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據長沙最早的地方誌記載:“吳越家飲食多粥少飯。而長沙饔餮獨厚,至宴賓則窮其極品,不,則便以陋嗇笑之。”可見長沙物產豐富,飲食種類繁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長沙縣自古以來盛產稻穀,居民一日三餐,以稻米作主食,其中以早、中兩餐為重。米飯有糙米飯、熟米飯、紅米飯、白米飯之分。民國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鐵爐罐(一種口圓、底尖的鐵鑄炊具)煮飯,掛在通鉤上,四季咸宜。民國以後,用鐵鍋燜飯的日多。大場合、大戶人家多用木甑蒸飯,有的還將乾菜、葷腥等一起在甑內蒸熟。很多人家的飯中常拌有紅薯塊、紅薯絲、包穀、高粱、豌豆、蠶豆等雜糧。冬季日短,有的人家只吃兩餐。城市攤販則習慣用米粉製成熟食,如米包子、涼發糕、蔥油粑粑、白粒丸、米豆腐、湯圓及米粉等。

長沙縣農村產紅薯。有的將紅薯刨絲曬乾,摻人大米煮飯,幾乎成為秋冬貧苦人家的主食,俗謂“紅薯半年糧”。青黃不接時,飯中多拌有蠶豆葉、小竹筍、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蕎麥粑粑、麥子(大麥)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謂瓜菜半年糧。山區則一年四季吃薯絲飯。

長沙稱魚肉為大葷,禽蛋鰍蝦為小葷,豆腐蔬菜為素,俗稱小菜。三餐有葷腥的,僅官紳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紅燒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撿(買)豆腐、端水豆腐、弄點火焙魚、淡乾魚、蒸(炒)雞蛋之類就算不錯。鄉間,只有匠師上門或生日喜慶才稱肉打豆腐。民間請客,用臘肉、鹹魚、鰍、鱔、幹筍、豆腐、香乾、湘粉等。

比北方人幸運的是,長沙縣人四時均能嚐到新鮮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莧菜、菠菜、油菜薹等綠油油的青菜。長沙地區常見蔬菜有包心菜、芹菜、甘蘭、排菜、萵苣、冬莧菜、菠菜、蕹菜、芫荽菜、豆角、四月豆、刀豆、扁豆、芋頭、茄子、冬瓜、南瓜、菜瓜、苦瓜、絲瓜、韭菜、香蔥、蒜、筒蒿、油菜、西紅柿、黃牙白、藕、辣椒、葫蘆瓜、黃瓜、花菜等。野生菜有椿芽、蕨、寒菌、洋姜、筍等;人工溫室內培養的黑木耳、麻菌、香菇、猴頭菇、豆芽菜等。

加工菜有黃豆醬、蠶豆醬、麥醬、辣醬、花生醬、芝麻醬、辣椒蘿蔔、辣椒油、紫油姜、剁辣椒、醬辣椒、白辣椒、豆腐、臘八豆、雪裡蕻、香腐乳、臭腐乳等。過去做這些加工菜,家庭主婦多可自己動手。

家庭主婦做辣菜很有一套,所謂“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別是吃魚,不放辣椒頓覺味道全無。長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燈籠椒、朝天椒等傳統品種。壓扁爆炒的燈籠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稱為“送飯菜”。青椒經鹽漬、醃製成醬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紅辣椒往往曬成幹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鮮剁成辣椒醬,拌入蒜頭、刀豆、豆豉等,再倒入適量的酒和麻油,可長期保鮮,四時鹹備。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萵、蔥、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長沙人喜歡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發表、祛溼抗寒之功能。

長沙縣人善於加工貯藏菜餚,普通家庭都會燻臘肉、鮮魚、滷蛋、做黴豆腐等。臘肉放在茶油或穀倉內可留至伏天,不黴不走味。至於小菜醃製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家家戶戶都有酸壇,泡蘸頭、豆角、黃瓜、蘿蔔等可隨時食用,經濟方便。經淘米水泡過的刀豆、芋頭梗風味獨特。青菜、白菜、排菜經不同方法醃製,可變成風味各異的擦菜和酸菜。如醃成鹽菜,則帶甜味;若不放鹽而讓其發酵起酸,取出曬乾,再與楓樹葉等一起蒸熟,則芳香撲鼻,

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饋贈佳品。如將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諧音“福”;製成喜鵲形,象徵“喜”;切成蘭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歡迎的工藝食品。

長沙巧婦善作家庭副食品,僅紅薯做出的品種,就不下數十種,可說花樣翻新。如將紅薯去皮煮熟搗成糊狀,摻入芝麻、橘皮,切塊曬乾叫紅薯糕(片),用油炸或用砂炒,又香又脆;將紅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加工成粉皮,是農民最喜歡食用的乾貨之一。至於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副食品,如年糕、餈粑、湯圓、凍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寶果飯等,還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長沙人喜愛的食物。每逢喜慶節日,主婦都要將自制的豐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擺盤招待客人,叫“早茶”(或漢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歡茶”。

長沙農村,農民生活雖不富裕,但一日三餐、家庭飲食頗有講究。如小孩就食時,長輩諄諄教導:不能掉飯粒,掉在桌面上甚至地面上的都要拾起來吃掉。老人嚇小孩常說:“踩了飯,雷公會打人。”孕婦喜用淘米水浸菜莖、蘿蔔、刀豆莢等,酸脆可口。分娩後一月內以刀豆莢幹、醃菜為主,忌食鮮菜(忌青)。

