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朱文傑繪製

西安城牆的西南角,朝外是圓的,朝內是方的,被稱為外圓內方,甚是奇特,且寓意也深遠非凡。是西安現存之城牆四角的唯一形狀,因其標異而盡顯奪目之光。

外圓,據說是唐皇城城牆的遺傳,這也使這段城牆,在我眼中突然就厚實了許多。內方,則是由兩條巷道成夾角形成的,南北向是南馬道巷,東西向是火藥局巷。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西安城牆的西南角,朝外是圓的

火藥局巷,顧名思之,必然是因了清代在這裡建有火藥局而得名的。火藥,是我們的老祖先發明的。可到了清代鴉片戰爭時,西方列強們卻用裝上了火藥的大炮,轟開了我們的大門,把偌大一箇中國弄得千瘡百孔。而設在西安城牆西南角的這個“官辦”的火藥局,只能在鎮壓人民反抗時派上用場了。

終於,等來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火藥局所在的這條巷子,成了打響辛亥革命第二槍的發動之地。記得有老人說這巷子住過陝西辛亥革命的元勳,當年大雁塔歃血為盟卅六人中的哥老會首領張雲山,這個張雲山雖爭議頗大,但他卻是陝西辛亥革命起義的關鍵人物,曾任秦隴復漢軍兵馬大都督,而且累有戰功。陝西辛亥革命的頭面人物中有“四張”之說。除過住在東頭菊花園的張鳳翽,其他三張全住在西安西頭。冰窖巷的張鈁張伯英,龍渠灣的張光奎聚亭,再就是火藥局的張雲山了。而且都離城牆不遠,火藥局、龍渠灣更是緊挨城牆腳下。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哥老會首領 秦隴復漢軍兵馬大都督張雲山

火藥局巷住過厲害的人物,當然不至張雲山一人。我在東西甜水井小學的同學沈培龍,家住火藥局巷4號,他的父親叫沈昆倉,曾任國民20路軍張伯英手下的軍需處長,他的第一個老婆是張伯英的侄女,當時應是一位顯赫人物。

沈家同院上房住的人物,更為了得,說出來有如雷貫耳的大名鼎鼎,他就是與楊虎城一起守長安的另一隻虎---李虎臣。沈培龍四五歲時,就很得李虎臣疼愛,經常讓李虎臣抱著,坐他的洋車去平安市場,聽說書。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二虎守長安”李虎臣

他記得李虎臣1米6左右身高,白鬍須。愛喝稠酒、愛抽菸,有一杆翡翠玉石嘴的旱菸鍋子和一把白銀鑄雕的水菸袋。培龍家對門的我們的另一個同學王唯一,他說他小時候還給李虎臣點過煙呢!

而我認識的現居西梆子市街的一位朋友,特別愛好研究西安文史的東壁先生,給我說:李虎臣在梆子市街員家巷還置有一處老宅院。解放初那幾年,李虎臣愛提個鳥籠子,到四知村崖上,含光裡周圍的菜園水池和城牆外環城樹林中溜鳥。東壁老兄還給我說過李虎臣一件傳奇事兒,很讓我感動,深感李虎臣的大義和寬厚。說是抗日戰爭時,已經八十多歲的曾率鎮蒿軍圍攻西安的罪魁劉鎮華,因病回到西安的菊花園開通巷的住所養病。被老百姓發現了,上百名西安市民就把劉鎮華揪出來,讓他到埋有西安圍城上萬屍骨的革命公園去請罪。有人告知了李虎臣。李說:劉鎮華雖是罪大惡極,但他已經是行將就木之人,不要再折騰他了,讓他在門口朝革命公園方向磕幾個頭,就算了。二虎守長安的英雄說了話,老百姓才算放過了這個劉鎮華。嚇得劉鎮華第二天就逃出了西安。

沈培龍同院還住著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叫趙超凡,是西安華峰麵粉廠的創始人兼總經理。這可是西安民族工業的開拓之人呀! 趙超凡生於山西晉城東四儀村,因而被稱為“晉商嬌子”,在開封與人創辦了“開封信昌銀號”, 被譽為“中原金融一傑”,而在西安創辦華峰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則成為了“西安近代工業先驅者” 。

