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究竟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爲什麼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

qzuser19554195895428


其實在三國後期,我指的是曹操、劉備死後的三國。為什麼要這樣界定時間,因為正是這兩個人的不斷折騰才促使了三國鼎立的形成。真正的軍事天才有兩個,

一個是陸遜,一個是鄧艾。不好意思,你們熟知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不上榜。

迴歸本題,諸葛亮算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呢?其實早有人對這樣的問題有過明確的回答:

(諸葛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也就是說諸葛亮政務能力第一,而軍事非諸葛亮所長。諸葛亮在地區治理上連當年的蕭何也無法與之媲美,為什麼這樣說呢?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率領蜀地士兵連年征伐,士兵基本上達到十人抽一人的地步,可以說用“窮兵黷武”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但是蜀地百姓對於諸葛亮的治理是心服口服的,以至於諸葛亮被蜀地百姓尊崇為神人,世代敬仰,這就是諸葛亮的能力。

凡是奪取天下,必須有一套完整的人才班底。以劉邦為例,蕭何負責後方治理,張良負責出謀劃策,韓信負責攻城略地,劉邦負責調兵遣將。而諸葛亮之於劉備在早期基本上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當時劉備的謀士是龐統,後來是法正,可惜此二人都短命,死的太早。

劉備死後,蜀漢的人才班底幾乎瓦解。諸葛亮的能力代替當年的蕭何可以,最大潛力挖掘到蕭何+張良的程度,而劉備交給諸葛亮的任務則是諸葛亮要完成蕭何+張良+韓信的目標,明顯劉備給諸葛亮壓的擔子太重了。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到底是庸才還是天才呢?坦白的講,諸葛亮練兵可以,用兵水平一般。我們可以拿諸葛亮和韓信比較一下,韓信一次就可以出陳倉,而諸葛亮捨棄陳倉,多次從祁山出兵,違背了軍事常識。

為什麼說陳倉如此重要呢?陳倉是連接漢中和關中最大的一個關口,誰佔據陳倉,誰就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陳倉道也是出漢中最好走的一條道路(相比而言)。其他道路也可以出關中,但是道路崎嶇難行,一旦前方受阻,撤軍時極為不方便,很可能被對方咬住全殲。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出祁山一旦攻擊受挫,急著撤退的直接原因。諸葛亮用兵謹慎,蜀兵數量有限,一旦被圍剿一次,死傷超過兩萬,蜀漢兵力就算是大傷了。這算是諸葛亮出祁山無功而返的第一個原因,兵力太少。

第二個原因是大形勢,當時的大勢是魏國在關中經營多年,雖然不能說把關中經營的非常成功,但至少關中百姓對劉備及諸葛亮是沒有什麼感情的。

這和當年劉邦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劉邦當年第一個入關,接受秦朝投降,名震天下。繼而劉邦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財物無所取,人民無所犯。劉邦因此深受關中百姓愛戴。項羽後來入關之後大肆搶掠,關中百姓深受其害。因此關中百姓都希望劉邦回到關中去做關中王,而不是在漢中做漢中王。

劉備只有在徐州和荊州這兩個地方有一定的百姓基礎,劉備從來沒有去過關中,因此關中百姓對於劉備沒有一點感情,所以出漢中奪取關中不是最好的選擇,劉備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從荊州出發去伐魏,很可惜,關羽大意失去荊州,從荊州丟失那一刻起,劉備復興漢室,打敗曹操的夢想基本破碎,沒有一點希望了。

所以,從大勢上說,諸葛亮出漢中伐魏完全是逆天而行,既不考慮地理上方便性,也不考慮天下百姓的人心所向,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不能算軍事奇才,但也不是庸才。諸葛亮在練兵方面是個奇才,但用兵謹慎,只能算是個一般水準的將才。諸葛亮真正的天才之處是他的政務能力,這一點,連當年的蕭何也不如。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主要是因為蜀地兵少,經不起哪怕一次的大失敗,因此諸葛亮用兵也就捉襟見肘,可發揮的餘地不大。另外蜀地道路崎嶇,易於防守,不利於進攻。而關中的百姓對於劉備及諸葛亮沒有什麼好感,換句話說就是諸葛亮在關中沒有民心基礎,所以即使暫時到達關中地區也達不到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地步,所以諸葛亮畢其一生逆天而行,最終功虧一簣。

