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兰州:粮食40年前温饱尚不足 40年后品质有保障

「改革开放40年」兰州:粮食40年前温饱尚不足 40年后品质有保障

[改革开放40年]兰州:金城粮仓

从温饱到品质的嬗变

「改革开放40年」兰州:粮食40年前温饱尚不足 40年后品质有保障

“40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先后经历了吃不饱、吃的饱、吃的好的阶段,目前已进入了注重膳食结构与消费品质,吃的健康的阶段。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早已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变成了质量与结构,及服务的便利化。”7月3日,兰州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盛泉如是说。

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人来说,提起粮食可谓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基于此,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些事关粮食的名言警句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对此,一些经历过当年困难岁月的人感同身受。“说实话,粮食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真是‘命根子’,家家户户都缺粮,每年都要等救济粮。粮站的供应量粗粮多,细粮少,对家口大一点的家庭来说,也不够吃,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们才算吃饱了。”当日,家住兰州市嘉峪关西路的赵先生坦言。

赵先生还说:“那个时候,社会经济整体落后,吃粮要粮本,还要粮票。有钱没粮票连出门都难。遇到婚丧嫁娶、孩子升学等事宜,几乎都会想到去核粮食定量,转粮户关系。因为一旦没有了粮户关系,吃饭就会出问题。”

其实,提起粮食,粮站和粮管所是一个少不了的话题。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主要通过粮站来购买米面油,而粮管所则主要收购粮食,并针对居住农村地区的城镇居民供应粮食。

当日,原全省粮食系统劳动模范、长风粮站主任王金玉说:“当年,粮食部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部门,粮站主要负责为辖区群众供应米面油。翻码倒垛、核对粮证、保障供给、粮库安全,以及后来的多种经营等等,都是粮站的基础性工作。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确保辖区群众随时买到粮油及产品。”

由于长风粮站地处安宁农村地区,还负责当地农户的口粮供应,是安宁区粮油销量较大的粮站之一。当年长风粮站每天一东风车的面粉(25公斤320袋)一个上午就销完了。为此,长风粮站还在每周开设了农村居民购粮的专门日子,以改善粮站的购粮秩序。

“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粮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粮站工作也感觉很自豪。我们深怕工作做不好而影响群众购粮,也就事无巨细,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每天都要安排专人值班,以确保粮站的安全。因为我们心里很清楚,粮站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旦粮食安全出问题,就是天大的事,在工作中从来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王金玉感慨地说。

“粮改”成为兰州粮食主旋律

岁月无声,不经意间,时光的年轮就进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993年3月,沿袭了多年的粮食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进入“三放开”(放开价格、放开市场、放开经营),由此开启粮食体制全面改革序幕。

曾几何时,对于粮食部门来说,可谓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制现实,粮食企业一夜间步入了“卖粮人”找饭吃的境地。在此过程中,兰州粮食部门经历了什么,兰州粮食又是靠什么凤凰涅槃,步入了新的天地呢?原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兰州市粮食局局长王军对此可谓是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流通实行过五种流通形式。建国初期是自由买卖;1953年,为解决供需差额过大出现的市场动荡,开始实行统购统销;1985年取消统购,改为合同订购,保留统销,但有执行者仍以计划收购为主;1993年,以“放开价格、放开市场、放开经营”为内容的改革,目的是要使粮食这一特殊物质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可在国内供需紧张平衡或短缺的情况下,难以做到“三放开”。直到2000年,随着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中央和地方三级储备粮的充足及市场的平稳,收购执行政府指导价,才放开了销售,王军道。

“其实,粮食流通从放到统,从统死不放,从统多放少,从统放结合,到现在宏观调控进入市场的过程来看,粮食购销体制的变革,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粮食的生产形势和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所决定的。”王军坦言。