華峰麵粉公司,這可是西北地區第一家機制麵粉工廠,改變了西安當時沒有現代工業的歷史,是西安近代工業的開端之一。從建廠開始一直到解放後廠子公私合營,趙超凡一直主管公司業務。抗日戰爭期間,在西安的豫劇大師常香玉,購買大量麵粉接濟難民,但她只買華峰麵粉廠的。成為當年西安坊裡之間的一樁美談。解放後,華峰成為西安群眾麵粉廠,也就是現在仍為西安麵粉行業龍頭的“愛菊集團”。我曾於2006年6月組織西安藝術家到西安自強東路的愛菊採風,還建議廠裡保護當年建廠之初的四層粉樓,因為那是西安民族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這火藥局巷真乃藏龍臥虎之地,一個院子住過的人物,就讓人感到震驚。其它大院,還不知有多少世人尚不知道的奇人逸事呢?!

火藥局由東朝西,南北兩邊有門牌48個號。東邊與東西甜水井街和雙仁府南口,丁字相連。西邊頂頭與城牆相會,而快到西頭約五十米處朝北拐的一條小巷子,也屬火藥局,這裡則與四知村三道巷、含光裡接壤。

火藥局巷西頭,解放前有幾個大坑、水澇池、荒灘,那裡蘆葦荒草遍佈,是水鳥、野鴨子、倉鷺的樂園。可能是修城牆取土遺留下來的。以後逐步改造為菜園子,有點田園野趣的自然風光。

這北拐的巷子有兩個廟很有名,在《清代西安府圖》標有名字,一個是會真庵,一個是風火洞。會真庵為道教,歸西安東關的八仙宮轄管。因年久破敗失修,四十年代中後期已拆毀。

而風火洞老百姓也稱風癲洞,風火洞的名字經常被這裡的人念成風禾洞,而我的一位住在火藥局巷的,篆刻書法上成就不凡的朋友丁伯令,就把他的號,稱為豐禾洞人,相當有味道。這丁伯令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家協會西北創作中心藝術顧問、西安文史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而他曾經為華君武、何海霞、魏巍、賀敬之、張愛萍等赫赫有名的文人先賢制印,並得到他們的讚賞。丁伯令刻石、痴石、戀石。初始之時他把祖傳的一方上好的端硯鋸成小塊,開始練習篆刻,刻完了石頭,就在城牆腳下找一些質地細膩的舊城磚塊,刻了磨,磨了刻,終於以磨磚為鏡、廢印成山的精神,鍥而不捨的努力,登上了篆刻藝術之大道。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書法篆刻家 丁伯令

其實,風火洞、風癲洞的真名叫達摩庵,屬佛教,這裡住過一位聞名遐邇的風癲和尚而得此名。

這風癲和尚在西安名聲不太大,甚至鮮為人知。但在他的老家甘肅,卻是一位震天動地般的比之於濟公活佛般的人物。我因從小住四知村,與這火藥局地界的風火洞近在咫尺,所以對這位風癲和尚特別關注。可以說是聽著風癲和尚的傳奇故事長大的,尤其是他坐化、肉身成佛等諸多傳說,讓我深感神秘莫測。

而在我寫有關風癲和尚這一段查資料時,查到了一位陝西渭南人,出生在西安,曾就讀於西安高級中學,現居西安的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禾,他是一位研究風癲和尚的專家。他1962年在永登縣紅城公社駐隊時,就聽到南邊相鄰的苦水公社苦水街豬馱山風顛和尚的奇聞怪事。並得到一夲《風顛禪師言行實錄》手抄本。

通過細讀《實錄》,李禾認為,風顛和尚是一位道高名重、濟世憐民的僧人。風顛和尚很可能屬於佛教禪宗中的臨濟宗。該派致力於把佛性從彼岸世界拉回到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強調要建立個人的自信,追求一種自由、奔放、豁達的風格。比起歷代禪師,風顛禪師有過之而無不及,似乎思想更激烈,行為更超越,即使濟公也要遜色幾分。