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每日趣評



諸葛亮不是什麼軍事天才,他的軍事才能很一般。我國曆史上厲害的軍事家有很多,如:韓信、孫武、吳起、李靖、白起、岳飛、李牧等,他們的軍事才能比諸葛亮要高出幾個檔次。下面我們介紹諸葛亮,他在6年的時間裡發動了五次北伐,史書只有他兩出祁山的記錄,六出祁山應該是羅貫中老先生想象的。大多數人對的諸葛亮的瞭解,是通過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小說演義裡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人。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是什麼神人。他不善於用人,劉備在世時提醒過他, 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能委以重任。但諸葛亮還派馬謖前去把守要地街亭 ,以至於街亭失守,直接導致了此次北伐的失利 。魏延是一名的智勇雙全的戰將,武力值絕對5個星,他曾經向諸葛亮提出奇襲長安“子午谷之計”,但遭到了向來謹慎的諸葛亮的反對,讓蜀漢錯失了一次翻盤的良機。

諸葛亮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不善於培養人。這個失敗直接導致蜀漢後繼無人並迅速垮臺。諸葛亮用法太嚴,用兵過份,對老百姓的刑法過於嚴刻,蜀漢成為三國裡徭役最多刑法最重的一個國家,致使許多老百姓舉家出逃人口銳減。

諸葛亮還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居然沒看到曹魏的國力和其統治的穩固性,他應該明白蜀漢更應該固守求存的弱勢,對此始終沒有調整戰略方針。還是一味地抱著隆中對不放,連年的征戰嚴重消耗了蜀漢的國力,導致了國家的迅速滅亡。


sdqst聖殿騎士團


正確的來說,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兩次出祁山,《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罷了,六出祁山並不正確。有的人說劉備死後,諸葛亮對曹魏用兵六次,為什麼不是六次北伐?那現在我就清楚地說出來,諸葛亮用兵六次,只有五次北伐,還有一次是建興八年(230年)七月,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同年,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魏軍於陽溪。所以這一次是曹魏主動進攻,蜀漢只是防守,不能算北伐。



諸葛亮到底是軍事天才還是庸才?

諸葛亮在漢中獲得了曹魏朝廷上發生之事,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況且此時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軍備鬆懈,而蜀軍卻在經歷過南征和兩年操練,軍力已經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無意,諸葛亮認為的北伐良機已經到來。從這一點來看,蜀漢羸弱,若長期發展,定不是曹魏對手,體現出了諸葛亮長遠的戰略眼光,雖不能算是天才,那也不是庸才吧。

蜀漢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屢屢以弱攻強,在國力、兵力、運力都遠遠不及對方的情況下,在糧草難以為繼的困境中,卻能與“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風。確實可以看出諸葛亮是軍事奇才吧。

那麼,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五次北伐,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準備的那麼充分,在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於228年春,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在接到劉禪同意出兵的詔書後,諸葛亮提兵漢中拉開了北伐的序幕。為什麼會失敗呢?



其一,荊州已失,每次北伐,魏軍早設防

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蜀漢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最終只會導致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再次不多解釋;如果荊州不失,蜀軍由水道出川,不過十數日即可抵達中原;而失了荊州,蜀軍每每出川,魏兵早可設防,不能達到出奇兵的效果。

其二,劉備遺囑,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不聽,導致失街亭

為什麼這麼說呢?五次北伐,第二次和第三次純屬小打小鬧,第四次雖然有點火候,但是遠遠不及第一次和第五次。但是要說的是糧草準備充足,後方穩定,當屬第一次北伐,此時還有像趙雲的老將在世。在此不說第一次北伐中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實踐過怎麼能知道是正確的。

街亭是蜀軍咽喉要道,馬謖不聽副將之言,導致蜀軍大敗,街亭失守,蜀軍喪失了全部有利形勢,諸葛亮攻佔長安問鼎中原只有一步之遙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

其三,國力羸弱,兵力多,北伐次數太多,百姓負擔重

這樣一來,諸葛亮不選擇關中而選擇隴西出兵,是有原因的,諸葛亮的謹慎不是為了得到多少戰爭的勝利,而是為了減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蜀漢國力弱小。兵民國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即使初戰攻克長安,作為曹魏首都洛陽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隴右地勢平坦,適合大面積屯田採糧!蜀軍佔領隴右後,就可以不需要再從蜀地跋山涉水的運送糧食。可以大大的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但是,要18萬的軍隊,這對於蜀國百姓來說負擔已經相當的重,諸葛亮壓力會非常大,做出自認為謹慎的決定,有時候也是錯誤的。

其四,對陣之人,曹真、司馬懿乃當世人傑也

比如,第五次北伐,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4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


閣中論史


諸葛亮是《三國志》中大臣裡為數極少的單獨立傳的,可見軍事、政治上的才能。劉備三顧茅廬請到孔明,孔明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為未來魏、蜀、吳三分天下進行了準確預言,體現出一個戰略家的才能,注意戰略家要比戰術家高不止一個檔次!中共將帥如雲,佩得上戰略家三個字的只有毛澤東、粟裕兩人!孔明南征,恩威並施,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平定雲南,獲得了大量軍用物資,雲南人給他建了很多祠堂。這就是孔明的傑出政治、軍事才能。

