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爲什麼要入侵科威特?

葉丶唸


伊拉克和科威特同處米索不達米亞平原,在歷史上兩國同屬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範圍內:兩國相繼由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統治。然而自從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吞併以來的兩千餘年裡伊拉克和科威特所處的兩河流域就沒成立過獨立的國家,在這兩千餘年的時間裡兩河流域先後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科威特是巴士拉省的一個縣,1899年英國強迫科威特簽署了英科秘密協定,由此將科威特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肢解出來,成為自己的附屬國。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巴士拉省成為獨立後的伊拉克的一個省,當然此時已被英國統治的科威特早已不是伊拉克治下的巴士拉省的一部分了。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動10萬大軍悍然入侵鄰國科威特,不到十個小時伊拉克軍隊就佔了科威特,把科威特變成了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伊拉克的野蠻行徑直接引發了海灣戰爭,聯合國授權美國組建多國聯合部隊干預,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把伊拉克打的落花流水,伊拉克被打的從此一蹶不振,乖乖吐出了科威特。按理說:就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不久的兩伊戰爭中科威特就為伊拉克提供了100多個億的貸款,為什麼時隔不久伊拉克就翻臉不認人了呢?

首先當然是因為伊拉克和科威特歷史上存在的特殊淵源關係,雖然這種淵源其實說白了不過就是在共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被納入過同一個省份而已,在伊拉克獨立建國後科威特從來都不是伊拉克的領土,但即使如此伊拉克仍堅定地認為科威特就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並始終不承認自己打擊科威特的行為是侵略行為。

其次伊拉克和科威特一直存在領土、水源以及石油資源方面的爭議,尤其是關於兩國邊境上的油田歸屬問題一直都是兩國關係的定時炸彈。而科威特為控制國際原油市場聯合沙特、阿聯酋等國降低了石油價格,這一措施對這些沒有戰爭影響的國家來說問題不大。但是對伊拉克可就是要命的了,由於石油價格大幅度降低,為此伊拉克的損失在150億美元以上。本就還沒完全從兩伊戰爭中恢復元氣的伊拉克對科威特恨得咬牙切齒,科威特的小聰明成為薩達姆動武的藉口之一。

與此同時薩達姆還打著另一個算盤:吞併了富國科威特,可以利用科威特的資金來恢復本國的經濟。這對於對於伊拉克是十分誘人的,不要看科威特不起眼,它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好幾倍。加之兩伊戰爭中科威特對伊拉克的援助不是無償的,而是以貸款模式提供的,這意味著伊拉克必須向科威特償還貸款——而伊拉克需要償還的貸款數目則高達140億美元。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與伊朗打了八年戰爭是替全體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作戰,是替全體遜尼派與什葉派作戰,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戰鬥,希望其他阿拉伯國家把債務免了。然而薩達姆免除債務的提議卻遭到作為最大債主的科威特的拒絕,惱羞成怒的薩達姆索性打算以戰爭的形式吞併科威特正好直接連本帶利全部賴賬。

伊拉克的海岸線極短且多為沼澤地帶,不適合建港口,這嚴重製約著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雖然伊拉克也是中東石油大國,但相比科威特無論是產量,還是在出口上都受到嚴重製約,吞併科威特正好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出海口。

另外薩達姆本身是一個有極大政治野心的人物:從一名普通農家子弟一步步奮鬥成為伊拉克總統,又剛和伊朗撕逼,可謂是中東地區絕對的鐵腕人物。吞併科威特,進而成為中東霸主是他極力想實現的政治目標之一。

最後科威特雖因為石油而致富,但國家實在太小——天然缺乏戰略縱深,既沒建立起成熟的工業金融體系,也沒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屬於富而不強,是伊拉克眼中的軟柿子。而且科威特國內也出現了矛盾,甚至當戰爭爆發後有的科威特人甚至支持起伊拉克來:原來當時的科威特依然保留著一夫多妻制,這意味著占人口比例極少部分的土豪男士都可以擁有多位妻子,而身處社會底層的男性恐怕只能打一輩子光棍了;相比之下伊拉克已經廢除一夫多妻制,生活在底層的科威特男性甚至把伊拉克軍隊視為他們的解放者。伊拉克自認為:自己比科威特強大得多,又利用其國內矛盾出兵幾乎萬無一失。即使如此伊拉克還是試探了美國的態度,由於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是美國的盟友,薩達姆自信地以為美國會支持自己吞併科威特,美國也的確沒表示反對。可真當伊拉克出兵後美國立刻組建多國部隊狠狠教訓了伊拉克,因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是美國的盟友不假,可如果坐視伊拉克成為中東霸主將損害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所以最好還是維持對中東國家分而治之的策略。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伊拉克與科威特,同處米索不達米亞平原,伊拉克在兩河流域上中游,科威特在下游。伊拉克南部與科威特,在民族、宗教、語言、文化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歷史上伊拉克南部與科威特,絕大多數時期同屬一個政權。就地理位置而言,伊拉克像中國江蘇省,科威特則像上海市。

