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萬用戶數據遭洩露,Facebook遭遇生死危機

現如今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也是一種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同時也擴大了人們思想文化的交流。任何一個新的發明和應用,在帶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往往也隱藏著危機,具有雙面效應。

社交網站將志趣相投或有共同目的的人聚集起來,“臉書”(二字是對英語Facebook的直譯稱呼。)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但最近該網站即將面臨“在劫難逃”。近日,有關Facebook 的負面新聞可是應了一句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醜聞再一次的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

數千萬用戶數據遭洩露,Facebook遭遇生死危機

北京時間3月19日的早間消息映入我們眼簾,在一家接受聯邦政府調查的政治情報公司被指控違規獲取多達5000萬份個人資料,眾多用戶在Facebook上發佈的信息因此也被濫用。對用戶的隱私造成了侵犯,導致其使用量開始極速下降。這是Facebook創建以來最大的用戶數據洩露事件之一,用戶對Facebook的信任也因此大打折扣。

最基本的商業模式恰巧也是Facebook問題的存在:收集用戶的數據,然後使用該數據銷售給有針對性的廣告。長期以來,用戶已經接受了這種模式。但最近幾年的負面新聞持續曝光,網絡變得如此不安全,那麼問題來了“Facebook,我們還能不能信任你”?

數千萬用戶數據遭洩露,Facebook遭遇生死危機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問題的關鍵點就在於Facebook在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著巨大漏洞,換句話說,你的信息是否能被蒐集,決定權根本不在你,而是你的好友。數據洩露的源頭,是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2014年推出的一款App(應用軟件)----“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向Facebook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此App的推薦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據統計,當時共2.7萬名臉書用戶下載過這一應用。安裝此應用並註冊,同時可獲取這2.7萬人及其所有Facebook好友的身份信息、電郵地址和電話號碼,以及他們進行“點贊”的內容。

自從Facebook被曝出假新聞以來,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就陷入輿論漩渦。隱私是許多Facebook用戶重點關注的問題,美國國會一些議員和學者批評Facebook在這一事件中沒有盡責保護數據,呼籲對社交媒體平臺採取更多監管措施。

實際上,一直以來扎克伯格都想把這個平臺營造成公正、透明和互相交往的平臺。可現如今,它現在卻面臨著假新聞、隱私保護和數據保護等難題。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絡上傳輸時受到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篡改、冒充、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安全是個相對的概念,安全也是種感覺,對待隱私,同樣如此,更多的是關注與改進。數據對用戶而言,就好比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利在於用好了可以幫助企業細分市場趨勢、提升核心商業價值,弊在於會導致用戶大量流失,出現信任危機。

數千萬用戶數據遭洩露,Facebook遭遇生死危機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們涉身其中,個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處理性和多效用性,使其對於人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信息安全的實質就是要保護信息系統或信息網絡中的信息資源免受各種類型的威脅、干擾和破壞!

目前越來越多各類惡意程序、釣魚程序將我們的個人信息獲取,導致平臺使用者的財務損失不斷增加,然而平臺們總是一副大義凜然,聲稱自己並不會洩露用戶的個人信息。那又為何卻在用戶信息管理方面如此的鬆懈?,難不成是千千萬萬用戶集體出賣自己的個人信息嗎?一個如此便利的社交網站,但是個人卻不能被自己所掌握,數據安全反倒成為了自己的最大隱患,那麼付出的代價又是否太高了呢?

要知道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載明,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針對取證難、追責難的困局,《網絡安全法》還明確了網絡信息安全的責任主體,確立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基本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