孔明五出祁山,這本身就是絕妙好計。需知:當時三分天下,荊州一失,蜀只佔天下十分之一,魏佔天下十分之八,強弱已分。如蜀不攻魏,魏必攻蜀。如鄧艾、鍾會後來圖謀滅蜀,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孔明是一種積極防禦。孔明五次伐魏,都是先修養生息,鞏固蜀國大後方再圖進取。進攻時也是步步為營。也曾在建興六年春天攻佔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曾在建興六年冬因糧盡撤退時斬悍將王雙,也曾在建興七年打敗郭淮,平定武都、陰平二郡;建興九年,糧盡撒軍時,射殺名將張郃;建興十二年,孔明與司馬懿沿渭河南北對峙,孔明考慮到糧草不濟,分兵開荒屯田。最後病逝五丈原,當司馬懿過了許久,逐一巡視蜀軍留下的營壘,慨嘆:“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贏得大軍事家級對手的讚歎,不是奇才嗎?

天時、地利、人和決定戰爭勝敗。孔明在蜀漢明顯處於劣勢時仍能勝多敗少(街亭因用錯馬謖而敗,但敗而不潰),攻多守少,這不是奇才是什麼?

祖宗還有一句名言:不以成敗論英雄。孔明用劉備夷陵慘敗的剩兵,依然能成為曹魏的心腹之患,這就是孔明的軍事才能。千載誰堪伯仲間?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確實神話了很多人,武有關羽、趙雲,在文的方面呢,諸葛亮是典型代表。

神話某些人物,本來就是一種演義文化,很多時候我們都忽視了這個,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後人的我們總是容易陷入到這樣的一個漩渦中:總以為被神話了的人物在歷史上是沒沒什麼能力的。其實這恰恰相反,因為只有厲害的人物才會被神話,也才有幾個被神話。

唐朝起設立的武成王廟,關羽、諸葛亮皆配享其中,能進武成王廟,都是在歷史上在武的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人,這確實證明了諸葛亮絕非等閒之輩。那麼,正史中的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皆沒有成功呢?套用諸葛亮自己的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或是那句“天不助漢,而助爾曹。這並不是藉口,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確實沒有得到天時地利。

這一切還得從關羽失荊州說起。隆中對之時,諸葛亮就說明了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但後來卻被關羽所丟,就這樣,蜀漢失去了水路北進的機會。再說說那場幾乎可以說是決定了蜀漢興衰的夷陵之戰,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而決心攻吳,卻被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在夷陵火燒聯營七百里,至此,蜀漢積攢了幾十年的家底幾乎被劉備敗了個精光,蜀漢也從此開始由興盛走向低谷。

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全面擔負起拯救蜀漢的任務,為此,他積極的開始準備北伐。在精心準備之後,他率大軍北伐了,但大家都知道,此次最可能成功的北伐因馬謖失街亭而失敗。

在此後的數次北伐中,蜀漢遇到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因前面的路子沒走好而引起,如關羽丟了荊州,致使蜀漢沒法從水陸運糧草無奈的諸葛亮只能從艱險崎嶇的山路運輸,這大大消耗了蜀軍的資源和作戰時機。其二,夷陵之戰,蜀漢國力巨損,諸葛亮再怎麼有能力,也很難在段時間內恢復回來,這就使得他在數次北伐中缺兵少將。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蜀漢一方。

此外,諸葛亮除了北伐外,也數次進行了南征,這同樣消耗了很多資源,而縱觀北方的魏國和東邊的吳國,魏國在曹操時就已經統一了北方,此後便很少受到威脅,東吳呢,歷來都穩穩的守著江東的基業,唯獨蜀漢,既要北伐,又要南征,諸葛亮真是不容易。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成王敗寇論英雄,諸葛亮也因為沒有北伐成功而被很多人給打壓了下去,其實,看歷史一定要以當時的環境為背景,若真的做到了以歷史為背景,那麼,你會發現,諸葛亮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人才。除了指揮外,它在軍事上的發明也是少有人能及,如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等。

可見,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有能力、有大智慧的人,作為後人的我們因對其懷有崇高的敬意,並學習他的精神,學習他的智慧。


史鏡


感謝頭條邀請,今天就好好回答一下:諸葛亮六次北伐失敗,第四條原因大家想過沒?他是天才還是庸才?

