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古玉有几种不可仿的特征(参见《古玉学步(1)》),“不可仿”不是没有仿、不能仿,而是仿也仿不像、没法仿到位,达不到“形神具备”;用已经带有不可仿特征的老料仿古的,需要综合考量各项指标进行鉴别,即使老料新工的仿品,其中所带有的“不可仿”的特征仍然“不可仿”,所以凡带有“不可仿”特征的老料所做的仿古品,即带有极大的迷惑性,为当前所谓“高仿”的一大特点。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是古玉几种不可仿的特征之一(参见《古玉学步(4)》和《古玉学步(18):次生结晶是古玉质变的自然态呈现》),但是,必须要真正领会和探查到“次生结晶”的踪迹,精准定位,否则或许会鱼头马嘴、南辕北辙。

玉石结晶有原生与次生之区别。

玉石的原生结晶是普遍存在、本来如是的。玉石本身的结构体就有丝状(图1)一类,只要是丝状结构的玉石,其原生结晶状态都可以呈现针状结晶体的样貌。比如说和田玉原石钙化的次级品,就有很多整体带有针状结晶的(形类似上图1所示)。和田玉原石都是经过数十万年以上的时间形成的,不能说带有针状结晶体的和田原石就是古玉。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1

玉石的次生结晶,是古玉在地下潮湿环境的长期作用下,玉质与周遭物质发生质量置换而形成的特有现象。次生结晶是指玉器加工完成之后的“二次生成”:次生的过程是结晶体经毛细管组织析出,形成斑晶;次生结晶的性状呈云母光泽,白色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有颗粒状、粉末状、针状、石榴子、冰花、雪花、冰糖块等形态各异的晶体组织(图2)。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2-1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2-2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2-3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2-4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2-5

次生结晶的观察态:如在阳光下一照,会看到很多闪烁的结晶;如在放大镜下观察,结晶体多细小星光闪烁,犹如七彩斑斓,古玩界所称——宝光(图3)。古玉发生土蚀状态时,最易伴生次生结晶,在土蚀洞里的次生结晶千姿百态。土蚀洞类似缩小了的自然界的“溶洞”,次生结晶的原理类似溶洞里的“钟乳石”——物质沉积而生成。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3-1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3-2

所以,只有真正的次生结晶才是玉器经历沧桑的“身份证”。

如果用带有原生针状晶体结构的玉原石雕刻成玉器,并且外加染色和泥土粘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那就是市场上常见的一种“古玉”了(图4),很多仿次生结晶的高古玉都是这样做成的。仿古者就是利用了大多数赏玩者对于玉石原生晶体的不了解做仿的。有许多藏友“见毛就是鸭”,坚持看到“次生结晶”而“捡”了大漏。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4-1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4-2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4-3

原生结晶如何仿成高古玉呢?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外行切莫去考虑内行的事——永远想不通的。

据有关行家透露:选择和田玉原石内部已经形成针状结晶体的、夹杂钙化松散玉质的次级品,施用强盐酸后,就会咬蚀掉松散的部分,露出针状结晶体。这是由于玉石原生结晶体的硬度较大(大多在7度以上),结晶体与硬度较高的玉质部分强酸蚀不去,而玉质松散的部分则会如愿被强酸腐蚀掉,达到所要的效果(图5)。据称早在2013年广州就有仿古一条街批发类似的带有“次生结晶”的仿高古玉器噢。

古玉学步(75):明察秋毫辨结晶 莫把原生当次生

图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