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那些事(之六):小盆友、童鞋的抹泥之交

大院那些事(之六):小盆友、童鞋的抹泥之交

小朋友、同学、莫逆之交三个词,换成小盆友、童鞋、抹泥之交来表示,一是谐音,二是幽默,三是真实写照。

不少同学从幼儿园就在一起,一起升入小学,一起闹“革命”,一起上中学,一起当兵……上幼儿园时才二、三岁,屁事不懂,睡觉不分男女,一个大宿舍,一排排小床个挨个。上厕所不分男女是一个大房间,一大排木架,嵌着一个个痰盂,上完了喊老师。洗澡不分男女,一大池水小朋友都泡在里面,老师一个个帮洗澡,最后擦干净。记性好的人,现在还记得谁身上有个疤、有个记的。用“青梅竹马”来形容都不够“份量”,真的是从一个澡盆子里爬出来的,是名副其实的小盆友。我们的友谊,从第一天穿童鞋下地走路时就开始了。天天在一起玩,撒尿抹泥巴的事必不可少,真是抹泥之交。特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我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产生了只有大院孩子才有的特殊友情,这是十分珍贵的。

部队等级严格,职级也和你的权力、待遇息息相关。当年在军院,等级差别有,但远没现在那么等级分明。住在大院高干也没什么架子,骑自行车上班,生活穿戴很普通,见人都非常和蔼。没有搞特殊的意识,没有高人一等的心态。部队待遇都是按规定执行的,争也没用,不争也罢。这些很自然地反映到孩子们身上,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等级观念,也不是很懂,不比谁父亲职务军衔高,同学之间从来不谈父亲的工作和职务。即使在“文革”中,大人们分出了不同派别组织,互相揪斗,而同学们照样和睦相处。我们不在意同学的家长是哪派的,似乎同学的友谊胜过一切。

一个大院不管多大,大家都同属于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父辈彼此熟悉,我们又是同学、邻居。推开我家的门就看见你家的门,打开我家的窗户就看见他家的窗户。邻里关系和谐,互相关心,就像在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里生活着。文革前社会风气好,部队里的管理体系和人际关系相对于地方较为简单,加上生活条件相对不错,大院内生活悠闲宁静,也没有听说发生过什么偷盗事件。这种和谐景象,在其他住宅小区是难以见到的。

我对自己家所居住的这栋楼,不管是几号门,每一层每一家,叔叔阿姨姓什么,有几个孩子,孩子叫什么,都一清二楚。孩子们见了男的叫叔叔,见了女的叫阿姨。我记得每栋住宅楼都要选择一家担任楼长,每家轮流值日一周,担任值日家庭的门口挂个小牌,负责打扫楼道卫生,从上一层的拐弯处打扫到下一层的拐弯处。值日完后,把小牌挂在下家门口门把上,表示交接班。

同学们上学结伴而行,放学一起回家写作业,有好吃的好玩的,愿意和别人分享。有时候也去小伙伴家吃饭,没有不好意思,没有尴尬,也没有被大人拒绝过。

现在战友聚会、大学中学同学聚会很多,但六七十岁的人了,还进行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同学聚会,实属罕见。这个奇迹,军院子弟学校的同学做到了,大院孩子做到了!

全文共十二节,未完待续。

文:沙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