楊角風發作,原創不易,喜歡就點下關注吧!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面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對小說最終的結局感到惋惜,尤其是小說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中是五出祁山)而不勝,最後壯志未酬身先死,很多人痛惜哀哉,認為他不該魯莽行事,應該以守為主,而不是進攻!再結合正史記載與《三國演義》的出處,比如諸葛亮一些經典戰役像“空城計”實際為趙雲所使,像“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的功勞,於是一些人們以此推斷: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是個庸才,耽誤了蜀國的大業。

本文將從四個角度闡述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原因,以及他不得不失敗的原因。

1、國家人員組成因素

首先,蜀國的建立是劉備從北方帶來的流亡集團,加上諸葛亮的荊州集團到達益州,與當地士族一起建立的蜀漢政權。從這個因素上講,國家的組成是三類人,而掌握核心控制權的人卻都是外來戶。外來戶總歸有思鄉情節,盼望有朝一日能重回故土,從這個角度來講,大部分外來戶是支持北伐的,是大力擁護諸葛亮的,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北伐的一次次進行!

另外蜀國的本土派與外來派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如果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比如曹魏,那麼大家尚可以同仇敵愾,一起抗敵,這種事情歷史上一次次的展現,從這個角度來講,諸葛亮也必須轉移內部矛盾,發動北伐戰爭!

而實際上,想解決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但是卻新增了更多的矛盾,戰爭是要花錢的,當地的人民供養著外地的軍隊,要說沒怨言,沒矛盾,這根本站不住腳!

2、國家的性質和立國之本因素

最新一期高曉松老師提出一個比喻,小編覺得非常到位,蜀國本質是擁有國家的軍隊,而魏國本質是擁有軍隊的國家!這就可以形象的比喻兩國關係了。就像一支流亡的軍隊,流亡到一個地方紮營,如果還是一個有理想的軍隊,則必須尊嚴的戰鬥,力爭恢復國土。

而蜀國的立國之本就是恢復漢朝,而漢朝大部分疆土在魏國手裡,如果偏安一方,則不能稱漢朝,也會讓一直跟隨他們的人民心寒。而且劉備一直以仁義自稱,也吸納人才,蜀漢後期最缺的就是人才,如果就此停戰,反而錯失了先朝有志之士加入!其實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已經詳細闡述了原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說明他們目前國家也是暫時定都於此,以後要還於舊都的。

所以先軍政治和立國之本導致諸葛亮不得不持續征戰,而這類型的政權,卻很少能長久存在的!

3、國家的客觀條件因素

從人口對比上就能看出,蜀漢實在太弱了,地窄人少,根據三國時期的記錄,蜀漢與魏國人口比例最高的時候達到1:5之懸殊,而且蜀地實在是貧瘠,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人和軍隊。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那麼同樣的魏國也休養生息,根據人員規模和地盤規模,休養生息的得利不同,蜀國更是無一點勝算,到頭來只有滅亡,不如拼死一搏,還有勝利的可能!

而且魏國的制度與蜀國不同,蜀國每次進攻,魏國都要從全國各地調兵抵抗,容易引起魏國內亂,所以諸葛亮不停的進攻,也是保持士氣和促進對方內亂的一個方法,那麼多富饒之地等著將士們去佔領,到時金錢和食物都有了,倒是有點類似騎兵進攻中原,也是為了儘可能的搶佔物資,不然生活無以為繼,策略不能說錯,只是最後沒有達到預期而已。

4、諸葛亮的性格因素

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願,盡心盡力輔助劉禪,一心為恢復漢室而戰鬥。可是他是個倒黴蛋,先是蜀漢的皇帝劉禪實在是不行,胸無大略,其中第四次出岐山就是劉禪的原因導致的敗走!而諸葛亮太忠於先帝,所以即使明明知道皇帝不行,卻仍然盡心扶持,聽從指揮,也為了蜀漢能延命,而不停的出戰。這個性格導致了他不停的出兵,不停的失敗。

第二個性格是不服輸,也是夠倒黴的,遇到了魏國那麼多能將,尤其司馬懿這個主,那傢伙老謀深算,精通兵法,諸葛亮鬥不過他啊!一般人既然鬥不過,那麼我不鬥了就是了,縮回去防守唄!他偏不,偏往虎山行,結果可想而知,最後一次都沒有成功!

第三個性格是不相信人,先不說他事必躬親,啥事都不放心,都要親自管!單提任命馬謖就是不相信人的表現,為什麼這麼說?馬謖是他的學生,一直跟隨他,這麼多年他應該知道馬謖的缺點!但是他不信任其他的將領,把親近的馬謖安排在了街亭,結果本可以勝利的北伐就此失敗!後期不信任魏延也導致了蜀漢痛失一員虎將!

悲乎哀哉!

從以上四條原因分析,諸葛亮持續北伐的原因,以及持續失敗的原因,說他是軍事上的天才,肯定不是啊,除了打贏了南中的幾個少數民族,其餘戰爭每次都失敗能叫天才嗎?說他是庸才?也不是,畢竟他維繫了蜀漢這麼多年!

