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三街镇有一口近万平方米、名叫南寺塘的千年古塘。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三街的西南角》-朱建平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静谧的南寺塘》-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建于唐代的南寺井》-吕建伟摄

三街镇隶属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位于灵川县中北部,距市区23公里,是一座千年古镇。

灵川县于唐龙朔二年(662年)[一说武德四年(621年)]从始安县析出置县。建县之初,县治位于今三街镇政府所在地西南约两公里的吕仙山之东。宋绍定四年(1231年),灵川县令郑延年因县城人口增多、水源不够之故,择地将县治迁往两江(漓江、潞江)环抱、驿道靠西而过的衙门岭(今镇政府所在地),直至1954年6月。期间1300余年,三街镇一直是灵川县的县治所在地。灵川县治迁新城时规划讲究,充分利用地势并契合阴阳八卦风水,将全城规划成“三街六巷”,“三街”即东街、南街、北街三条主要大街,三街镇由此得名。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环形步道》-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立面绿化的塘岸》-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奇石护岸》-吕建伟摄

南寺塘位于三街城内西南部,因唐代在水塘畔建有南寺,塘因寺得名;寺前开凿一井,名南寺井,也是因寺得名,今尚存。据世居三街,已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庾亚洲先生考证:原在南寺井之北10米,建有南岳庙,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始香火旺盛,乾隆年间(1736—1795年)知县杨德麟又在南岳庙旁建“养济院”。养济院建筑为三楹,门楼门额书“奉宪施仁”,收养老残兵卒、老无所养的孤寡及无家可归者;受济者“生给月粮,死给棺殓。”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又在南岳庙增加两廊并戏台,供乡人休闲娱乐。而位于南寺塘西南脚的枫木山上,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就建有如意寺;据明朝嘉靖辛丑科(1541年)进士、曾任过户部主事、祁阳知县及简州等州同知的南街人全赐的《全赐记略》载:“每岁冬至日知县率僚属习九叩,次日于县堂朝贺”,以求政务家事,事事如意。明嘉靖癸丑年(1553年)和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作过重修。在民国之前,南寺塘水源来自塘底涌出的泉水,水面高于数百米外的漓江和潞江,四季充盈;周边古树参天,水柳绕岸,屋舍半露,炊烟袅袅。是一处环境优美、千余年来人气旺盛的综合性公共场所。后历经各朝各代,凡建新房者均往外扩,基本保住了这方古塘。三街古城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桂北地区各城镇绝无仅有。在整个广西,应该也可位居前列。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休闲水榭》-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九曲回廊》-吕建伟摄

南寺塘及周边环境的演变,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建湘桂铁路,需要大量的枕木,凡合适的树木均被砍划;所余树木,更是在1958年的“全民大练钢铁”中砍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寺塘被人用来养鱼,为防止所养之鱼从大泉眼中脱逃,便用水泥将塘底封镇,只剩一些小泉眼;养鱼之水,主要利用青狮潭水库过境的东干渠的水源。是故,如今南寺塘的水面,在秋冬青狮潭水库东干渠停止供水后,遇干旱年份会出现干涸的现象。现任政府已采取补水措施,可基本保证塘中四季有水。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灵川老八景石刻》-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歇脚凉亭》-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清澈的水面》-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小荷才露尖》-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玩耍的儿童》-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塘畔遛孩》-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文化广场》-吕建伟摄

桂林灵川三街的南寺塘

《塘畔人家》-吕建伟摄

现南寺塘及周边环境经镇政府的大力整治,塘的周边及水岸已进行了绿化、美化,修建了可供百姓休闲纳凉的亭阁水榭、慢行步道,新建了广场和舞台,还安装了供人们自由使用的体育健身器材;南寺塘又成为三街古城人气最旺盛的公共场所:每到晚上,年长者坐亭阁水榭中的长凳上聊天,情侣相挽漫步塘畔,儿童则奔跑嬉戏;最爽的是大婶大嫂们,宽阔的广场,成了她们施展广场舞身手的天地。在一座人口密集的老城中,能够保护和辟出这么一大块绿地和水面,真是难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