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你們去重慶幹嘛?吃小面,坐索道,看輕軌?

不如去看看山城霧都裡生活的一種特殊的靈長類物種——暴烈的重慶人。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重慶妹兒罵架時,絕對不會自稱“老孃”,而是和男人一樣用“老子”。所以“老子”在重慶就是一箇中性詞。兩口子拌嘴,如果老婆的口氣已經上升到“你給老子再說一遍!”,那就是一個預警信號,識相的重慶男人就會服軟,“再說一遍?有啥子意義嘛……”

像個重慶人那樣活著,首先要像一個重慶女人那樣活著。

重慶女人從不把自己當弱者,在家沒有不能指使老公幹的家務,在職場也沒有自己不能承擔的工作。老闆若敢鄙視婦道人家,重慶女人就能拼出遠超KPI的業績和甩一萬句mmp回敬——大不了辭職不幹,老子另起爐灶。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從餐飲、房地產到醫藥、零售……重慶有超過三成的企業老闆是女當家,是全國10%比例的三倍。

重慶男人推崇江湖義氣,重慶女人敢稱巾幗豪情。

重慶女人和重慶男人一樣,都喜好在廚房裡搗鼓大刀大火,大油大醬,搞一桌江湖大菜;重慶女人和重慶男人也一樣喜歡在酒桌上呼朋喚友,扯著嗓子划拳喝酒。重慶崽兒兇,重慶妹兒“蛟”,一樣敢愛敢恨,一樣快意恩仇。

在重慶女人快意恩仇的背後,是重慶男人的坦然。

Gai在《重慶魂》裡唱,“搶地盤,夾毛居,再大的場合都不得虛”,重慶崽兒在外一貫逞強好勝,卻讓懼內的聲名遠揚。

像個重慶人那樣活著,就要像重慶崽兒那樣,推崇耿直仗義,乾乾脆脆,愛恨分明。

“操社會”,看得慣的人,就是兄弟夥,兩肋插刀,隨叫隨到。看不慣的人,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喝啤酒就不給你“山城”。

在家裡,耙耳朵就耙耳朵,重慶男人驕傲地當耙耳朵——“我怕老婆,是因為我愛老婆”。愛老婆,怕老婆,千金難買老子樂意。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像個重慶人一樣活著,就像個重慶人那樣戰天鬥地,勇於挑戰hard模式。

中國大城市中少有像重慶這樣先天寡薄的,橫向被長江和嘉陵江分割,縱向是並列起伏的山脈,市中心在一座海拔落差200多米的石山上,氣候只有兩種模式:“冬霧都”和“夏火爐”。

抗戰時期,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從昆明飛臨陪都上空,重慶給他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極為不幸的人類居住地。這裡連一塊平地都沒有,一切東西都似乎蒙上了四分之一英寸厚的灰塵。”

重慶人生下來就被註定了hard模式。

咋辦?遇山鑿洞,遇水架橋。

被網友瘋狂打卡的洪崖洞,倚山而建疊床架屋11層高,仿建的是重慶典型的民居建築:吊腳樓。吊腳樓,於懸崖邊四處無著之地,憑空而起,只用幾根木樁斜支于山巖上,上面架上木板,用竹片和泥巴糊成牆壁,硬在空中支撐出一片生存的空間。這是重慶人與山地共生的智慧。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洪崖洞,被稱為現實版千與千尋神隱世界,比想像中好看,也比想像中人多。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重慶市渝中區十八梯老街一處“吊腳樓”舊照 圖 / 視覺中國

抗戰時,全國工廠內遷。山城哪有這麼多土地?還要考慮躲避日軍轟炸。於是重慶人鑿開主城堅硬的山體,用一個個防空洞作為兵工廠生產基地,整個城市用身體包裹著抗敵的命脈,敵機的轟炸也無法阻斷山洞裡日夜不息的彈藥軍械生產。這也是重慶人與山地共生的奇蹟。