在楊角風看來,諸葛亮雖然個人能力強,但是團隊能力要弱一些。像現在的企業,如果都靠一個總經理撐著維繫生存,那麼不倒閉才怪呢!能說是總經理的能力不行嗎?

所以這個問題的最好的答案是:諸葛亮就是一個普通的軍師,稱不上天才,但也絕對不是庸才!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四五年的時間,主要抓經濟生產,同時整兵經武,開始北伐。他的北伐可以用六個字形容:我來了,我走了。每次都不是悄悄地來,但每次都是悄悄地走。

也就是他出兵每次都喊得震天響,彷彿天下一戰可定,可是隨著戰爭推進,聲音和影響漸漸消失,最後變成了悄無聲息得離去。這就會使很多人懷疑他到底為什麼折騰?作為軍事外行,諸葛亮一是要刷存在感,二是要保留手中權力,他前面的曹操,後面的司馬家、姜維甚至恆溫、劉裕那個不是如此呢?但人家是軍事專業的職業忽悠,諸葛亮就是外行的笑話了。



另外諸葛亮在後期北伐時遇到了一生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的高水平是證明諸葛亮軍事上不行的明證。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這一次與司馬懿在曹魏西線戰場,那是相當膠著,諸葛亮這是生命最後一次傾盡全力的北伐,司馬懿也是全力抵抗,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無論是戰爭資源、軍需糧草還是自己的身體都不允許諸葛亮等待了,於是諸葛亮就把婦女使用的頭巾、髮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通鑑說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我覺得這上表是給手下看的,司馬懿老奸巨猾,他知道諸葛亮根本消耗不起,所以就是持久戰拖著,諸葛亮送來一件LV的大衣司馬就激動了?不可能。果然明帝很配合,派遣衛尉辛毗執持符節為軍中節制司馬懿的行動。

這一點蜀軍也很清楚,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符節來到,司馬懿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更是司馬懿的知音:“司馬懿本來就無心作戰,所以一定要請求出戰,是向部眾表示敢於用武而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知司馬者,諸葛也。

司馬懿也早就對諸葛亮一往情深,既然不打戰,雙方發展一下個人感情吧,有一次諸葛亮遣使者至懿軍交流,司馬懿肯定抓住這個時機好好了解一下自己一生的知己和敵人,於是根本不問軍隊和戰爭的事情,就是問諸葛亮飲食起居,來的蜀國使者很佩服諸葛亮,說“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諸葛亮沒日沒夜的幹活,吃飯特別少。

司馬懿嘆息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知諸葛者,司馬也。

果然,就在五丈原,諸葛亮身體實在熬不動了,病的很厲害,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了。諸葛亮當然不能讓蜀中大權落入外人手裡,於是說“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這就是把身後大事託付給蔣琬了。李福很貪心,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又問這之後怎麼樣?諸亮沒有回答,他自己也無法預測那麼長的時間了。

沒過多久,公元234年8月,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退軍。當地百姓得到蜀軍退兵的消息很高興,都跑著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當然全力追趕漢軍,姜維指揮軍隊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象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逼進。於是蜀軍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後笑著說:“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著,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的離去標誌著三國這段歷史從講故事的角度看,高潮全部過去了,對於諸葛亮,資治通鑑等歷史資料充滿了讚賞,但是不在軍事而是道德和行政,諸葛亮去世前給劉禪上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臣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他去世果然沒有任何私人財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諸葛亮內政高度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 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感哺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兼之亞匹矣。


至於軍事,那不是諸葛亮擅長的,這不影響他的偉大。


胡觀世事


諸葛亮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戰略家和軍事家,主要的成就是幫助劉備成立蜀漢政權,與魏和東吳三分天下,鼎足於世。

而諸葛亮一生中最遺憾的事莫過於歷次北伐失利,最終含恨而逝。作為後人,鄙人不以為能有武侯之才,但願做回後事諸葛亮,分析一二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則在於北伐時魏蜀國力的巨大差距。魏國虎踞中原,無論是人口還是稅收都遠遠高於南方兩政權之和。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從中可以看出從人口方面魏國是蜀漢的4.5倍。因此在魏國所屬的關中隴西作戰,蜀漢的國力實在不支持長期作戰,導致孔明每次出山北伐基本上都是前勢兇兇,後勢畏畏縮縮,實在是因為囊中羞澀呀😄。與孔明才華沒有太大影響

