供應鏈專業人士的干預?

如果說美國港口碼頭是因為考慮到政治因素的原因,而無法使用數字化和機器人技術對勞動力密集型就業市場進行升級,那麼在其他的一些供應鏈職能中,是否真的不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全部交由人工智能來接管了?

正如一位國外網友在《供應鏈管理之死》文末所評論的,管理類工作需要創造性、研究分析、溝通技巧和風險管理,而這些技能真的可以被機器人取代嗎?

在採購、計劃、訂單履行和物流等工作中,涉及到很多與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的協同,雖然數字化技術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比如TMS運輸管理系統可以在海量的運輸商報價中自動Pick出運費最低的方案,但是與供應商談判合同和關係維護還是需要依靠人來執行。

一些重複性強、附加值低的工作由數字化技術取代是不爭的事實,比如通過使用條碼掃描技術後,倉庫收貨不再是依賴於人工清點,極大地提高了入庫的效率,但是設計倉庫收貨流程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完成。

另外,一旦遭遇突發情況導致供應鏈發生斷裂,如何能夠指望機器來完成複雜的應急處理工作?專業人士才是主導供應鏈管理的決定性因素,數字化技術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幫助我們提高工作的效率。

哈佛商業評論預言供應鏈管理之死,這會是真的嗎?

國外網友吐槽評論

供應鏈管理不會消亡,只會進化。供應鏈管理者正在打破傳統觀念的壁壘,積極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努力使得供應鏈變得更加敏捷。

同時他們的視角變得更加開闊,不再侷限於內部的協調,而是放眼於客戶、供應商、銷售額、財務、產品生命週期和項目管理等領域。與時俱進,突破創新是新時代供應鏈人的標籤。

所有的供應鏈工作都將會被自動化取代,這種說法未免以偏概全,這也是這篇《供應鏈管理之死》受到抨擊最多的地方。

至於波士頓諮詢公司的顧問們為什麼會預言供應鏈管理之死?可能是因為出自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思維習慣吧。

[1] Allan Lyall, Pierre Mercier, Stefan Gstettner, The Death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e 15, 2018

[2] Mercedes Delgado, Karen Mills, The Supply Chain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Good Jobs in Americ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9,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