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少年的青春期,表面上平平淡淡,不可見的那一面中,卻充滿著夏日讓人窒息的悶熱、如疾風暴雨般強烈而短暫的感情,以及如被蚊子叮咬般不可避免的人生苦惱。”


▌《皮囊》

這部07年的英劇《皮囊》《Skins》對大學生英語口語的學習很有意義,面對生活,學會在主語和謂語間加上FUCKING。《Skins》發生在一個有趣的年齡段。一個青黃不接的17歲。當然這過程不完美化,畢竟17歲如人飲水。找共鳴的話,大概只有一點點,繞來繞去都繞不過青春這兩個字。一群朋友遠遠地站在高地上,一群西裝革履的大人圍著喋喋不休的牧師。他們都走出了那個威爾士小鎮。

在《Skins》裡看見了青春的另一種可能性,以一種非理性的激情在假想的烏托邦裡向前奔跑。每個人都在過得更好,每個人都沒有變。流浪的繼續流浪,放蕩的繼續放蕩,本分的繼續本分,等待的繼續等待

(看前兩季就夠了)(給Tony, Effy的顏劃重點)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青之炎》

一個二狗的迷妹給我安利了很久《青之炎》,我始終以為,一個迷妹的推薦很有可能營養不高。可是我錯了。《青之炎》講述了一個十七歲少年如何謀殺繼父的故事,不同於很多情感糾葛混亂的“青春片”,它不是靠哭喊與眼淚博得觀眾淚點的。冷靜的鏡頭語言就像一句恐嚇,或許你知道最後櫛森秀一終會弒父,但前面一個小時你也仍會為他提心吊膽。印象最深的鏡頭,莫過於他赤裸蜷縮在透明魚缸中,像是想到了什麼便突然起身、更衣,打理好行頭,然後把燈一盞一盞地關掉,一切都面無表情地緩慢進行,反而給人一種莫名的難過。二宮和也的演技配上他如假包換17歲的娃娃臉,《青之炎》打破了我對它的偏見,也讓我輸給了那個迷妹朋友一頓飯。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

平淡,清新,幽默,高中生的青春電影,沒有狗血的劇情,有著那個年紀神經質般的對於生活和未來的獨特認識,些許年少時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的奇特癖好。關於友情,迷茫,治療與死亡,被友誼早先一步而一直沒被挑明的少年時期的愛情。三位平凡角色,細緻人物細節將他們塑造如此真實得像身邊的某位密友,亦或者像是自己的一部分。溫暖的結局,青春散場,留下彼此回憶。值得細細回味,青春如同清酒,死亡如同苦酒,當兩種味道混合,品味這青春中本不該有的苦澀,以及沉重死亡中獨特的純真。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死亡詩社》

陳舊與創新,現實與理想,外界的期望與內心的自由,年輕的學生與閱歷豐富的文學老師。不知不覺中,這些平凡的元素交織成感人的詩篇。自由的詩歌如同春風化雨,在死水般的體制中,滋潤著年少的心靈。青春是信仰,理想和激情的代名詞,詩歌是一個完美的表達載體。可是再美妙的詩句也要有人引導。基廷老師彷彿光明法師,解除深刻詩歌的封印,點亮遠方的燈塔,引導學生追求自我,但也在同時,將學生引向因突破傳統而被陳舊勢力阻礙的危難之地。學生們看到了光亮,也嗅到了死亡。在傳統的教育面前,是否以及怎樣挖掘內心的自由?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初吻2》

16歲的蘇菲瑪索有些虛胖,兩年的時間似乎並沒有讓她成熟多少。第二部繼承了與第一部一樣的家常而瑣碎,也許因為過分追求抓馬的效果反而讓片子缺少了淡而自然的敘事感,但至少保留了那種青澀而正努力成長的感覺。

大雨中的電話亭悶熱又瀰漫著費洛蒙的氣息,15歲的少女心說來透明又模糊。春天太年輕,夏天太氣傲。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天若有情》

《天若有情》是一部有很多缺點的作品,可讓人不忍心批評。杜琪峰的早期作品,總是帶著一種難言的深情,捲起獵獵的風迴盪在青春歲月裡。年輕的劉德華騎著摩托飛馳英俊不羈,稚嫩的吳倩蓮回眸一笑純真無暇,輕而易舉地就讓人原諒了它的粗糙。不過是個情節老套的故事,浪子與富家女,可在這個時候回望1990年的愛情故事,那個時代的一切都被烙上了一層黑白,摩托,婚紗,beyond的歌,還有年輕的他們,那時的香港。影片中的青春和我們幾乎沒有重疊部分,卻有許多人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影片結尾女主角JoJo穿著潔白婚紗在公路上奔跑,身後是沉默著的高樓大廈,香港凌晨的天灰撲撲的,像是永遠不會再亮起。

影集|我願用夏日比喻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