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著力原始創新,占據產業高端

陳文玲: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當前研究中國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其一,大國競爭與博弈日益激烈,且集中表現在中美之間。它是兩種價值觀和道義的碰撞,是制度性競爭的比拼。而國家間博弈最核心的,是有沒有硬實力,有沒有硬科技,有沒有軟硬結合的國家戰略策略與經濟實力。

其二,世界第五輪產業轉移已經開始。要使中國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具有第五輪產業轉移中的產業接續能力,形成更可持續的產業競爭力。只有加快向產業的中高端邁進,堅持高質量發展,才能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其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我們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現在跨境電商已形成了一個大產業,要讓外溢的消費迴流,就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優質商品有效供給。

其四,堅持高質量發展,是真正實現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需要。強國不只是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二位、貿易總量第一位、製造業產值佔比第一位,而應是各個方面都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其五,塑造大國形象,必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很長一段時間意味著地攤貨,後來商品質量有所提高但都是貼牌生產,常是出口境外再買回來。重塑大國形象,我們必須有好的產品,有讓世界稱讚的高質量市場,讓消費迴流。

推動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六組關係:

處理好“大”和“強”的關係。規模大,不等於強。規模數量外延的擴大,形成龐大的體量,這是虛胖,有時不堪一擊。只有形成經濟素質、質量、內涵不斷提升的高質量發展,國家才有整體抗風險能力。

處理好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關係。過於人為地按照西方發展模式調整三次產業結構,過於強調服務業佔比,甚至把服務業佔比作為衡量地方政府經濟結構調整的指標,是個誤區。作為一個接近14億人口的大國,製造業永遠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能讓製造業產業空心化,必須延長製造業繁榮週期。

處理好全產業鏈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的關係。中興通訊事件出來後,很多人指責中興為何不做全產業鏈。中興認為在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過程中,芯片做得好的做芯片,通訊系統做得好的做系統,集成做得好的做集成。這樣組成的產業鏈條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經濟全球化規律的。當遇到美國長臂管轄法律的制裁時,這種全產業鏈的正常分工就被打亂了。我們的根本對策,就是要儘快邁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而不是中高端。在全球產業鏈中哪怕是生產一塊玻璃、一個模塊、一個芯片,都能成為頂級的產品,才能迎接一切挑戰。

處理好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和集成創新這三種創新方式之間的關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比較重視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這是一種高水平的模仿,也是一種高水平的拿來主義。在集成創新方面我們也有成就,比如高鐵,250公里以下的技術都是引進的,但是250公里以上的技術全部是自己研究創造的。現在最需要的則是原始創新,是一種通過理論創新與發明,發現新技術、共性技術、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

處理好匠心臻品與粗製濫造方面的關係。現在我們缺少古人那種匠心臻品,缺少德國企業家的匠心臻品,缺少日本百年老店或幾百年老店的匠心臻品。江蘇太倉有232個德資中小企業,其中有38個是世界隱形冠軍。比如,一家專門生產轉筆刀的企業,已經有236年的歷史,轉筆刀做到了世界之最,且世界所有知名化妝品牌用的削眉筆都是它生產的。這就是匠心臻品。

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就是重塑了一個微觀經濟基礎。微觀經濟基礎再造已經完成,而我們的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的調整嚴重滯後。現在很多新工藝、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多受到了制度性的阻礙。優質制度供給嚴重不足,政府的思維、管理方式、行為方式都滯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如何能保證高質量發展?解放思想非常重要。在生產力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要以人為本,給人以思想翱翔的外部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