重慶人今天在主城區兩江上建成和在建的大橋有36座,穿山隧道20多個,很多都是大橋兩頭緊接隧道。成為“網紅”的穿樓而過、爬山跨江的輕軌,22樓的人行天橋,波浪形的公路,連通8個方向上下5層15條匝道的立交橋,從長江和城市上空穿梭而過的索道,120米長30度斜坡的皇冠大扶梯,以及寸土寸金的渝中半島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都是重慶人生活的日常——以大江大山為伴,跟天地爭活路,不得已而為之。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重慶軌道2號線李子壩站在抖音爆紅,成為網紅。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重慶黃桷灣立交 圖 / 視覺中國

也是一路走來,不怨天不怨地,大不了一句“哦嚯”,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或因生而面臨Hard模式,方知活在當下的意義,重慶人活得大開大放,真實酣暢。一如對辣椒和花椒的痴迷,重慶人對感官之慾的追求,坦蕩磊落。

重慶人每年至少要消費75萬噸辣椒,平均每人至少50斤,佔中國全年辣椒產量的2.6%。重慶人口占全國2.1%,這個比例不算誇張。但重慶人每年要消耗 8000噸花椒,佔了全國產量的5.7%。

你若問重慶人,花椒和辣椒二選一怎麼選,恐怕重慶人是無法作答的。這一中一西的調味品混搭,猛烈刺激味蕾和神經末梢並讓大腦產生快感的內啡肽,重慶人對這種快感欲罷不能。無麻不辣的混搭,滾燙鮮香的刺激,是這座城市生活的精神。

在中國若干菜系中,川菜本就以火爆猛料著稱。川東菜系又是川菜中最生猛的一派——重慶人稱為“江湖菜”。

江湖菜發跡于山野鄉間,火爆在城市的每個蒼蠅館子裡。後廚鍋勺叮噹作響,猛火爆炒,花椒辣椒蔥薑蒜淹沒主料。尺寸誇張的大盤裝盛,沒有任何細緻的雕花擺盤,堂倌給你一把摔上桌,大紅大綠,油光燦燦。這就是江湖菜的標準打開方式。

重慶人,像極了江湖菜,熱情肆意。 圖 / 視覺中國

重慶人對於江湖菜,有著巴黎人對於時尚一樣的熱衷。江湖菜在重慶,也有著時尚一樣的變幻莫測。從水煮肉、酸菜魚、辣子雞,到麻辣田螺、郵亭鯽魚、泉水雞、梁山雞,每過半年去重慶,流行菜色已不同。

食色一體。重慶人對美色、顏值的迷戀也毫不掩飾——好容易來這滾滾紅塵一趟,沒理由拒絕好看的皮囊。

為表達對帥哥美女的傾慕,重慶人甚至在方言裡發明了一個專有動詞——“打望”。尤其是重慶妹兒天生麗質,身段矯捷,穿衣打扮更無絲毫保守。每到入夏時分,氣溫陡升的火爐之城,解放碑廣場的重慶妹兒們鮮衣靚色,翩然而過——又到了山城打望的好季節。打望的標準姿勢,或坐或立,唯求目光堅定,光明磊落,一旦左右閃爍,就頓顯猥瑣,必被重慶人恥笑。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一名年輕女子身穿露背裝走在重慶解放碑步行街上。圖 / 視覺中國

有網友說重慶人總標榜自家的“美女”,是物化女性。重慶女人必定是不同意的——重慶的帥哥也是知名的。打望不分男女彎直,皆可放心使用。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像個重慶人一樣活著,就像個重慶人對火鍋一樣,簡單中尋找樂趣,艱難中尋找生機。

數據顯示,重慶市火鍋店總量達2.6萬家,內環以內的火鍋店密度更是高達21.74家/平方公里,相當於每200米就有一家火鍋店。

相聚,去吃火鍋;別離,去吃火鍋;天氣好,去吃火鍋;天氣不好,去吃火鍋;胃口好,去吃火鍋;胃口不好,還是吃火鍋。悲歡離合,恩怨情仇,往一鍋翻滾的牛油辣椒花椒湯液裡,自己動手燙熟各種食材,是重慶人的萬能解決方案。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這種粗糲而簡單的食物加工方式,源於100年前這個城市的碼頭工人,為了果腹而不惜用辛辣的底料煮熟不易保存而略發臭的動物內臟食用。100年來這種源於貧窮的料理,依然最能安撫重慶人早已充實的腸胃和閱歷豐富的味蕾。

