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家著名的“北京松堂關懷醫院”,它開設於1987年,是中國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院長名叫李松堂。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李松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著名民間收藏家,“松堂齋民間雕塑博物館”館長。李松堂說自己“平生好兩物,蓋集古與敬老而已。”

實現“集古”這一愛好,李松堂主要靠“撿”。7歲那年,他“撿”到了此生的第一件“寶貝”,就是他家拆遷祖宅的一對精美門墩,這是他跟家裡大人磨了三天,還捱了父親一巴掌得來的。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李松堂館長

從此,李松堂開啟了60餘年“撿東西”的生涯。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深入全國荒山古村,甚至走向世界,光是各個年代的門墩就撿回來1000多對,還有無數老物件,包括戧簷、屋脊、瓦當、影壁、磚木、建築雕刻、裝飾件、室內擺設、佛龕、老傢俱等等,足有10萬件。為安置這些老物件,李松堂把自己的一座私宅四合院改成了“松堂齋民間雕塑博物館”,它是全國第一家以民間雕刻為主題的民辦博物館。

李松堂很自豪這輩子做成了兩個“中國第一”。然而,他認為,自己畢生做的這兩件看似無關的事情其實只是一件,都是“臨終關懷”,只不過一個是對臨終老人,一個是對傳統文化。

上千老構件打造“最具特色四合院”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在古色古香的國子監街,高大的“成賢街”牌樓旁邊,有一座精美的四合院,掛著“松堂齋雕刻博物館”的牌子。現在這裡因重新布展暫停開放。筆者有幸在李松堂先生的親自帶領和講解下,才能一睹博物館真容。

今年70歲的李館長身板筆直,一口京腔,帶著老北京人特有的周到客氣。說起他的經歷,也是頗為傳奇,李松堂從小喜歡集郵,在上世紀80年代靠郵市的火爆積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成為那個年代北京最先富起來的人。此後他把所有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到開辦臨終關懷醫院和收藏古代藝術品這兩件事兒上。

這座名為“松堂齋”的四合院是李松堂多年前購置的私宅,說起它的來歷可不一般。它是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四合院之一,是乾隆年間進士徐廷芳的老宅。徐廷芳、徐廷芳的孫子徐延泰、曾孫徐旭曾,先後進士及第,被譽為“一門三進士”。院子的各個角落細節都能夠體現出主人的地位、才學和為人處事、治國齊家的理念。院中保存著據說是梁啟超手書的牌匾“氣象維新”,院內的地下室據傳是當年戊戌變法的密室,後來變法失敗還被抄過。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元朝上馬石

2001年10月,李松堂為了給自己多年來撿到的寶貝找個安身之地,在自家琉璃廠東街的祖宅建起“松堂博物館”,成為北京最早的私人博物館之一。2008年因博物館面積太小遷到了國子監街的“松堂齋”,他決定把這座宅院打造成夢想中的文化博物館,為此精挑細選了1000多件古老的建築構件,在原四合院的基礎上,他用撿來的有數百年曆史的老物件把宅院恢復了明清時期的裝飾。他非常自信地說,他要給北京樹立一個四合院“修舊如舊”的典範。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團鶴祥雲臺階

從大門看過來,聽李松堂一一講解,果然每一件都有講究。廣亮金柱大門門口是一對京城罕見的元朝上馬石;石階是雍正年間一品文官團鶴祥雲圖案的臺階石;東戧簷為乾隆年間的“空城計”磚雕,西戧簷為乾隆年間“月下追韓信”磚雕;門面四組清光緒年間木雕雀替,尤其是西房簷下的“雙喜雙壽”和東房簷的“麒麟送子”垂花鏤空木雕,堪稱精美絕倫。

朱漆大門上的楹聯是“佛道儒鄰里,真善美人家”,是李松堂親自撰寫的,昭示著這座四合院獨特的地理位置,東臨雍和宮(藏傳佛教),西臨孔廟(儒家鼻祖)、火神廟(皇家道觀),一條街上“佛道儒”三大宗教和諧為鄰,實屬少見,“真善美”則是主人美好的追求。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鍾馗磚雕

