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公元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中國河北保定境內、華北明珠白洋淀側畔,設立一座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

“建設標杆工程,打造城市建設的典範”,雄安新區承載著人們無限的希望,也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南深圳,東浦東,北雄安”,來自坊間的說法不脛而走。

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滄海桑田的變遷

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正位於大清河中游的白洋淀區域。

大家知道,白洋淀有大小兩個概念,狹義的白洋淀是指澱群中最大的澱泊;廣義的白洋淀是以狹義白洋淀為主體,包括周圍大小不等澱泊的總稱——白洋淀本澱在周邊澱群中面積、體量最大,後來人們乾脆將整個白洋淀群統稱為“白洋淀”。

經過歷史演變,現今的白洋淀,坐落於東經115°38′~116°07′、北緯38°43′~39°02′之間,四周以堤為界,東西長39.5公里,南北寬28.5公里,東西長,南北短,酷似一隻向東飛翔的巨型雲燕。上承九河(白溝河、萍河、方順河、瀑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漕河、府河等),下注津門海河。大澱周邊堤埝環繞,東有千里堤,西有四門堤,南有澱南新堤和龍化小埝,北有新安北堤,周長215公里。人們常說的白洋淀36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是指十方院(水位站)水位(大沽高程)為10.5米設計蓄滯洪水位時的總面積,相應蓄水量約10.7億立方米。當澱水位未超過8.3米的汛限水位時,面積減少至240平方公里以下;當澱水位低於6.5米時,視為幹澱,面積萎縮至150平方公里以下。就所屬區域而言,澱區雖然分屬保定、滄州兩市的安新、雄縣、容城、高陽、任丘5個縣(市),但其主體部分在安新境內,水域面積達31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5%左右,可謂五家共享,一家獨大。

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蜿蜒於海河流域中部的大清河,其名始見於明清時期。清人所編《畿輔通志》說:“大清河者,總集七十二清河之委,以匯入東、西兩澱諸河之總名也。”與比鄰的永定河、滹沱河等多泥沙的“渾河”相比,大清河水質較為清澈,故有“清河”之稱。而大清河所匯“東西兩澱”之西澱,即今廣義的白洋淀。

古白洋淀孕育於新生代以來形成的冀中凹陷之中。在遙遠的洪荒時代,從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滾滾而下的古黃河,帶領發源於太行山、燕山的滹沱河、永定河、灤河等小兄弟,在經年累月的奔湧中,塑造了廣袤的河北平原。進入新生代第四紀以後,大部分凹陷盆地被填平,形成窪陸交錯的地貌形態。到了更新世晚期(距今3萬~2萬年左右),古白洋淀等眾多澱泊一度瘋狂擴張。但伴隨著“新仙女木”事件的到來,寒冷與旱魃共舞,澱泊又迅速萎縮。

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進入全新世(始於1.2萬~1.0萬年前持續至今)後,由於黃河和發源於太行山東麓的各條河流的侵蝕和沖積作用,在沖積扇之間或古河道之間,形成了許多扇間或河間窪地,其中白洋淀就是眾窪地中的大塊頭之一,並在氣候變化、河流遷徙的主導下,時而擴張,時而收縮,大則串通成片,小則分離星羅,演繹著滄海桑田的故事。

距今750 0至250 0年左右的中全新世,大地微微暖氣吹,今海河流域的氣溫比現在高2~3℃,處於高溫多雨和海平面上升期。白洋淀水域急劇擴張,北起今永清、霸州、雄縣、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州,南至安國、博野、肅寧、河間,東面與古文安窪相連,形成煙波浩渺的水域。進入距今2500年開始的晚全新世,氣候又一次趨冷變幹,植被稀疏,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加劇,從黃土高原和太行山衝出的河流含沙量劇增,浩闊的古白洋淀在水少和水渾的雙重夾擊下,解體成星星點點的澱泊。

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