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排查啓動!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排查启动!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排查启动!

一輪由多部門參與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排查已啟動,重點針對PPP等重大項目負債、資金流情況等。

專家對記者表示,此舉旨在摸清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底數,並有望在摸清“家底”後,出臺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一系列措施。

排查至少會覆蓋地市一級

“本輪排查至少會覆蓋到全國各地市一級,區縣一級可能會隨機抽查。”中部某省審計部門有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本輪摸底涉及地方審計、財政等多部門,排查力度、覆蓋範圍都遠大於往年。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有關部門要求排查地方政府截至2017年末的隱性債務情況。

財富證券分析師李孔逸表示,從負債率看,全國各地區分化明顯,東部地區最低。從利息保障倍數看,中部地區利息支付能力最低,西部地區相對較高。

隱性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不容忽視。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治理已取得重大進展,但隱性債務風險正在積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大多在於市縣兩級政府,潛在合規瑕疵比例較高,部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還款來源和擔保措施缺乏實際保障。

連平指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治理短期內會增加財政壓力。隱性債務“去槓桿”將形成存量資金的較大缺口;個別隱性債務可能打破“剛性兌付”,近期一些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城投公司的債券違約現象發酵。去年中期以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受到限制和治理後,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明顯下降。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目前,對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擔憂主要在三方面:一是PPP方面;二是有些地方融資平臺,在實行市場化轉制中“暗渡陳倉”,仍在形成地方“隱形債”;三是現在越來越被地方政府重視的產業引導基金,在推進過程中間出現了地方隱性債務問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室主任趙全厚指出,與PPP、棚改貸款相比,融資平臺的融資規模更大。PPP經過今年3月清理退庫後有所改善;棚改貸款長期來看是專業性貸款,相對規範。對於平臺而言,長期來看債務償還應該沒有問題,但短期內由於資金錯配可能造成一定流動性壓力。

地方債市場化轉型亟待提速

專家認為,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一方面是加大排查清理力度,嚴堵“後門”;另一方面是開“前門”,最終促進地方債規範化、市場化、陽光化。

中債資信公用與機構部分析師白子漸認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來源、投向等信息透明度較低,不利於風險判斷及後續處置安排,建議持續加強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清理核查,嚴控地方政府新增隱性債務。另外,建議依據債務資金投向,明確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的償還責任。

具體來看,對於新增債務中用於無收益的純公益性項目部分,通過財政資金、國有資產變現、土地出讓、政府債券置換等方式依法籌措償債資金;對於用於有一定收益的準公益性項目,優先使用項目收益和舉債主體其他收入償還債務;對於以市場化方式舉借的經營性項目債務,由舉債主體自行承擔償付責任。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認為,嚴監管下地方政府存在融資緊的問題。對於融資困難的地區,可以合併城投,組建新的綜合性城投集團,將業務相同或者互補的城投公司合併,實現城投業務多元化,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和協同效應,提高城投融資能力。

李奇霖表示,擴大城投資產中經營性資產比例是不得不走的一步。對於公益性資產佔比高的城投,剝離隱性擔保後可以成為地方項目的實施單位,還可以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PPP項目;對於市場化參與度高的城投,可以考慮旅遊、養老、公用事業等板塊;對部分評級不高的城投來說,可以考慮通過ABS融資。

新時代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建議,通過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責任,既要保障中央財稅收入,又要積極引導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廣義財政收支結構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