其二,在於蜀漢的兵力很難支持大規模兵團作戰。孔明歷次北伐,都採用了偏師隨主力協同的方式。這種作戰方式很好的保護了蜀漢僅有的主力,在佔上風是極大的保護了勝果。但這種作戰模式的劣勢在於不利於迅速推進,太過於保守,以至於會最大程度的磨損自身兵力,而留給敵軍喘息補給之機(國共內戰初期46-47國民黨就是這種戰術)。在這種作戰模式下,只會出現這種結果,那就是初期蜀漢順風,中期魏軍重新集結之後與蜀漢僵持,後期蜀漢將被迫退回漢中(高祖時要是關中是項羽而非三秦,那跟這差不多了)。


其三則在於戰略上,戰略上蜀漢失去荊州基本上就宣告曹魏即將統一天下了,孫吳太過偏安,蜀漢太過一隅。當蜀漢失去漢屬荊州之後,蜀漢的戰略不應該是戰略收攏和與孫吳和好。孔明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好比從白手起家到家產上億突然虧損了幾千萬);鄙人愚鈍認為,劉備悍然出兵本就有誤,主力大敗之後,仍然有機會翻盤的。而一旦與孫吳重新聯盟,也就意味著蜀漢要想發展,要想興復漢室,只能從攻打關中了。極大的限制了蜀漢的戰略動向。戰略收縮,又極大的暴露了當時蜀漢的不足。所以鄙人認為當年武侯這樣的舉措並不妥,也註定此後的歷次北伐必定失利(除非魏國朝中昏聵,國內起義叛亂不斷的情況下)。


總結了以上三條,雖然我認為有些國策孔明安排得並不妥當,但也難掩他在其他國策上的英明。而我認為,在劉備兵敗夷陵將死的時候(這個時候蜀國實力最低谷),其實仍然有機會繼續壯大的。戰略上的安排應如下:

即使兵敗夷陵,蜀國在軍事上依然是強於孫吳的。此時孫吳只有江東(控制會稽、丹陽和豫章),和荊州(除北部)。兵力上屬於水軍強,陸軍弱。而劉備擁有益州全部和上庸,士兵戰鬥力和將領作戰能力都是勝於孫吳的。此時孫吳面臨的是西和南、北的三面壓力。形勢上對孫吳更不利,因此此時蜀漢完全可以重新整理力量,準備奪回荊州。注意,當時曹魏曹丕正在準備滅吳之戰,詳見三國志;南邊的山越也危機著江東(其實江東真正人口密集的也就今天大運河沿岸,總體人口和財富還不如益州)。因此此時雖然東吳有魯肅,蜀漢也有孔明啊,基本上可以奪回來的。

奪回荊州並不需要多少時間,幾個月就會夠了,這幾個月孫吳的主要力量都在江東防備山越和江北的魏軍,同時有長江天險,因此孫吳並不會滅亡,局勢又轉回丟荊州之前了,只不過魏國更強了,蜀漢和孫吳都力量削弱了而已。

而在歷史上,曹丕對孫吳的戰爭基本上沒有什麼勝果的,也就意味著蜀漢可以修養一段時間了。孫吳被全國打,沒多少力氣重新來奪,反而會重新與蜀漢聯盟,以求自保(順便準備時機成熟之後再次奪荊州)。

修養時間之後,蜀漢對荊州和益州以及上庸的掌控力度也就加強了,蜀漢的實力應該會比丟荊州前更強,這也就意味著魏蜀之間即將大戰,或是小戰不斷,在這個過程中,孫吳的君臣應該不會蠢到和蜀漢滅亡的時候一樣趁火打劫,可以參考赤壁之戰前孫吳的決策,主人依舊是孫權,他不會傻。因此這個時候蜀吳兩家被迫共同對魏作戰。

在戰爭中蜀國此時的戰略應該荊州為守,益州為攻。因為魏軍必然主力攻打荊州,因此荊州只需要防守就好,吸引魏軍主力(江漢千湖之地不是那麼好攻破城池的)。益州北上關中也就更加容易,到時候魏軍主力回防中原的時候,也就可以收攏夾擊了。之後就看造化了。


深海里沒魚


諸葛亮作為三國名相,其才能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治國理政、統兵作戰、文學藝術,各方面都有流芳百世的傑作,在三國時期也就曹操能與之媲美。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千百年來自有公論。近幾年社會上突然冒出一股否定歷史公論的潮流,有否定岳飛說岳飛是軍閥作派的,有讚揚秦檜是忠臣為秦檜翻案的,有罵諸葛亮是庸才誤國害民的,甚至還有人說紅軍長征是編造的,種種奇談怪論,令人膛目結舌。

批評諸葛亮是軍事庸才的人,特別強調他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其理由是: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蜀漢自保都難,卻耗費大量國力去伐魏,是為不智;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取道襄樊坦途就近直攻魏國心臟,卻取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捨近求遠攻甘隴,是為無謀。既不智又無謀,難道不是庸才?