門洞裡面還有不少明清文字磚雕,最為難得的是,院門過道里的兩邊牆上,分別有兩塊大明萬曆年間帶款的一對“鍾馗捉鬼”門神磚雕,栩栩如生,完整無缺。據說,文革“破四舊”的時候,有心人用黃泥巴把磚雕糊上,然後抹上白灰,寫上毛主席萬歲的字樣,才算沒被砸掉。

經過李松堂的精心打造,2009年在東城區旅遊局和新浪共同發起的“北京最具特色四合院”網絡評選中,“松堂齋”被評為第一名,成為美麗東城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成為李松堂收藏品的最佳安身之地。

京城“門墩之王”名至實歸

由於四合院正在重新布展,大部分藏品都運到了松堂醫院的庫房保存,僅剩的石雕、磚雕物件中還能看到幾件精美的石墩。說起石墩,李松堂堪稱北京的“石墩之王”,幾十年來,他在北京各種拆遷現場撿到保存下來1000多對石墩,而目前,全北京現存比較完好的石墩不足100個。

說起收藏門礅的初衷,李松堂能一連上幾天幾夜,因為太喜歡了。他家幾代老北京,當教師的父親喜好收藏老北京的古董,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對古代藝術品深感興趣。他家老宅在蘇州衚衕依狀元府為鄰,是畫家陸鴻年的宅子,陸家跟李家相熟,李松堂小時候常到陸家玩。“當時陸家的古董很多,用幾千個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的蛐蛐罐壘起的山牆就有三四米長,陸鴻年的母親常給我們講古董文化,這大概也是對我收藏的開蒙。”李松堂回憶說。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精美的門墩

隨著城市的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被拆除了,他家所在的衚衕拆遷時,7歲的李松堂眼瞅著工人把鄰居家一對精美的門墩噼裡啪啦地用鐵錘砸碎運走,幼小的孩子不由地擔憂自家門墩的命運。想起每天騎在門墩上搖頭晃腦地背唐詩,和小夥伴們繞著門墩嬉戲的美好時光,李松堂心裡滿滿的捨不得,“因為門墩是我童年的見證,是我的朋友。”當年北京胡同裡那些千姿百態的門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因如此,當父親要遺棄自家這對門墩時,李偉又哭又鬧,非要帶走不可,當時忙著收拾東西的父親急了,隨手給了李偉一巴掌,那是他從小到大第一次捱打。捱了打的李松堂仍然不死心,又去求爺爺,爺爺心疼孫子,終於說服了爸爸,帶走了自家垂花門前的門墩,無意中成了李松堂的第一對收藏。

從此,李松堂在撿門墩的路上越發不可控制。他對門礅的研究和收集,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認為 “作為中華民族石雕藝術的代表,中國的門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中國的圖騰偶像、民間傳說、歷史典故、祝福祈盼都被栩栩如生的雕刻在門墩裡面。”李松堂的經驗是先騎著自行車到京城的大街小巷“踩點”,哪條衚衕有什麼樣的雕刻,他都做好記錄。得知哪兒要拆了,他就想辦法把主人肯出讓或被拋棄的建築構件淘換到手。

一次,李松堂在一戶寫著“拆”字的四合院門口發現一對“太平有象”的石墩,他和屋主商量打算買下,誰知卻被男主人轟了出來。後來幾次上門也都吃了閉門羹。有一天,李松堂進院看見只有一位正在翻看郵票的小姑娘,他靈機一動,對小姑娘說只要她能說服爸爸把石墩給他,他可以幫她補齊想要的郵票。後來李松堂把幾十張郵票送到女孩的手裡,女孩的父親終於同意把石墩給他了。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胡人馴獸”門墩

李松堂淘到的最得意的鎮館之寶是一對元代的“胡人飲獸”、“胡人馴獸”石墩,專家鑑定門墩圖案為元朝趙孟頫繪製。在2009年博物館日互動百科舉辦的“北京100家博物館館之寶”的網上評選活動中,清明上河圖、後母戊方鼎被評為第一、二名,松堂博物館的《胡人飲獸圖》門墩獲得了第八名,被譽為“中國門墩之王”。

