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雕塑

雕塑有泥塑、堆花、浮雕、木刻、石雕、磚雕等幾種,歷史悠久,一般散見於縣內寺廟、祠堂、墓廬中。保存完好的有榔梨鎮陶真人廟戲樓和中門上的浮雕、木刻與山門前簷的堆花。戲樓舞臺前簷3方,長26米,有木雕古典戲劇51出,人物服飾、姿態無不畢肖。山門前簷堆塑的獅、象、麒麟、鹿,或臥、或跳,栩栩如生。梅、蘭、竹、菊、長壽葡萄等四季堆花圖案及漢文篆草圖案,壽字形花格欄杆,互為補充,相映成趣。山門與大殿前的石雕座獅和睡鹿,更是惟妙惟肖。大殿前楹格門上鏤刻的福、祿、壽、喜4字及菱形、圓形、方形圖案,古樸典雅。還有鐵爐寺、河圖觀的磚雕二龍戲珠、雙鳳朝陽、鯉魚躍龍門、松鶴延年以及青松寺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令人歎為觀止。1949年以後,縣內雕塑藝術幾至失傳。1980年,縣文化局在進行文物普查的同時,對殘留的雕塑作品予以清理,並採取保護措施。1985年,縣內的古寺廟逐步修復,雕塑工藝重新受到重視。民間雕塑藝人王得林在縣內帶徒授藝,先後為河圖觀、陶真人廟、鐵爐寺雕塑觀音、彌勒佛、如來佛、陶真人、邱真人像。併為長沙市開福寺雕塑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工藝更高的神像,3次獲省市雕塑工藝優秀獎。

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挑花

挑花在清代已廣泛流傳,是農村姑娘必學的“女紅”之一。有平針、納絲、挑紗、戳紗等針法。用於帳簷、枕套、鞋面及兒童兜肚、帽簷、手帕等生活用品。縣內流行十字挑花。在平布上依紗眼用繡花線逐眼扣上十字形,組成各種花紋及圖案。1949年以後,挑花工藝逐漸失傳。

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民間藝術之雕塑、挑花、剪紙

剪紙

是縣內民間較為古老的手工工藝,老年婦女長於此道者居多。有單折、雙摺、三角折、四方折等折法及一剪、多剪、挖剪等剪法。民國時期,流行較廣的有用於婚娶的雙鳳朝陽、童子捧燭、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鸞鳳和鳴、圓喜、雙喜等剪紙;有用於壽誕的王母蟠桃、壽星、松鶴延年、龜鶴延齡以及表示吉祥喜慶的文字和花草、蟲魚、蝴蝶、圖案等剪紙。1949年以來,剪紙工藝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有所改進。金井鄉羅延建父子創作的現代剪紙,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多次獲長沙市剪紙工藝優秀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