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裡逃生錯誤指南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最近社交媒體中各種熱點事件,比如說世界盃、崔永元與馮小剛互懟,對於普通人來說通常都可以以比較輕鬆的姿態看個熱鬧。然而突發的國人在泰國普吉乘船遇險的事件,讓氣氛一下又扎心起來。而在普遍穿著救生衣的情況下,仍有至少40人遇難,也讓人不禁去想一個老問題:救生衣真的有用嗎?

其實事實早已證明,雖然絕大多數這類情況沒有救生衣只會讓處境更加凶多吉少,但很多時候這玩意作用其實只是聊勝於無。首先救生衣並不能防止你撞上東西或者飄走;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知乎上有人打了這麼個比方:把魚放在洗衣機裡轉,過兩小時你再看它還能不能活蹦亂跳。

而且就算沒有碰撞也沒飄走,就算不考慮被野生動物襲擊的危險,人體也沒法長時間在浸水環境下生存:如果是寒冷水域,人一分鐘內就很可能失去知覺,進而像泰坦尼克號的大部分遇難者一樣死於失溫。而在熱帶海域情況則正好相反,遇險者大部分時候會迅速死於中暑,幾乎不會有機會上演魯濱遜漂流記或者荒島餘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給乘客發點更有用的東西?而且在航空領域也是,為什麼大家都知道一旦空難凶多吉少,但就是不給乘客發個降落傘?是單純為了省錢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起20多年前的奇葩事故。

1996年11月23日,埃塞俄比亞航空一架從埃塞俄比亞首都飛往肯尼亞的波音767,飛到一半突然被幾個宣稱持有爆炸物的青年劫持了。這夥人打傷了副駕,聲稱機上有11個他們的人(事後調查發現只有三個),要求機長飛到澳大利亞去。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涉事客機,攝於1993年

然而這架飛機是按飛到肯尼亞的距離加的油,根本飛不到澳大利亞那麼遠。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但當機長把這個情況告訴劫機犯,並提議就算要去也得就近降落加油時,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劫機犯根本不相信機長的好言相勸。他們的頭頭指著一本機上雜誌對波音767的介紹,一本正經地說:你看按雜誌上說飛到澳大利亞綽綽有餘!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不僅如此,劫機犯還強行要求機長飛離非洲海岸。鑑於炸彈威脅和當時航空界的標準做法,機長無奈只好在非洲東海岸附近兜圈子,這樣最後如果迫降可以降落在淺水。接下來的兩三個小時中,機長和正巧在機上的一個著名攝影記者不斷勸說劫機者,但對方因為智商水平的原因,根本聽不進去。最後飛機燃料終於耗盡,機長只好在科摩羅島附近的一處海灘淺水上迫降。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埃塞俄比亞航空961號班機的電腦模擬圖

由於波音767比薩利機長的空客A320大很多,並且因為燃料耗盡很多減速設備無法開啟,水平入水只會讓飛機因為發動機艙的阻力當場解體。於是機長採用了一些極端手段,即先讓一側翼尖觸水。這樣在機身入水時速度就能降低很多。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最後飛機雖然因為碰到暗礁和受力不均勻沒有逃過解體的命運,但因為速度已經降下來了,很多乘客只是受了傷並且意識還保持清醒。而且海灘上也有遊客和潛水愛好者趕來施救。但最終機上175人只有50人倖存。遇難者中有的是因為衝擊受到致命傷或者受傷昏迷後淹死,但更多是因為……他們給救生衣充了氣。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客機上的救生衣是設計成拉後可以自動充氣的,這樣不會和無力游泳的乘客也能輕易浮出水面。唯一的問題是必須出了機艙再充氣,否則就很容易被浮力卡在下沉的機艙裡。

而且這個要求是每個航班起飛前都會專門宣讀的。

然而事實證明,未經專門訓練的普通人在應激狀態下,很可能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求生欲可以增加你的力量和反應,但也能拉低你的智商。

我知道很多人心底還是期望飛機上會有降落傘的,然而高空跳傘再簡單,有“出艙再拉充氣繩”簡單嗎?再比如飛機上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小要求就是需要吸氧時先給自己戴氧氣罩,然後才能去幫助別人。我估計真出事的話,尤其是當自己旁邊坐著至親骨肉時,很多人是連這個也想不起來的。

回過頭我們再來看海上的救生。其實現實中的確是有比救生衣效果好得多的單人救生器材的,但是……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上圖是F35飛行員的全套裝具,不光有浮力,隔熱、抗火、抗過載、定位信標和各種生存裝備一應俱全。但即使是有人協助的條件下,受過訓練的飛行員穿這個也並不容易。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而普通人在受難場合很可能連這個作為裝備內襯的抗失溫絕熱服都穿不上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上圖毛子的軍用寒區救生服,看著就很難穿。而且請注意這類產品為了讓遇難艦員能仰躺在水面上節省體力,浮力體是在後背上的。

死里逃生错误指南

專業人士用起來看似很悠閒。但未經訓練的使用者如果不小心臉朝下扣在水上,就很可能沒有機會翻回來了。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救生衣這麼“沒用”但仍然是船上會發到乘客手裡的最主要裝備,以及為什麼航空公司絕對不會給你發降落傘。發到你手裡的永遠是用起來最簡單的,而不是學會後最好用的。

與其指望單人裝備能讓你死裡逃生,不如選客運商時多個心眼。

畢竟,那些“專業人士”裡,有的能操作專業設備帶你脫險,有的則是和你一樣業餘的鹹魚。而且越是不專業,往往越膽兒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