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譚延闓?

小小嬴政


首先,題主陳述有誤

譚延闓參加的是最後一次科舉,因為英國要求凡是鬧義和團的地方必須5年停科舉,在張之洞、李鴻章的通融下,一些鬧義和團的省份可以辦科舉,但北京不得進行終考,加上北京貢院被毀壞(不過需要恢復的話並不難),所以最後一次科舉移到河南。

在河南科舉中,譚延闓取得了第一名。

圖片說明:人們傳說譚延闓本能成為末代科舉狀元,是慈禧將他的名字撤下,最終只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此為謬傳。負責廷試的大臣交上去的10人卷子中,並無譚延闓的,在前四名中,也無譚延闓。

譚延闓能得第一,因為得到了張百熙的照顧。

張百熙是主考之一,據主考官之一陳夔龍在《夢焦亭雜記》中稱,主考官張百熙拿著譚延闓的考卷對他說:“我們湖南自從國朝定鼎,二百六十來年,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解元也得了不少,就只差一位會元……我特地跟裕相(指協辦大學士裕德)請商,請他將這本卷子作為會元,也好免使我湘科名有個會元的缺陷。承蒙裕相允讓,你看,這一本就是會元卷子了。”

圖片說明:譚延闓的書法確實頗有功力。

其二,譚延闓為什麼能考中會元

譚延闓精楷書,名臣翁同龢以書法名揚海內,他見了譚的書法,稱讚說:“筆力殆可扛鼎。”

科舉原本採取糊名謄抄制度,考官原本是不太知道考生是誰的。但最後一次科舉,張之洞拒絕湖北舉子參加,在他影響下,東南7省不派生員赴考。

為了籠絡張之洞,慈禧請他提出改革科舉的意見。張之洞提出很多關鍵性改革措施,都被否決,只好從他的建議中找出一個不關鍵的建議:廢除糊名謄抄制度,因為這等於將考生的命運交給抄寫員,有作弊的可能。

圖片說明:如果不是張之洞窮搗亂,譚延闓連會元都當不上。

張之洞這個愚蠢的建議得到推行,所以考官能知道舉子的姓名,有了背後操作的空間。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曾任兩廣總督,他在官場中的影響力很大。此外,當時科舉改成策論,廢八股,可舉子又沒有行政經驗,哪裡能提出什麼好策論呢?所以考官只好拿最硬性標準來比拼——比書法。

譚延闓書道甚精,加上有奧援,拿到會元不奇怪。

其三,譚延闓為什麼沒成狀元

清代中期以後,皇帝很少親自參加殿試,基本是派大臣考試,然後將考卷交給皇帝最後批准。所以,慈禧不喜歡譚延闓姓名的說法只是傳說,因為狀元劉春霖工小楷,時人稱“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曾幫慈禧抄經書,所以早已內定好。

圖片說明:劉春霖的書法深受慈禧喜愛,他當狀元應早已內定好。

殿試報上去的前四名是朱汝珍、劉春林、張啟後、商衍鎏,並無譚延闓。況且,朱汝珍就是廣東人,與康有為、梁啟超同省,慈禧太后尚且沒有把他拿下去,怎麼會想到拿掉譚延闓呢?

可見,譚延闓得到會元后,殿試的潛規則就已經把他列名二甲了。

朱汝珍本來報上去是狀元,他被拿下來,因為他的書法更有金石味,長於大楷,不符合慈禧的審美習慣。

其四,譚延闓在政壇成績不大

辛亥革命後,譚延闓三度出任湖南總督,但每次都被手下人幹掉,他比較書生氣,自認為是革命元老,總想靠人際關係來折騰別人,但在有槍桿子的軍閥面前,他基本是沒有競爭力的。

譚延闓擅長書法、詩歌,卻以槍法著稱,雙手各執一槍,十彈全中。陳炯明兵變時,譚延闓寸步不離孫中山,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

圖片說明:譚延闓葬禮上,蔣介石親自參與。

譚延闓性格溫和,曾有人將宋美齡介紹給他,宋的母親也對他非常滿意,但譚延闓考慮到自己已經年長,怕控制不了留過洋的宋美齡,便認宋美齡為義妹,既不傷宋家面子,又能置身事外,可見譚延闓長於做人,但看其政績,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東西。所以當時人稱他是“民國馮道”。

其五,譚延闓最大貢獻是幫湘菜成了名

譚延闓精於吃,曾說:“吃喝嫖賭,人生四大嗜好,嫖賭與我無緣,吃喝在所不辭。”

他隨身必帶一名廚,對外稱是副官,專門給他做魚翅,所以人們又稱譚延闓為“魚翅司令”。譚延闓每有佳宴,必琢磨其菜品,讓副官回來仿造,並根據湘菜的特點加以改造。

在現代湘菜的推廣和發展上,譚延闓倒是做了一點貢獻。

圖片說明:在現代湘菜中,有很多祖庵菜,祖庵即譚延闓的字,圖為祖庵熬肉。

因為太貪吃,40多歲已有高血壓,醫生勸他忌口,他卻不以為然,結果50歲時,吃了一頓魚翅後,到東郊馬場觀馬,途中頭疼劇烈,急送醫院,因腦溢血去世。

他算是快快樂樂地過了一輩子。


老虎他爹


譚延闓被稱為“百草”,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為了讓去世的母親從大門而出,他躺在棺材蓋上,讓人抬出。宋美齡的母親非常喜歡譚延闓,想把女兒許配譚,譚婉拒,並且和宋美齡以兄妹相稱。後來蔣中正夫婦把譚延闓的女兒譚祥許配給陳誠,陳誠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譚延闓的書法宗顏魯公,曾為《文匯報》題寫刊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