我們先看諸葛亮倒底智還是不智: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著名的“隆中對”就已經證明了他的睿智。劉備兵敗荊州後,他以一己之力完成聯吳抗曹大計,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之勢已成。吳蜀聯盟被關羽和劉備破壞後,如果不是他全力挽回,蜀漢早就被曹魏滅亡了。這麼一個睿智而偉大的戰略家,怎麼會不明白魏強蜀弱、以弱碰強是自取滅亡的道理?難道他忘記了“隆中對”的驚世分析了嗎?都不是!

諸葛亮明知不可而為之多次伐魏,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一是要完成劉備交給他的興復漢室重任。諸葛亮《後出師表》中講得很明白:“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託臣討賊也。”而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玄機甚至是殺機的話,諸葛亮豈敢置先帝重託於不顧?他敢不北伐嗎?

二是正統之爭。誰是正統,這是蜀漢存在合法性的基礎,不爭這個正統,蜀漢就失去了號召力,也就沒了統治力。劉備託孤前,曹丕已受漢獻帝禪讓稱帝,而東吳為求自保臣服了曹魏。魏吳兩大集團均已叛漢,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該怎麼辦?他只能傾全國之力討伐實力較弱的叛賊東吳,目的很明確:一舉滅掉東吳,與曹魏劃江而治,待機北伐統一全國,光復漢朝!(《三國演義》說是劉備為給關羽報仇,歷史上認為這不過是個藉口,劉備是以“討逆”名義妄圖一舉吞併東吳)。然而他的算盤打錯了,蜀漢精銳被東吳基本消滅光了,留給諸葛亮一個爛攤子,拿什麼來抵禦強敵興復漢室呢?只有尋找新生力量迅速鞏固政權!這就是諸葛亮力排眾議多次遠征南中的原因,蜀漢不僅穩定了後方鞏固了政權,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更精銳的無當飛軍(5萬人,蜀軍總共不到20萬人),蜀軍戰力迅速恢復!同時他也設法修復了吳蜀聯盟,重構了三足鼎立之勢。接下來就是繞不開的正統之爭了,諸葛亮打著“興復漢室”旗號北伐,就是向天下宣示“我才是正統,你曹魏是漢賊”,這樣才能號召天下人共同討伐曹魏,東吳也從此響應號召堅持聯蜀抗曹路線不動搖。

我們再看諸葛亮倒底有謀還是無謀:很多人詬病的是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卻捨近求遠走崎嶇難行的蜀道。蜀漢伐魏的路徑只有兩條:首先是魏延進軍路線,多為平坦大道,靠近軍事重鎮襄陽,可直撲魏都洛陽。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從軍事上講,平坦大道利於曹魏的騎兵大兵團作戰,不利於蜀漢無當飛軍這樣的山地戰部隊作戰,如果走這條路,那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因為靠近洛陽,曹魏重兵把守,蜀漢豈能順利通過?從現實角度講,有兩場戰役決定了諸葛亮絕對不敢走這條路。一是關羽襄陽樊城之戰(樊城即在子午谷南),前有曹魏重兵阻擋,後有東吳呂蒙夾擊,關羽全軍覆沒。二是司馬懿截殺孟達之戰。孟達從新城叛魏降蜀(新城即在子午谷內),魏明帝聽從司馬懿之計,威逼東吳不得接納,孟達東逃、南撤路線均被東吳阻斷,司馬懿為防止蜀漢自西邊接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合圍孟達,孟達全軍覆沒。如果蜀軍走這條路,一旦魏吳合謀,蜀軍將全軍覆沒,誰敢冒這個險?

既然魏延進軍路線行不通,蜀軍只能走另一條路:劉邦進軍路線!劉邦路線即走蜀道,而蜀軍精銳無當飛軍正是山地戰第一高手!依靠無當飛軍,蜀軍在崎嶇難行的蜀道上完勝魏軍。而魏軍也看出無當飛軍有一個致命弱點:糧草不濟!所以魏軍採取了穩固防守拼消耗的持久戰術,山地戰我打不過你,但我能耗死你!遇到這樣的戰術,諸葛亮也只能無功而返了。

諸葛亮是歷史人物,歷史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來評判,用現代人的視角和背景去評判歷史人物,是極不科學的。諸葛亮七次南征、五次北伐,不用魏延計謀,是當時蜀漢的國情、軍情決定的,國情是他必須北伐興復漢室、必須爭正統,軍情是劉關張率領的步騎水軍精銳已喪失殆盡,馬超的西涼騎兵又不受他節制,他只能依靠重新打造的山地戰之王無當飛軍,這就決定了他的戰術只能是山地戰加運動戰,而不是平原上使用的步騎合成大兵團戰術,更不是水戰。他多次北伐無功而返,明知不可而為之,他才是真正的勇士!明知不可而不得不為,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能忍即智