在苦水的民間傳說中,還有許多風顛和西安有關的故事。例如: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關中大旱,蝗災蔓延,餓殍遍野。風顛帶上弟子明德,每天在咸寧(西安當時轄咸寧、長安二縣)街頭忙碌,一邊收屍掩埋,一邊收留父母雙亡孤兒。風顛給孤兒們盤熱炕,僱人晝夜照顧。此舉感動了咸寧縣令,下令把孤兒安置在養生院,提供吃穿。當年十月初,風顛號召人們領養這些孤兒,並一再告誡:“孤兒領去,要當作自己親生兒女養育。積善積德不在燒香拜佛,全在誠心誠意做善事。”不到半月時間,100多名孤兒全被人們領養。

按李禾先生所寫,風顛和尚後半生多棲遊於西安一帶,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臘月初八日,圓寂於西安老城內西南角的火藥局巷達摩庵。人們為他鍍金身時,金粉全滲入皮肉。康熙皇帝聽到後奇怪地說:“莫非是滲金佛祖麼?”當康熙說此話時,風顛遺容頓生金光,燦燦照人。從此人們稱風顛“滲金佛祖”,稱達摩庵為“風顛洞”。

《實錄》記載,風顛禪師雲遊到西安後,總兵視其為妖道,派兵捉拿。風顛上房逃躲,情急之下誤入人家煙筒。看到此,李禾想起童年在西安時,曾聽當時的老人講,傳說有一神佛曾從一個人家的煙筒中降落,滿面蒙灰,俗稱“風火爺”。這與《實錄》所載相符。李禾認為,西安人所說的“風火爺”就是這位風顛和尚。

風顛和尚姓李,名福,永登縣地方史志編纂辦公室原副主任蘇裕民說,根據李家家譜,李福祖籍長安府周至縣南門外石橋子,不知何時何因遷居苦水。查閱丁福保編撰、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佛學大辭典》,“風顛”一條介紹:清康熙間陝西人,名超常,號風顛。俗姓李,名福……

李禾先生從苦水民間聽說,風顛生前喜歡繪畫,西安碑林博物館裡的達摩像是風顛和尚畫的,《風顛禪師言行實錄》中也多處記述風顛和尚畫達摩像的故事。李禾專門去碑林,果然找到了這兩方達摩像碑刻,分別為《達摩東渡圖》和《達摩面壁圖》。兩碑上均刻有“已巳仲冬風顛寫”字樣,旁邊立的說明牌上標註為“均為明末風顛和尚所畫”。李禾還專門找碑林有關人員,說明此像為清朝風顛所作。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從以上李禾先生所記之中,讓我震撼的第一是關於“滲金佛祖”原來是源於西安的。第二是搞明白了風火洞和風火爺的來源和出處。第三則是清楚了風癲和尚祖籍,原來是咱周至人。怪不得一生多半棲身落腳修行在西安。第四最爽氣,原來碑林博物館藏有風癲的作品《達摩東渡圖》和《達摩面壁圖》,有這兩件實物見證,真是讓人有太難得的驚詫和欣喜了。

在西安有傳說:風癲坐化,肉身不腐,於文化革命即將開始時的1966年初,託夢讓甘肅老家親戚把自己遺體搬回甘肅躲過了文革中的橫掃封資修,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這場浩劫。讓我深感神秘玄奧! 另外我看到一夲書中記著:風癲和尚坐化在他修行的風火洞中的一口大缸內,群眾用土坯牆把此洞隔封,以後若干年風癲的骨骸被移埋在廟外的菜地裡,到1981年他在甘肅的族人來西安,才把他的遺骸遷走。

兩件傳說,雖有差異,其中肯定有誤傳,但其神奇卻不容致疑。我以為,核實真假已無關重要。反正是小小的火藥局巷,竟然隱藏這麼個大活佛,確實是我們的一大發現,值得繼續研究考察之,並建個風癲和尚紀念館和重修達摩庵、風火洞。其意義已不言而喻,切不可數典忘祖,讓甘肅有識之士看輕了我們!

西安故事:火藥局巷,一個住過多位傳奇人物的神奇地方!

朱文傑

朱文傑 :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