1756年,清朝乾隆二十一年,薩巴赫家族建立科威特酋長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科威特酋長國,劃歸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

一戰後,土耳其帝國不復存在,伊拉克與科威特都淪為英國的保護國,但英國對這兩地是有區別對待的。科威特在波斯灣旁,其港口對以航海起家的日不落帝國來說,價值遠超內地的伊拉克。

1932年,伊拉克從英國獨立出來,伊拉克從來不承認科威特是個國家,但英國在科威特經營日久,伊拉克不可能與英軍開戰。

1961年,科威特宣佈獨立,這一年伊拉克就差點兼併了科威特。當時本以撤退的英軍捲土重來保護科威特,其他阿拉伯國家,如沙特、埃及、約旦等國紛紛派兵調停,才讓這場戰爭推遲約30年。英國不希望伊拉克與科威特統一,阿拉伯國家不希望英國駐軍科威特,最後伊拉克只能忍而不發。

隨著英國霸權衰落,保護科威特的接力棒,交到了美國手上。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與美國統一戰線,科威特則是伊拉克的最大債主,伊拉克欠科威特140億美元,絕大部分買了美式武器。

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與伊朗打了八年戰爭,是替全體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作戰,是替全體遜尼派與什葉派作戰,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戰鬥,希望其他阿拉伯國家把債務免了。薩達姆免除債務的提議,遭到兩個最大的債主科威特和沙特拒絕。

波斯灣石油大發現後,科威特面積約為伊拉克的1/25,石油儲量卻達到伊拉克的八成,可謂遍地石油。地理上科威特還佔著兩河流域的出海口,讓伊拉克運輸往波斯灣的石油,必須經過科威特。同為產油國,兩國存在競爭關係,科威特之於伊拉克,如鯁在喉。

伊拉克人一直想兼併科威特,這是歷史、地理、宗教、石油全方面的問題,至於伊拉克欠科威特那點債務,可以算是個導火索。薩達姆準備發動一場兼併科威特的戰爭,他唯一擔心的,是美國的態度。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幾天內控制科威特全境。


地圖帝


刨去那些宗教、歷史、文化等薩拉姆給出的一系列粉飾侵略的理由,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錢。伊拉克打兩伊戰爭,欠下了巨大的外債,而科威特就是最大的債主,薩達姆一直認為其與伊朗戰爭是在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打的,各國應該為其出一些軍費,要求科威特免去伊拉克的鉅額債務。



然而科威特拒絕了伊拉克的提議,並且以此債務為威脅要求解決困擾科威特兩國邊境問題,從而徹底與伊拉克劃清界限。薩達姆十分苦惱,因為巨大債務,糟糕的經濟狀況,國內什葉派和北方的庫爾德人蠢蠢動,影響到了其統治地位國內。薩達姆苦於尋找解決危機的手段,這時科威特劃界提議給了他一絲靈感,那就是吞併科威特。薩達姆的悲劇帷幕就此拉開。

首先,薩達姆錯誤的預判自身的實力了和當時的國際環境,以數字堆砌的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足以應對一切戰爭,這是他敢於開戰的自信;國際環境是,其認為自己與伊朗的戰爭在阿拉伯世界樹立了足夠的威信,各阿拉伯國家對其佔領科威特的行為不會有過於激烈的反應;而蘇聯方面是其重要盟友會採取默許的態度;至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會因為小小的科威特而對自己發動戰爭,加之其認為在兩伊戰爭期間與美國暗地勾結積累了足夠的"好感",更是為其增加了底氣。

其次,反觀入侵科威特的好處則是更加誘人的,首先最為直接的就是擺脫高昂的債務;其次佔領科威特後,獲得科威特豐富石油資源,擴大石油產量,擴充自身實力;第三解決了長期困擾伊拉克的出海口狹窄的問題;最後震懾周邊其他阿拉伯國家以及伊朗、以色列,從此確立中東地區霸主地位。最終薩達姆的理智被慾望所吞噬,葬送了伊拉克!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1為兩伊戰爭,伊拉克士兵在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畫像面前做出勝利手勢,2為伊科邊境,3美國前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當時以特使身份會見薩達姆。個人一點分析可能有失偏彼,歡迎評論,批評指正。