重慶人也不僅僅是火鍋的吃客。這種吃法簡單易操作,提供了無數人在艱難時刻的謀生之路。

90年代末的下崗潮席捲這個西南重工業中心的時候,火鍋成了很多失業者再就業的不二之選。

山城的入夜時分,在街邊,找一塊平坦或不平坦的地方,擺上三五張桌子,架起煤氣罐和鐵鍋,支起一塊寫著“三拖一”的硬紙板,熬煮一鍋自己炒的火鍋底料,香味自然就會吸引街坊四鄰前來光顧。

“三拖一”是這座城市的密碼,外來的人不懂:葷菜三塊錢一盤,素菜一塊。可以讓收入不豐的人也放心吃喝到半夜。

光膀子的男人在夏夜的路燈下和同桌的女人扯著嗓子划拳喝酒,一局戰罷,痛飲一杯,抹一把汗,再夾一筷子老肉片下鍋,大喊一聲“巴適”……

老闆娘忙前忙後,端上泡菜和米飯供那些吃到“收尾”的食客清腸胃,閒下來時,就拿一把油膩發亮的蒲扇,拉一個塑料凳子,坐在街邊數錢乘涼拍蚊子。

今天,這個城市有60萬人從事火鍋行業,平均每5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4]。如今重慶好幾個知名連鎖火鍋店的老闆,都是當年的下崗女工。

像個重慶人一樣活著,就像重慶人那樣在乎輸贏,卻看淡生死。

巴人尚武,古云“巴出將,蜀出相”。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年蒙古鐵蹄蹂躪半個地球,卻在重慶釣魚城下嘎然止步。重慶軍民據守孤城50年,生生讓皇子蒙哥戰死城下;18年後,蒙軍捲土重來,由陸路西進,過浮圖關,兵臨重慶唯一的陸地城門通遠門下。南宋守將張珏率眾血濺通遠門,最終城破人亡。

今天的遊客依然可以在通遠門下城樓和城牆上看到栩栩如生的城門攻守群雕。

700年後,中華半壁江山淪喪於日寇。國府西遷,以重慶為陪都奮力抗戰。從1938年到1943年的五年多時間裡,日本軍機狂轟濫炸,重慶城頓成火海,屍橫遍野。

但於一片焦土中,重慶市民在斷壁殘垣上塗寫“愈炸愈強”,市中心立起一座高七丈七尺的黑色“精神堡壘”,這便是今天赫赫有名的解放碑的前身。重慶坊間傳唱民謠“讓你龜兒子兇,讓你龜兒子惡,老子們總要大反攻——等著!”三百萬川軍出川抗日,逾64萬人死傷;全國抗戰陣亡將官,巴蜀子弟佔五分之一。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重慶的標誌性建築:解放碑。圖 / 視覺中國

人活一世,總有一死。活著,重慶人就不講什麼“看淡”,活著就要戰鬥,就要爭個輸贏,就要個轟轟烈烈,痛痛快快。

野性、真實、暴烈、永不馴服,活得像一個重慶人,累不累?

重慶人累了就上南山喝茶看雲海,去縉雲吸氧泡溫泉,夏天去渝東避暑,冬天去武隆滑雪。

最喜歡喝的還是川茶,最喜歡搓的還是川麻。太累了,還可以開車倆小時,去成都耍個週末——巴蜀一脈的親兄弟,成渝拌嘴那是變相秀恩愛——青城峨眉兜一圈,回來又是幹筋火旺的一個重慶人!

年輕時,就該活得像個重慶人

人家的夏天:穿著拖鞋在水中喝茶聊天,你:看著。 圖 / 視覺中國

[1]數據參考《重慶地區花椒產業的現狀與對策》,作者/江津青花椒基地

[2][4]數據來源《2014重慶火鍋行業紅皮書》(重慶市火鍋協會發布)

[3]數據來源《大數據深度解讀重慶火鍋背後的秘密》,作者/曹越皓

特約撰稿人|上川

本文歸屬於原創作者和平臺,僅僅用於分享,無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