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低價帶給患者不定是好事

高價原研藥不一定是壞事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在國內未播先火,點映之際就“點燃”了媒體的熱情。上映第一天就達到了3.39億的高票房,截至發稿,票房已經累計25.01億。

電影中“違法”代購印度仿製藥的陸勇,吃不起藥的慢粒白血病人,在法與情的邊緣糾結的執法人員,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隨著戴著白口罩的患者舉起抗議“天價藥”的牌子,電影將矛頭指向了“天價藥”格列寧的生產商瑞士諾華公司,那麼,堅持維護藥品的專利,諾華公司做錯了嗎?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原型“格列衛”曾為諾華帶來巨大的利潤

電影中的“神藥”格列寧的原型是格列衛,有效成分是甲磺酸伊馬替尼。它能夠精準攻擊慢粒白血病人的癌細胞,使慢粒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90%。格列衛於2001年獲批上市,在中國市場的價格一直是23500元一盒,按照一個月一盒的服用劑量,一年的費用就是282000元, 就是在17年後的今天,又有多少家庭年收入能超過28萬元,這個數字真讓單身狗的小編感到害怕。

格列衛給了白血病患者生的希望,但是這個希望為何如此昂貴?知乎有一句很火的話叫作,靶向藥(注:藥物能瞄準特定的病變部位,並釋放有效成分。)之所以賣到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元。第一顆藥的價格就是研發成本,格列衛從發現靶點到2001年獲批上市,研發時間耗費五十年,投資超過50億美元。

鉅額的投入也讓生產商瑞士諾華公司“名利雙收”,2002年因為格列衛在醫學的創新榮獲Prix Galien國際獎(注:製藥行業的諾貝爾獎);與此同時,財務數據也毫不遜色。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據統計,從2002年到2017年,15年的時間,格列衛總的淨銷售額高達517.26億美元。

從2002年到2011年,格列衛的淨銷售額始終保持高速增長,在2014年達到了銷售額的頂峰47.46億美元。

從2013開始,格列衛的專利保護期在亞洲部分地區失效,範圍逐步擴大到美國,歐盟等國家。專利保護的放開,面對全球低價仿製藥的競爭,格列衛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2015年淨銷售額首次出現下滑,並在之後的兩年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跌。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專利的失效衝擊了藥品利潤,藥企不斷開發新專利追求更高回報。十幾年來諾華公司從未停止研發新藥的步伐,目前,已經在臨床開發方面擁有200多個項目,擁有業內最具競爭力的醫藥管線產品。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諾華的研發投入是國內藥企的30倍

在電影中,陸勇代購印度低價仿製藥,讓一部分慢粒白血病人得以延長生命,成為了他們心中的“藥神”。可是如果沒有原研藥,又何來仿製藥呢?真正能救人的是成本高昂的新藥。印度市場如此,國內市場又何嘗不是如此。

新藥的研發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大量的時間,還可能承擔失敗的風險,國內藥企在研發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恆瑞醫藥,其自主研製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全球第一個在晚期胃癌被證實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2014年獲批上市,有效延長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恆瑞醫藥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藥物的研發投入,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累計投入研發資金17.5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53%,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2.71%,在國內藥企中排名靠前。

《我不是藥神》熱映背後的冷思考:其實藥企和患者誰都沒有錯

而對比諾華公司,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90億美元,相當於恆瑞醫藥的30倍,佔銷售收入的比重為18.3%。早在2003年,諾華就投入31億美元(207億人民幣)用於研發。

恆瑞醫藥除了目前已上市的兩款創新藥,大部分的利潤都來源於仿製藥,和老牌的跨國藥企諾華公司相比,每年對於研發的投入更是遠遠不及,國內藥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每年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投入正是諾華這類跨國藥企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利用新產品的專利保護期,迅速佔領市場並進行高額定價,賺的盆滿缽滿。可是高昂的藥價讓患者難以承受, “物美價廉”的仿製藥給了他們一線生機,同時沒有想到的是,這讓具有研發能力的製藥巨頭蒙受損失。

如果沒有專利的保護,沒有鉅額的利潤空間,藥企是不願意承擔研發的風險和漫長的週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了高額定價產生的利潤,藥企才有成本投入到新一輪的研究中,醫療技術才能不斷進步。

網絡 | 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