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VS美團 看跨界之戰如何互殺?

跨界延伸融合構築全新的互聯網生態圈,腦洞大開的電商大佬們似乎開始玩起了新花樣,如今這年頭企業家似乎都流行乾點本業之外的事,玩起了跨界之戰,或許還可以稱之為“不設邊界”。

滴滴不再只是我們熟知的打車軟件,跨界做起了外賣。而美團也不單單是外賣軟件,插足入局網約車。不管二者之間如何跨界,但作為消費者來說,打車又要便宜了,誰便宜就會選誰。現在美團與滴滴的關係,就是低配版的騰訊和阿里。滴滴VS美團,狹路相逢,一場互聯網的戰爭硝煙一觸即發,2018註定是個戰火紛飛的一年。

滴滴VS美團 看跨界之戰如何互殺?

滴滴,目前在國內網約車市場佔有絕對的統治力。幾年來,積累了不少的司機車主和客戶流量,體系也相對完善,同時跟微信、支付寶、高德地圖等幾大平臺都保持著合作,以“滴滴一下馬上就來”的口號,快速便捷的一鍵叫車,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的使用。同時又以外快形式與高額補貼吸引了眾多私家車主前來註冊。

逐漸快車、順風車成為了出行的大趨勢,滴滴也將私家車“拉活”的不合法轉變成了合法性。總的來說有平臺的把控會減少半路甩客以及出行的危險,同時也方便了消費者的日常出行,並且也讓滴滴車主在工作之餘可以賺一些錢來貼補家用。

但看似美好的前景下,隨著平臺的發展壯大,似乎也暴露出各種問題。例如有滴滴車主曾反應自平臺逐漸做大起來後,以往的補貼制度可以暫且不要,可滴滴卻開始了大幅抽成,高達20%。而且越來越多的滴滴車主反映,抽成不止這些可能會達到35%-30%。

例如一位叫做詩酒趁年華的司機,從重慶的南山公園到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顧客付了138元,可實際上司機只收到了75.7元的車費,也就是說滴滴平臺抽成率為(138-75.7)/138=45.15%。如此算來滴滴與出租車相比又有何區別?無非是搭乘了線上叫車功能的出租車。

滴滴VS美團 看跨界之戰如何互殺?

而且與出租車不同的是,滴滴的車主都開的是自己的愛車,我們都知道車子跑的多了,對汽車的磨損比較大,這時保養費,洗車費,各種費用隨著而來,在無形中無疑是為車主增加了隱形的花銷。

所以滴滴確實是為出行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不僅為司機提供了賺錢機會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出行的方式,可站在車主的角度看霸王條款太多,留下也可以,走也不惋惜。所以粘性不足成為了大問題,本來是行業巨頭,卻因為對車主的各種“剋扣”,造成人員流失,才給了美團機會進駐出行圈。

今年初,一篇帖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一次大會上,美團居然“明目張膽”地掛出了“滅滴除餓,商渠共贏”的標語。讓網友看了直呼”美團太牛了,滴滴員工聽了好害怕”。

對此標語美團方面目前還未就該圖片真實性作出回應,不過顯然滴滴與美團已處在劍拔怒張的狀態中了。早在之前美團點評CEO王興就曾表示如果美團和滴滴打起來,“這不是一場戰役,這是戰爭”。而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則表示:“爾要戰,便戰”。

滴滴VS美團 看跨界之戰如何互殺?

說戰就戰,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在上海登陸,出租車及快車兩種業務都可以在通過美團或美團打車App中進行體驗。

而滴滴為了這場戰役,特意計劃擬發行金額100億,作為這場“外賣”的戰爭準備的彈藥。據瞭解4月1日滴滴外賣將在無錫上線,除此之外有知情人稱,滴滴外賣覆蓋的城市還包括南京、長沙、福州、濟南、寧波、溫州、成都和廈門八大城市。

兩個企業跨界相爭,套路無非就是打價格戰“招兵買馬”。在此之前,美團打車早早就發出了厚禮補貼招募社會司機攜車加入,並承諾成都前4萬名車主享3個月0抽成的特權。除此之外,為了能吸引眾多消費者,美團打車更是推出免單打車活動,以及各種無門檻打車券。當美團打車,一切都“勢在必得”之後,滴滴打車似乎有些慌了手腳。

同樣,滴滴打車為了在新領域站穩腳步,保住當初霸主的地位,蓄勢待發,並推出“忠誠騎手”月保底10000元的噱頭。只要每週按照承諾保證上線時間和準時率,就可獲得獎勵,並且承諾每週保底2500元。如此瘋狂“投資”果然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場如戰場啊。

滴滴VS美團 看跨界之戰如何互殺?

這場戰爭目前看來,也未必是件壞事,平臺之間兩虎相爭,企業之間又進行簡單粗暴的瘋狂撒錢,相互競爭,對比下才能讓兩家平臺投入更多創新和服務。

無論如何,消費者都是受益的,每個城市參與此前投票的乘客都可以領取3張與當地出租車起步價等值的優惠券等。更好的優惠政策,才足以留住可能流失的老用戶。對於商家,多一個平臺,就意味著訂單量的增長。對於司機,每天拉夠一定量的訂單,就可以獲得一定金額的獎勵。

不過,在快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今非昔比,並且作為各自領域的巨頭,滴滴和美團進入對方領域的成本其實並不高,目前外賣市場與出行市場都存在一些問題,市場是多元的,生活服務是剛性需求,未來兩個市場還會有其他商家進入。在移動出行和外賣市場,補貼戰還會持久麼?

如今獲客成本早已不是當初的水平,在獲客成本暴漲的當下,瘋狂燒錢又能否成功跨界,重現往日的輝煌。合理正當的競爭當然對大家有利,就怕無序惡意的競爭,如果不是想著提升服務來贏得消費者,而是想著圈錢佔領市場,那硝煙散盡後買單的仍然是消費者!因為贏家會變本加厲從消費者身上撈回損失的部分。

對於消費者來說其實更想看到的是技術以及經營方式創新的競爭,而不是簡單的資本競爭,畢竟有錢的公司多的是什麼,難保不會你方唱罷我方唱!如今是一個共享的時代,網約車和外賣僅僅只是依靠補貼,是否還能重新定義市場規模?估計在很多人心中都打了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