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元的核能合作項目大單襲來 中國核電工業未來可期!

近期,中俄簽署合同總額超200億元的核能合作項目大單。與此同時,發改委、能源局等四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核電運行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這一系列動作,無疑在推動著我國核工業建設以及核能應用發展,由此可見,核電工業將出現新一輪的發展跡象。

200億元的核能合作項目大單襲來 中國核電工業未來可期!

核電與火電、水電並稱世界三大電力供應支柱,具有環境影響小、資源消耗少、發電功率高、供應能力強、運行功率穩定不受環境因素影響等特點。目前,各個國家都在積極推進核電建設。

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核能發電量為2474.69億千瓦時,佔全國各類電源總髮電量的比例僅為3.94%。與此同時,核電建設週期延長,裝機增速明顯放緩。2017年,全國核電裝機達3582萬千瓦,完成規劃目標28.5%。核電投產規模明顯減小,2017年僅投產2臺共218萬千瓦。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近幾年隨著電力工業進入新常態,電力消納“癥結”逐漸凸顯,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資源優化配置遇到現實阻力,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並制定了相關政策解決“棄能源”問題。“與風、光、水以及局部地區煤電相比,核電的利用小時數相對較高。但從核電本身發展的角度看,消納問題確實是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而且範圍有可能持續擴大。”

面對這樣、那樣的問題,核電發展之路究竟在何方?有業內專家表示,由於核電的特殊性,所以,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技術與安全應用也應該擺在首位。“核電的建設週期4年到5年,其中設備採購週期為3年-4年。如果政策性支持到位,加之企業的配合,根據我國目前在建和擬建核電站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出現核電竣工高峰期,核電企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該專家稱。

根據此前發佈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及核電“十三五”規劃,有研究機構預判到2022年我國核電總體裝機容量將超過68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平均每年開工6臺-8臺,每年新增投資約1000億元左右,核電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作為核電的核心產業,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是核電設備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目前我國在建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平均達到70%左右。在核電設備部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對內構件控制桿燃料裝卸料設備、一體化安全殼頂蓋等均已實現100%國產化,國內廠商的核電設備製造能力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22家核電上市公司發佈了2018年中報預告,其中有17家實現盈利,佔比超77%。從公佈中報預告的核電上市公司來看,位居榜首的核電公司,預計淨利潤達5億元至6億元,最高漲幅超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