李松堂說起這個寶貝的來歷頗為傳奇,當時西城正在拆遷一個大宅院,很多磚雕特別漂亮,李松堂送給一位住戶一條大前門煙,請人家幫他留下了30多塊精美磚雕,在拆遷工地等了6天才拿到手。這位住戶無意間提到,聽老人講宅院正房下面有個地陰子(地下室),下面還存放了一些老東西。他求這位住戶帶他下去看看,結果在一堆破木板底下,發現了一躺一立兩個石墩,已經落滿塵土。但是,李松堂一眼看到門墩上罕見的“海東青”圖案,立刻覺得是件稀罕的古物,於是,又給了這位住戶一條大前門煙,把門墩搬回了家。

據專家考證,李松堂撿回來的是元大都時代的“胡人飲獸圖”、“胡人馴獸圖”門墩,是依照趙孟頫畫作刻制而成,刻工精細、保存完好。它的珍貴之處在於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其歷史價值,這畫是當時蒙古人對待漢人政策的真實寫照,意味對漢人既要馴服,又要懷柔。這對門墩曾經立於元朝宰相府門前。

北京許多人都知道李松堂收藏門墩,一旦自家老宅拆遷都會通知他來搬門墩。也正因為李松堂對門墩的偏愛,門墩的文物價值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2001年李松堂在北京石刻館舉辦門墩展,日本的門墩學者巖本先生特意來到北京和李松堂研究切磋門礅文化,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如今北京再也看不到用大錘砸毀門墩當石料運走的現象了。

差點被人當成文物販子

李松堂告訴我,這些年他經常會被同一個噩夢驚醒,夢中他看到的是一個白圈裡大大的“拆”字,這個夢催促著他去尋找更多的老物件,多保護下一件是一件,這已經成為他的人生職責。

李松堂說:“別人看石頭是石頭,我看它們卻都有生命,這是我們的祖輩們將他們的心血雕刻在了建築構件上。我每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感到是在和前輩們進行心靈的交流與感情的溝通。”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精美磚雕

面對北京城裡被拆的四合院,李松堂實在是無力將他們完整地保存,但可以保存他們的建築構件。就這樣幾十年來李松堂在各個拆遷工地淘“寶”,把一般人眼中的“破磚爛瓦”帶回家。 正因為有李松堂的尋找和保護,很多文物才得以免遭非難。為了這些“破爛”,李松堂可謂什麼都捨得。

幾年前,大柵欄開始大規模修復重建,李松堂惦記著那些老店鋪和老牌匾,他小時候去煤市街的玉壺春茶樓買過“南式點心”,記憶中老店的招牌相當精美,傳說“玉壺春”三個字還是乾隆御筆。得知茶樓要拆遷,他急忙趕到煤市街,卻找不到茶樓的招牌。他仔細觀察,發現一座老房子上有非常漂亮的磚雕花簷,門臉的形狀也像牌樓,不過都用石灰糊住,看不見任何字跡。當時拆遷工人們正用一根大繩將這孤零零的門面牆拴牢,喊著“一二三”使勁地拉。李松堂著急地向他們大聲喊:“別拉!這是玉壺春茶樓”。後來,他與拆遷工頭商量出3000元,請工人不要把牆壁全部毀掉,希望能把牆上的磚雕完整保存下來。幾天之後工人果然拆出“南式點心”四個字,李松堂急忙包好搬回了家,這下他完全肯定這裡就是玉壺春茶樓了。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又過了幾天,工人給他打電話說“玉壺春”三個字已經出現了,讓他第二天來拿。可是,第二天報紙卻大幅報道了“煤市街發現了玉壺春磚雕”的新聞,他在報紙上還被寫成“壞人”。原來有個市民看見李松堂老在那裡晃盪,以為是文物販子,於是就給媒體打了熱線電話舉報,媒體得到舉報聯繫了文物局出面保護玉壺春磚雕。李松堂雖然沒得到那三個字,還當了一回“壞人”,但知道由文物局保存了磚雕,他也就放心了。