对于兰州粮食来说,1993年“粮改”起步后,国有粮食企业一夜间从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被完全推向了市场,步入了政策性挂账多、贷款债务多、企业三角债多、网点危房多、离退休人员负担多和财政断工资费用拨补、产粮区断调粮源及银行压贷款的“五多二断一压”困境。与此同时,600多家集体、个体粮油经营户和无证运销大军充斥市场,粮食出市场一度出现了无序竞争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兰州粮食在理顺管理体制、厘清改革思路的基础上,着力理顺供求关系,适时在全市推出了“粮油供应信誉卡”和“五保”(保质、保量、保价、保退、保换)信誉服务,使国有粮食在市场上的主导、经营上的主体、流通上的主渠、服务上的主角作用得以彰显,确保了广大市民买到货真价实的粮油产品,并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随着“粮改”的加速,“断奶”、“断粮”、“下岗”、“下海”、“393攻坚战”……成了当年兰州粮食系统的热门词汇。在此过程中,兰州粮食采取兼并改制、股份合作制改组、改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开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此,王军感同深受。他说:“兰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兰州粮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情系民生,忍辱负重,为推进兰州粮食稳定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确保军需民食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可以说做出了重大牺牲。”

“五心”服务让百姓吃上放心粮

时过境迁。当年的粮站早已物是人非,人们也不再习惯专程去粮站买粮。昔日破旧的粮站、良友粮行,已然被格调统一,大气人文的“方鑫”粮店,以及各种便利店所取代。在这些“面上”文章的背后,其实是兰州粮食潜心做“消费”文章的体现。

近年来,兰州粮食部门积极构建新型放心粮油经营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市粮油销售网点整体形象,并将其作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重要举措,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扎实推进全市放心粮店建设。在此过程中,兰州依据交通、人口、群众消费水平和习惯等情况,对全市粮店的网点分布、经营状况、店面条件、经营品种、粮油质量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依照其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市场需求合理布设,按照“五统一”(统一编号、统一店面标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报表台账、统一质量承诺)和粮油电商线下配送点的标准,借助有关大数据平台,实行订单配送,送货上门。同时,建立粮油商品质量定期公示制度,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放心粮油服务。目前,放心粮店俨然成了兰州粮食的一张“新名片”,兰州市已建设100多家放心粮店。

在放心粮店的管理中,兰州市全面落实对放心粮店的监管责任,保障食品安全,部门负监管责任,企业负主体责任。同时,按照“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靠实监管责任,以不断完善和扎实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督查问责制度,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在此基础上,兰州市着力加强对放心粮店的管理,在“细”和“实”上下功夫,以实现“五心”(质量放心、计量放心、价格放心、卫生放心、服务放心),确保放心粮店的食品质量安全,确保将实事做实,确保了广大市民吃上放心安全的粮油产品。

藏粮于民建设“兰州粮仓”

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国家着力推进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加快构建高效、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兰州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盛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粮安则天下安。“兰州粮仓”建设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民。兰州是全国粮食敏感的36个大中城市之一,也是粮食纯销区,大米、面粉、食用油三大粮食主要品种完全需要从粮食主产区购进,农村用粮也已产不足需,特别是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兰州市粮食供需矛盾日渐显现,保障地区粮食安全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兰州来说,要立足当前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加快推进兰州市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建成与本地区粮食收储规模和保障供应要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仓储物流体系。要创新思维,寻求如何破解粮油产品从量变到质变,从总量到结构的矛盾,以及优质粮油产品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记者注意到,兰州市主动适应“大兰州、大粮食、大流通”新形势,大胆创新、顺势勇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出城入园、腾笼换鸟”的粮食发展思路,整合现有粮食资源,积极谋划,一个集收、储、加、销、教、游等为一体有10个板块功能的全产业链大型现代粮食产业园已在兰州新区开工建设。

兰州粮食现代产业园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兰州粮食进入新时代,将从根本上提升“兰州粮仓”的储备能力。该产业园建成后,将补齐兰州省会城市缺乏现代粮油加工业短板,为全市粮食快速转型升级搭建良好平台,平时成为全省的“米袋子”基地,关键时候发挥最大的粮油“蓄水池”“调节阀”作用,成为省市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该项目已被省、市政府列为2018年重点建设项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列入2018年扶持计划。兰州粮食现代产业园项目总占地面积685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6.3亿元,规划粮食总仓容42万吨,植物油总罐容2万,粮食年中转量115万吨,2020年9月底完成建设任务。该项目全部建成达到预期规模后,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将实现利税收入1亿元以上,可解决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粮食综合产业园区。

「改革开放40年」兰州:粮食40年前温饱尚不足 40年后品质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