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碩士棄高薪禪修3年:「道德經」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近日,關於一位出身農村的復旦大學碩士辭去高薪工作、進入禪修中心做義工的視頻短片在社交媒體上熱傳,引發媒體報道和網友熱烈討論。

6月26日晚,南都記者電話採訪了該視頻的主人公。

31歲的張立勇是山東臨沂人,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2009年進入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在校期間曾是復旦官網搜索引擎的主要開發者之一。2012年畢業後,他來到北京從事技術開發。張立勇說,當時他的年薪20多萬元,此外他還有公司20多萬元的期權。但3年後,他主動離職,回到鄉下老家種地,自認為“骨子裡就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復旦碩士棄高薪禪修3年:“道德經”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張立勇3年前辭去高薪,後成為禪修義工。

還在復旦時,張立勇就對國學有興趣,但因校區分佈,並沒有太多機會選修相關課程,只能自己買些儒家經典讀本,也研讀過《黃帝內經》等。2015年辭職回家後,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在廣州蓮花山舉辦的一個研習營,課程結束便追隨主辦方來到另一授課點——浙江杭州千島湖某文化研學推廣中心,在那裡成為一名義工。至今,也有3年。

張立勇希望通過南都澄清,自己並非宗教人士,他所在的是一個由基金會支持、旨在推廣傳統文化的國學中心。平時他主要負責網站開發、維護和視頻拍攝等,其餘時間禪修、聽課,也做些清潔工作,衣食住無需付費,但也沒有收入。

辭職當義工並非靈光乍現

南都:2015年你經歷了一個很大的轉變,有什麼契機或促發點嗎?

張立勇:其實真沒有什麼靈光乍現,它是一個慢慢醞釀的過程。

我之前就是為了追求高收入嘛,總是想讓自己比別人更出色,一直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做,有時也身心疲憊,然後也很抑鬱。而且我本身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內心深處就是想過簡單的生活而已,不需要很多錢。

我自己意識到了這種快節奏、很盲目地去追求財富的生活,已經把我引入了一條錯誤的路,而且給自己帶來痛苦,包括和家庭之間的關係、身邊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考慮問題從金錢的角度去考量。我就不想在那裡,想做出改變。但是以前所追求的那些東西,也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畢竟努力奮鬥了那麼多年,不是說你有一個什麼情況,自己突然放棄,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是讓自己醞釀到了一定階段。然後慢慢地接觸到了《道德經》,感覺和自己的經歷有一定的相應,講得很透徹,能夠讓我去看透一些東西,找到人生的方向。

復旦碩士棄高薪禪修3年:“道德經”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張立勇說,《道德經》讓他找到了人生方向。

南都:有人說《道德經》很玄妙,也有人說它很實用,你怎麼看?

張立勇:這個非常實實在在,老子不會去寫一些沒用的東西。老子當年寫的時候用的語言,現在的人很難去理解,所以我們沒有讀懂,並不是說它很抽象。理解到它的時候,它就是實實在在地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義工本身沒有受益,也不會待在這裡。

習《道德經》讓心態打開了

南都:現在你們的培訓班共有多少學員?主要是什麼人?

張立勇:我們這個地方比較小(注:該國學中心主持者在廣東、山東等地也有授課基地),每期基本上是50到70個人,全年滾動招募。根據不同需要,有的學一個月,有的是15天,還有針對上班一族的5天短期課程。

復旦碩士棄高薪禪修3年:“道德經”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禪修打坐的張立勇。

來這裡學習的有不同類型。有一部分是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歷練,因為觀念錯誤吃了很多苦頭、帶來很多痛苦,他們來學習《道德經》,主要是把這裡面的智慧運用到生活當中,改變自己的人生、家庭等;還有一批人就是對國學感興趣;還有一部分是教師,也是想學習《道德經》裡的智慧吧。

南都:這3年你一邊做義工,一邊聽課和修行。有沒有什麼收穫是你意想不到的?

張立勇:我認為自己跟以前那種生活狀態相比,可以說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個是心理上,現在基本上不會憂鬱、焦急,心境很平和、寧靜,比較安詳,也比較快樂。然後比以前要打開了,以前的心是比較封閉的,性格上比較內向。

復旦碩士棄高薪禪修3年:“道德經”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禪修之地清幽靜謐,禪修之人也能找到內心的寧靜。

南都:你的一個碩士生同學說,對你挺佩服的,覺得你敢於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覺得自己現在有沒有活明白?

張立勇:我覺得現在是比較明白的,就是說我現在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感覺那麼迷茫……我也沒法去表達,就是覺得現在挺好,挺滿足的。

南都:你會覺得之前的人生走到了一條岔路上,從時間上講是一種浪費嗎?

張立勇:沒有沒有,不是浪費。之前我人生成長過程當中學習到的那些技能,現在我都能用得上。並不是說上學本身有問題,而是一味地為了上學而上學,沒有學習到智慧,只會把我們引向沒有智慧。

對自己的未來和父母不擔心

南都:《道德經》裡描述了一種理想的狀態,叫做“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你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一個人如果嚮往那種自給自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真的能做到嗎?

張立勇:可能。如果一個人真的把名利放下,完全沒問題的。

南都:但如果一直沒有收入、沒有儲蓄,以後怎麼辦?你父母以後怎麼辦?你真的沒有擔憂嗎?

張立勇:我對我自己有信心。就是說在金錢這方面,我對我自己的未來不擔心,我知道我個人不需要那麼多錢,那我自然就不會去擔心我父母的未來,我有能力把父母照顧好。

實際上,父母養老的問題,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錢。如果一個人只是有錢,沒心,給父母養不了老的。“錢能治病,救不了命”。因為如果只有金錢,說實話,有錢的人去住院還是會痛苦。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孝敬父母,可能父母壓根就不會生病。

南都:你的父母之前對你的選擇不理解,現在理解了嗎?

張立勇:對,是的。其實當我們學習了之後,自己的心慢慢打開,發生了改變,自己身邊的人也能感受到,也會改變的。

復旦碩士棄高薪禪修3年:“道德經”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張立勇說,《道德經》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的。

南都:你覺得這幾年做義工算是一種緩衝嗎?將來是不是仍會走上更入世的道路?

張立勇:很難說。只能說即使我(今後)繼續工作,也是以一種不同的心態、不同的目的。不僅僅是像以前一樣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能夠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能夠有利於社會。因為我本身不需要很多錢吧。

南都:你怎麼理解《道德經》講的“有無相生”?

張立勇:比如說一個杯子,它是由“有”和“無”組成的。“有”是外面那個外形,“無”是裡面盛水的那部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看到了“有”的那一面,卻忽視了“無”的部分才是更重要的,它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