古姿


有三方面原因:

1. 薩達姆想讓伊拉克稱霸中東。

2. 科威特的石油資源能夠拯救伊拉克疲軟的經濟。

3. 薩達姆認為得到了美國的默許。

1. 薩達姆想讓伊拉克稱霸中東

薩達姆努力讓伊拉克成為阿拉伯國家的領袖。他向阿拉伯國家貸款、投資,甚至用優厚的待遇邀請外國工人來伊拉克工作。

這使得成千上萬的埃及人和摩洛哥人在伊拉克定居,因此薩達姆給埃及人和摩洛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通過征服科威特,薩達姆表明他可以無視國際和平規則,藉此提高伊拉克的威望。此外,入侵伊拉克的舉動也是在殺雞儆猴。

2. 科威特的石油資源能夠拯救伊拉克疲軟的經濟

20世紀80年代,薩達姆在兩伊戰爭中借了大量外債,相比之下,伊朗拒絕了戰爭借款。因此,在伊朗一點點重建家園的同時,薩達姆卻要面臨巨大的還款壓力。

科威特就是其中之一,它在戰爭中向伊拉克發放了高達140億美元的貸款。薩達姆決定入侵科威特有兩個目的:

· 免除這140億美元的借款

· 利用科威特的石油資源償還其他借款

但最為重要的是:

3. 薩達姆認為得到了美國的默許

儘管有上面兩點原因,但最為重要的原因是薩達姆認為美國默許了他入侵科威特的舉動。

薩達姆在科威特邊界屯兵,藉此威脅科威特免除其140億美元借款。美國派其駐伊拉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與薩達姆進行了一次會談。

格拉斯皮在會談中說道:

美國對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不發表任何意見,包括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爭端。國務卿貝克讓我重申美國的立場:和60年代的伊朗問題一樣,科威特問題與美國無關。

詳情見:阿普里爾·格拉斯皮-維基百科

格拉斯皮、同行美國外交官與薩達姆的合影

薩達姆和其他伊拉克官員都認為,格拉斯皮暗示了,如果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因為她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干涉“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

在這之前,薩達姆還擔心入侵行動將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確定美國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後,他立即舉兵入侵科威特。


小鴿子看世界


總的來說還是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和薩達姆的個人野心導致的。

當時兩伊戰爭已經結束,薩達姆憑藉這場戰爭基本上已經確立了自己在遜尼派中老大的地位,自信心膨脹的太快,他覺得自己的共和國衛隊經過戰爭的洗禮又有當時來看頗為精良的裝備,不把中東任何國家放在眼裡。

除此之外,和科威特鬧矛盾,直至後來發展到入侵科威特的局面,也有其他特殊的原因。

首先,因為兩伊戰爭,伊拉克簽下了鉅額的外債,其中單是欠科威特就150億,欠海灣石油富國總共三百多億,總的來說,還不起了。伊拉克曾以自己為阿拉伯人同波斯人戰鬥,為遜尼派同什葉派戰鬥為理由,要求這些國家免除自己的債務,結果遭到拒絕。

第二,科威特的地理位置太好了,雖然科威特國土面積只有伊拉克的十分之一,但是石油儲量卻有伊拉克的將近百分之八十,而且兩國邊境地區沒有劃定邊界的沙漠地帶正是石油產量豐富的地區,兩國都聲稱擁有主權。另外科威特佔據了波斯灣的優良海港,是薩達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

在入侵之前,伊拉克還秘密和科威特進行了多次合併談判,結果讓薩達姆很失望。

第三,當時的石油經濟不行。國際油價下跌,本來財政上就拮据的伊拉克更是吃不消這樣的降價,所以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夥同沙特等國不正當的增加產量,導致了油價的下跌。

總的說來,這就是薩達姆的冒險之舉,他覺得只要吞併了科威特,一切問題就解決了,而且他自信自己的軍隊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戰鬥,美國根本來不及反應。

結果美國非但採取了措施,而且還發動了本世紀末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事實證明,在信息化軍隊面前,機械化的軍隊不堪一擊,這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布魯科夫


老薩說了,這次行動是為了把失散多年的兄弟找回來,歷史上科威特就是奧斯曼帝國下轄的巴士拉省的一個縣,因為各種原因,終於下定決心,把這位兄弟拉回來,變成伊拉克的第19個省。

老薩和伊朗血拼8年,死了幾十萬人,耗盡了國力,背上了沉重的外債。薩達姆真是心急如焚,怎麼辦呢?