“玉壺春”牌匾後來被收藏進北京古建博物館,而“南式點心”在松堂齋民間雕塑博物館,這事讓李松堂心有遺憾,一家老店的兩個牌匾卻分離兩地,他打算有機會把“南式點心”磚雕也捐給古建博物館,讓兩件古物團聚。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為了尋找老物件,李松堂做過不少匪夷所思的“傻事”,在朋友中傳為笑談。他尋訪過大量的古老民居,不惜翻山越嶺去參觀。有一次他走到一處民宅門口,看到房簷上有三塊精美的磚雕,其中一塊是完整的,因年久失修而搖搖欲墜。正好一陣風颳過,李松堂怕風把磚雕吹落下來,急忙張開雙手去接。房主被他的傻勁打動,告訴他還有不少拆下的磚雕都壘在豬圈裡。他如獲至寶,縱身跳入豬圈挑了10塊,僱了輛驢車把磚頭拉回來。他怕壓壞磚雕,自己不敢坐車,帶著滿身豬糞一路走回來。

李松堂還幹過一件更傻的事情,他曾經為了一座門樓而把整個院子都買下。朋友告訴他江西某村有保存完好的石雕門樓,他趕去一看非常喜歡。但院子屬於兄弟倆,他們正要分家蓋新房,不單獨賣門樓,整個院子開價八萬。想到江西門樓在民間幾乎絕跡,李松堂還是咬咬牙買了,買下之後又僱人拆下門樓再僱車運回北京。這座來之不易的門樓後來陳列在松堂齋博物館的醒目位置。

記住北京的“芳華時代”

“我從小就生活在四合院,有著深厚的情感。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北京80%的老四合院已經消失了。”聊到這些,李松堂一聲嘆息。他慨嘆,如果當年老北京城能如梁思成建議的那樣完好保存下來,將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博物館。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李松堂館長

松堂齋博物館建成多年來,成了很多北京市民寄託鄉愁的地方。不少市民參觀完博物館之後留言感謝,有人這樣說:“可看的北京四合院真的不多了,我們祖輩世代居住的無以計數的明清民居大多被拆除了,其實以前我也沒有心疼過這些東西,可是參觀後,特別是仔細觀看了這些美輪美奐的構件,真有些懷念古都北京。感謝李松堂先生半個世紀以來的搶救和保護,讓我們還可以看到古蹟,還可以延續我們民族的美好記憶。”聽到這些話,李松堂總是對觀眾說:“誰讓我是老北京人呢。”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但是,近日李館長卻鄭重地表示,他要對北京市民道歉,因為松堂齋博物館一度辜負了人們的讚譽。問起其中原委,李松堂很難過的說,此前一直是他自己親自管理博物館,甚至自己解說接待遊客,有時候一天接待上千人嗓子都說啞了,卻樂此不疲。但是幾年前他因為陪孩子讀書到加拿大居住了一段時間,博物館就委託給他人進行管理,卻出現了紕漏,甚至讓一些經營“一日遊”的騙子乘虛而入,忽悠參觀的遊客買東西。回國之後,他吃驚地看到博物館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非常痛心,所以他決定暫時關閉博物館至今,目前正在籌備重新布展,明年將以一個新的面貌迎接觀眾。

在他的設計中,重張的博物館將增加分類,擴充展品,包括民間建築構件的永久性展示,還會添加他多年收藏的儒家歷代名家的書畫作品,以及佛教的唐卡、經書等珍貴文物,已提升孔廟、雍和宮文化氛圍,活躍東城的博物館業態。

探秘“最據特色四合院” 幾萬件精美寶貝竟然全是“撿”來的

李松堂常說自己“腰纏萬貫,身無分文”,這些年他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來收集古物,卻不曾出賣過一件,他的夢想不過是建一座博物館把它們保留下去,讓後人還能見識北京芳華時代的美麗。他甚至想過如果政府支持,可以用這些老物件恢復幾條老街,他也曾經考慮過捐出三百對門墩給政府用於南鑼鼓巷整治改造。

作為一個民間博物館的創建者,李松堂走過的這幾十年其實是很艱難的,隨著文化從政府行為向民間行為的逐漸過渡,私人博物館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和研究的一支重要的民間力量。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完整的博物館法,私人博物館無法與國立博物館一樣獲得各方面的優惠和支持,在發展方面也存在因無法可依致使經營方向迷失的危險。

對此,李松堂心裡很焦急,他很清楚目前碩果僅存的幾家私人博物館都處境艱難,這項事業僅靠他個人努力是不夠的,更需要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與支持。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圓了博物館這個夢,這是他對北京歷史文化的執著守望。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