諸葛亮出祁山可資對比的是楚漢相爭時,韓信率漢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進入了關中。事實上諸葛亮北伐時也分別到達過街亭(甘肅秦安)、陳倉(寶雞東)、五丈原(陝西眉縣西南)等關中地區,對長安(今西安)構成了嚴重威脅。

從四川北出,歷史上成功立足於關中,再進而取得天下的案例只有兩次:一是漢之劉邦;二是紅軍之長征。路途有多艱險困難,想想紅軍之難就曉得了。張國燾不願意北上恐怕也不是沒有這方面原因的考慮的。

由此來看,諸葛亮有三次成功進入關中,並且軍事不利之後還能順利撤回,說明這個人還是具有比較高超的治軍才能的,無論如何不能稱其為庸才。

但是進入關中,就爭天下而論,甚至都不能算完成了第一步。若不能在關中立足,其實就等於無功而返。諸葛亮其時,進入關中後甚至嘗試過屯田待變,但終究無一次能成。這不是蜀國國力不行,後方配合不夠;事實上與劉邦入漢中時的軍力相比,蜀國國力強大得多了;而是對手不一樣。

劉邦與諸侯約,先攻入關,秋毫無犯,約法三章,善待殺趙高而率秦人降的子嬰,當時秦人都想讓劉邦為關中王。項羽進入關中,殺子嬰,火燒咸陽,將秦地一分為三封章邯等三位秦降將為三秦之王,另封劉邦為漢中王;想利用這三王來困住劉邦。而之前,三秦將所率秦軍為項羽背信所坑殺,所以秦人子弟對此三秦王實際恨之入骨,而均想奉劉邦為王。因此,實際上韓信進入關中後,並不難平定三秦,使得關中成為劉邦爭天下的根據地。這些戰略形勢,韓信在漢中時便已經為劉邦分析清楚,而其後之發展,果然分毫不差。由此可見,軍事之爭,若離民心向背之分析,就形同兒戲。

紅軍是從甘肅入關的,但立足的道理一樣。關中的局面其實是軍閥統治,民心並未向著蔣介石與閻錫山,而且這兩人自己也有矛盾。非常重要的是,陝北有劉志丹、習仲勳所創建的根據地,這就使得中央紅軍一入陝甘寧(關中)就很快能站穩腳跟。這意義有如南昌起義後之井岡山會師,使得紅軍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才能進一步發展壯大。

諸葛亮面對的情形是魏國之治理良好,民心思定,百姓是把蜀國之兵視為來犯之敵而不是王師。因此,若客觀分析彼此,若論兵法,魏國實不可犯,蜀應靜以待變。否則耗費國力,必先自夭。

誤用馬謖更非偶然。兵法中道、天、地、將、法五者,道、將二者諸葛亮皆已證明並非瞭然,縱然於天、地、法三者有術,也只能證明其人縱有匠心,實非帥才,軍事天才就更談不上了。

《出師表》中文采雖飛揚,但皆平正之語,無獨到見解,且哭哭啼啼,憂懷於心,顯然並無信心。兵者,天下之第一凶事也,若無慷慨激昂之信心,不可輕言出軍,因善戰者必慎戰也。且諸葛亮管理,事無鉅細均親自過問,可見其用人之能不佳;是故司馬懿派間諜,只是瞭解其日常飲食起居,便知其操勞過度命不長久,所以每每避戰而守,消耗蜀軍,便必使得諸葛亮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的三板斧,其實被人已經看死。所以,他怎麼可能是軍事天才呢?

諸葛亮還拘泥不通。若欲爭天下,蜀國不可少荊州。吳蜀聯盟,其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早可打破。雖然荊州從關羽失去,但勝敗乃兵家常事,當繼續奮勇繼承劉備遺志,為關羽復仇,重奪荊州,蜀國才可出頭。荊州為治,先在劉表,後在劉備,落入吳國之時,民心未甘;何況劉備白帝之敗,人民哀之,以此哀志,堪可紹續;又有長江上游之利,若練水軍,反覆再三襲荊州以報仇,則吳國難安。蜀地難攻,吳國不安,此時魏必趁機而襲吳,不若趁此各滅吳國,再與魏一爭天下。若魏吳聯手攻蜀,蜀如烏龜一縮入蜀,魏吳難進,聯盟易散。這在軍事上,本是顯然合理之選擇,諸葛亮視而不見,忘了隆中對之初心。一味執迷於出祁山,以魏國其治無道自欺,完全無視實際。可見於戰略上,諸葛亮鼠目。

由此可見,諸葛亮雖非庸才,但無論如何當不起軍事天才之名。此人有些機巧之智,但無半點雄才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