他先是找那些遜尼派君主們商量減免債務的事情,畢竟是我擋住了伊朗的革命輸出,我為了保衛阿拉伯兄弟而戰的,你們得幫我,這些君主們一合計:行,那就減免一下吧!但是大多數國家借給伊拉克的錢並不多,割點肉也沒啥,可科威特借了薩達姆150億美金,80年代的150億美金可是天文數字。

科威特是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國,哪裡捨得,直接拒絕拒絕再拒絕,就算是親兄弟也得明算賬,這這個問題,就一直僵持著,搞得薩達姆如鯁在喉,難受的很。

暫時也沒什麼辦法,薩達姆只好努力建設抓生產,賣石油先,不過馬上他又發現不對勁了,這科威特人不厚道啊,偷採我的石油?!這兩國邊境,有一段沙漠地區沒劃界,但下面石油多啊,而且“科威特地勢比伊拉克低,導致伊拉克石油流向科威特境內”,薩達姆暴跳如雷:我在前方和伊朗什葉派血拼,你們卻在偷我的石油,這和用匕首在背後捅我兩刀有什麼區別?

還沒等薩達姆消氣,又發生讓老薩火冒三丈的事情,科威特等國拼命生產石油出口,違反歐佩克的出口限額,導致國際油價暴跌,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設施還在重建之中,本身產能就不足,油價一跌,伊拉克更加損失慘重,這對伊拉克的重建工作簡直是落井下石啊!

薩達姆徹底怒了,他突然想明白了:我犯那麼多糟心事幹嘛?直接滅了科威特不就完了,這連人帶錢不都是我的了?!於是,薩達姆大手一揮,10萬軍隊開進科威特,一天之內就控制了科威特,然後宣佈科威特正式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可惜,老薩錯估了形勢,美國人沒有坐視他吞併科威特,而是帶了一幫小兄弟,拿著板磚圍著他狠狠地揍了一頓。薩達姆終於明白了一句話:信了老美的話,接下來的就是炮彈了!可惜後悔也晚了,從此老薩上躥下跳反美反了十幾年,最終還是倒下了。


雲中史記


說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情,我覺得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在當時兩伊戰爭剛結束,伊拉克百廢待興又債臺高築,出路在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盯上富裕的科威特就成了選項。

最最關鍵的是當時的美國的處境,美國是一個美元、軍事霸權國家,依靠世界為它充血、薅世界羊毛而活著,只有國際動亂才能讓世界的資本都認為美國安全不斷湧向美國。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一貫伎倆就是擾亂國際局勢,這也就是美國從來沒有停止過武力侵略別國的原因。而伊拉克正好主動的成了美國整個計劃中的出頭鳥,忽悠了伊拉克(伊拉克私下徵求過美國的意見),如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成了可預見的事情了。

在伊拉克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之後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入侵科威特的道路,正中美國下懷,美國竟然在非常短的時間裡糾集了幾十萬軍隊(包括其西方走狗),毫不猶豫地下手,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太多太多的國家都是美國大戰略棋盤中的一顆棋子,早早就佈局好,只要有需要時隨時調用。不管是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烏克蘭、朝鮮等等,還是更早的朝鮮、越南、古巴、伊朗、巴拿馬、格拉納達等等數不勝數的,甚至中印衝突都離不開美國的影子。

對於其它國家的亂局是美國生存的基礎,有了美國這個世界全盤操縱手,像敘利亞困局、半島核危機等等類似的問題會層出不窮,拭目以待吧。


he2008


這得從“兩伊戰爭”說起,戰爭的起因是伊拉克和伊朗都想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

由於兩個國家都是石油出口國,外貿上屬於競爭關係,誰完全控制了石油出口通道,誰就在石油外貿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所以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藉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兩伊戰爭”長達8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戰爭總花費超過6000億美元,而伊拉克當時向美國進行了大量軍購,錢主要是從科威特和沙特借款。兩伊戰爭結束後,阿拉伯河歸屬依然沒打出結果,但伊拉克卻債臺高築,還不起錢。


加之這場戰爭讓一些國家認識到了當年美國與沙特,科威特等國簽訂的“石油美元”協議對本國經濟的影響,一些國家希望用自己所用的貨幣來取代石油美元的地位,所以在法國和當時蘇聯的支持下,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了進攻,進而最後進攻沙特,對於伊拉克而言,進攻科威特比進攻伊朗更簡單,佔了科威特還能獲得出海口,債也不用還了,佔下沙特還能獲得世界第一的石油儲量。所以,伊拉克於1990年8月2日,入侵科威特,通過使用大量生化武器,數週內便控制科威特全境。


王眼世界觀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很快佔領全境。8月7日,美國軍隊開赴沙特阿拉伯。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