洗紅薯絲的水,沉澱後去水濾汁曬乾,可製成芡粉,可作飲料和調料。芡粉燙成粉皮為農家美食。油炸凍米、芝麻、紅絲、花生仁等與白糖、飴糖粘合,切成長片,稱泡糖和麻糖。炒熟拌糖的叫凍米糖。喜慶節日或重大農事,炒凍米、薯生等“上料”歡茶。片、包穀、黃豆、南瓜子等款待客人或幫工,稱“炒歡茶”。

農婦喜曬鹽歡茶(素食菜),供嫁女用的尤其美而全,黃瓜、茄子、辣椒、刀豆、豆角、姜等都能成為各具特色的佳品。鹽姜、豆豉姜在飲茶時咀嚼品嚐,風味頗佳。鹽歡茶中的木瓜、楊梅還具有健胃、止瀉等藥用功效,老年人喜歡留存。

夏收緊張季節,農家採淡竹葉、田菊花、車前草、麥冬草等煎湯冷服,稱為涼茶。清溼解熱。

長沙農家,家家都有一套“廚藝”,如: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木甑蒸飯:舊時幾乎家家用木甑蒸飯。木甑大小一般視家庭吃飯人口多少而定。農家主婦起得早,洗漱過後即煮飯。米下鍋煮至7—8成熟即舀出裝在瀝箕裡,瀝箕下有個木盆裝米湯。鍋內放入足夠的水,有時甑鍋水內放幾個大蘿蔔或一些芋頭,然後安好木甑,甑內有竹子編成的甑皮。將瀝箕中的米飯倒入木甑後,有的人家在米飯一邊放入紅薯、紅薯絲、豆子等雜糧。飯上再放幾個菜碗,碗內有乾菜、青辣椒、火焙魚、雞蛋、臘魚、臘肉不一。飯菜蒸熟後,順帶煮熟的蘿蔔便可切片炒食或煮芋頭而不費多少柴火了。甑鍋水的餘熱也不浪費,用來煮豬潲。中餐、晚餐吃炒飯,也是為了省柴火。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米湯泡飯:用甑蒸飯必有米湯。俗諺雲:“一行服一行,茄子服米湯。”說的是茄子味澀,一入米湯,二味調和。米湯煮蘿蔔、蘿蔔菜葉、娃娃蘿蔔菜、芋頭,乃至白菜、青菜、排菜、豆角,其味純正,屬正宗湘味綠色食品。米湯泡飯很有童趣,米湯煮稀飯使稀飯更粘稠。將米湯燒糊可治消化不良,將米湯熬至最終可補砂鍋、鐵鍋的漏眼。米湯還可用來“洗衣漿裳”。所謂“漿裳”,即在衣裳洗乾淨後,用稀釋的米湯“漿”一下,使之挺刮,不是軟皮拉沓的。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泡菜罈子:泡菜罈子又叫“酸菜罈子”。長沙縣能幹的老太太或婦女都有一個自制的“酸菜罈子”。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燒”,男勞力在外出汗多,食慾減退。這時,“酸菜罈子”裡面的黃瓜、豆角、藠頭、刀豆、子姜、紅鮮椒、蒜子、白蘿蔔條、紅蘿蔔片,可以使疲憊而歸的男子漢食慾大增,細膩的男人也可感到母親的慈愛或妻子的溫馨。酸菜罈子的標準配方是10斤冷開水,鹽、冰糖、老薑、甘草各半斤,白酒3兩,乾紅椒一小飯碗、花椒子半小飯碗。泡一次菜後要加一點鹽,否則會太酸。罈子忌漏風。起白膜則用紅糖加白酒克服。酸菜罈子內的菜要專用筷子去夾,只要不混入雜菌,則越陳越香。泡菜無須再放醋。

長沙縣的飲食風俗

燻臘肉:長沙縣農村家家要熏製過年臘肉,這種臘肉一般要吃到第二年端午節。但如果保管不善,太久的臘肉會有“哈”氣,不好吃。臘肉的製作很簡單:先用鹽醃透,冬天一般要四五天或更久,掛著吹乾,然後在一個小封閉空間內用煙去燻,果殼、米糠燻出的肉最香,鋸木屑次之,最忌用朽木燻。另一種方法最好,即所謂“冷煙子”:將肉掛在柴禾灶灶口的上空,炊煙一日三次,斷斷續續的煙子燻出的臘肉,即正宗的鄉里臘肉——香而不膩,連肥肉都不膩。這種蠟肉其貌不揚,黑呼呼的。農家在食用前一般用淘米水洗、竹刷把刷。除臘肉外,還可臘制豬舌、腰子、肚子、腸子、心肺、耳朵、尾巴、蹄子,還有臘雞、臘鴨、臘魚、臘野味等,無不美味。臘菜的保存,農家常見的方法一是掛在灶口上空,但掛太久會“柴”;二是將其洗乾淨,吹乾,入罈子噴酒加蓋,蓋沿加水隔絕空氣,可久貯而增香;三是殷實人家,浸入茶油大缸,可貯存數年。

長沙縣盛產瓜果,品種繁多,以蜜橘、冰糖柑、桃子、李子、楊梅等為主,香瓜、菜瓜、黃瓜、西果的產量也不低。除喜歡製茶品茶外,長沙縣農家還會用大米釀製蒸酒自飲或待客。

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穩步提高,飲食質量亦同步提升。到了上世紀末,居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產業、畜禽業、種植業發達,市場供應豐富多樣,人口流動量大,各地飲食文化交流,人們食譜更加廣泛,吃講搭配營養,翻新花樣成為尋常人家的水平。與舊時相比近年的居民飲食猶如天天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