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趣的聲音藝術——口技(Beat Box)

聲音藝術

BEAT BOX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

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只是通過口、唇、舌、喉、牙等部分發聲,模仿各種樂器及自然界的聲音,這樣的聲音表現形式我們稱為口技,在西方稱為Beat Box(帶Hip Hop感覺的)。

一種有趣的聲音藝術——口技(Beat Box)

簡單的說一下這種藝術在我們國家的發展。

口技是我國的民間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起源上古時期,人們用於狩獵,模仿動物的聲音,來騙取獵物獲得食物。具歷史文字記載,戰國時期《孟嘗君夜闖函谷關》的故事中,"雞鳴狗盜"是最早將口技運用到了軍事。到了宋代口技以成為相當成熟的表演藝術,俗稱"隔壁戲"。

從宋代到民國時期在杭州盛為流行,表演者用口、齒、唇、舌、喉、鼻等發聲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種聲音,如飛禽猛獸,風雨雷電等等。能使聽的人達到身臨其境。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清朝初年林嗣環的一篇散文《口技》就凸顯了口技的特點。

一種有趣的聲音藝術——口技(Beat Box)

對於Beat Box來說,這種藝術的第一步就是創造音。那麼創造什麼音呢,這就要看需要什麼音了。B-Box主要創造的是Hip Hop音樂,這種音樂類型,節奏是主幹,這部分主要模仿架子鼓的節奏。要支撐起音樂從節奏入手,所以先創造出架子鼓的音色。這便是基礎的三音:大鼓(kick),小鼓(snare),鑔(hihat,架子鼓上的金屬片)。

B-Box所創造的音,主要包括三方面:音色、音準、氣。

音色,通俗來說就是聽起來的感覺,因為每個人的口腔結構不同,所以做出來的音色也會有不同,不用強求和別人的一模一樣,沒有硬性標準。沒有什麼對不對的問題。

音準,就是音的準確度、穩定度,每次打出來基本上要一模一樣,大鼓就是大鼓,小鼓就是小鼓,打的清清楚楚。

氣,包括有氣無氣、吸氣吐氣。有氣無氣,顧名思義,有沒有用到肺部的氣體。兩種音的特點是什麼呢?無氣音一方面發聲較為快速;另一方面可以和哼音配合,做到既有旋律又有節奏,這是不用音軌設備僅靠個人做到音樂程度的一種方法。同時發出多種聲音也大多是各種無氣音、哼音組合搭配的功勞。 有氣音比較“暴力”,一般要比無氣音聲音大很多。吸氣吐氣,判斷的是吸進來氣還是吐出去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