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目標公有雲TOP3,在它眼裡只剩下阿里雲和華爲雲

於無聲處聽驚雷,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實現極速上線的紫光雲,幾乎顛覆我們對紫光和整個公有云行業的認知。

在今年3月30日,紫光集團在成都首次發佈了公有云戰略。事實上,在2017年的華為和浪潮相繼進軍公有云之後,紫光的加入似乎正在變得順理成章。而令人感到驚訝其實是紫光雲正式商用的速度快得令人乍舌。

這家公司目標公有云TOP3,在它眼裡只剩下阿里雲和華為雲

當初紫光雲總裁兼CEO吳健,做出3個月內實現紫光雲公有云試商用的承諾時。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麼短的時間對紫光雲意味著什麼?在7月10日正式上線的紫光雲官網,已經能夠看到幾乎所有主流的公有云服務,每一個都要達到用戶可以直接下單購買使用的程度。3個月,真的夠嗎?

2個月之內,完成運營平臺的架構設計和開發調試,上百個模塊的優化對接;1個月之內,重慶、天津和廊坊三個節點的設備同時到貨、同步實施、同步聯調,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紫光雲成功做到了。

吳健也坦承,“3個月肯定不完美,但好在大型企業的交付能力我們有一定的優勢,對中小客戶和互聯網客戶的確有一些不足,但我們要勇於嘗試。”

極速而來,紫光雲到底想要什麼?

以快打慢的核心在於“準”

硅谷傳奇CEO錢伯斯曾提出過“快魚吃慢魚”的理論,他認為,“在Internet經濟下,大公司不一定打敗小公司,但是快公司的一定會打敗慢公司。速度會轉換為市場份額、利潤率和經驗”。

過去我們也很難將“速度”這樣的關鍵詞和“紫光”的企業風格相提並論,一向以低調沉穩風格示人的紫光其實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改變,紫光雲就是一個以快打慢的樣板。

過去十年,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雲計算模式改變了商業社會的生產力規則,雲也逐漸從消費端的應用,過渡到企業級市場,一場以企業上云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也在悄然改變著公有云的全球格局。

從Gartner上個月剛發佈的最新全球公有云市場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球霸主AWS的市場增速已經降到了25%,而第二名的微軟則保持了98.2%的增速,幾乎四倍於AWS。而過去的幾個季度,微軟的增速都大幅領先於AWS。起步要晚得多的微軟正在迅速追趕和威脅著AWS,最核心的原因就在於相比於AWS,微軟在企業級市場的成就和服務要更為出色。

微軟其實展示了快魚吃慢魚的精髓,就是更“精準”。

這表示:快速的市場切入,不僅是強調了對市場機會和客戶需求的快速反應,但也決不是追求盲目擴張和倉促出擊,正相反,真正的快魚追求的不僅是快,更是“準”,因為只有準確的把握住市場的脈搏,瞭解未來技術或服務的方向後,快速出擊才是必要而有效的。

這家公司目標公有云TOP3,在它眼裡只剩下阿里雲和華為雲

這就是紫光雲極速上線的意義。

正如吳健所說,“紫光雲最初的目標就是3個月上線,這個時間非常緊張,3個月的執行計劃甚至要精確到每一天。紫光雲不僅用速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新架構、高起點、可信賴三個原則。”

全新架構,“公共雲”重新定義公有云

紫光雲在極速前進中,如何做到市場定位的準確?

在吳健看來,今天的“公有云”這個關鍵詞可能已經發生了偏移。“我覺得現在客戶需求的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公有云,最近中標的一些公有云項目,包括現在互聯網雲服務商提供的服務,都不是過去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公有云,其實可以理解成一種新的服務,可以叫做公共雲。”

有意思的是,在紫光雲公佈的市場目標中,也有意模糊了公有云的概念。

紫光雲提出:2018年起步階段,合集團之力構建雲板塊隊伍,開闢4個大區,部署20個城市二級節點;2019-2020年發展階段,開闢6個大區、10個一級節點、50個城市節點,總投資46億元,力爭成為國內Top5“公共雲”服務商,同時佈局海外市場;2021-2023年領先階段,建設6個骨幹節點、20個一級節點和100個城市節點,成為國內Top3的公共雲服務商。

可見,公共雲就是紫光對公有云未來市場競爭提煉出來更為精準的目標。所謂公共雲,應該是包含了公有云、私有云甚至託管雲的部分,能夠混合、統一地交付。“未來其實它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還是專享雲不重要,關鍵是不是用一種服務的能力,一種服務的交互方式把整個客戶的IT信息化的問題統一解決掉,這個是目前巨大的需求。”吳健說。

不難發現,吳健所提到雲交付能力和混合式的雲服務,正是目前企業級雲市場最需要。同樣,基於企業級市場的需求,紫光雲業界首家提出了新的公有云架構。

在新架構當中,為了滿足數據不出城、本地化交付、多資源池納管等行業客戶的需求,紫光雲採用了“一多三統一”的架構設計。一多即多門戶,紫光雲通過大區節點+一級節點+城市節點的核心邊緣多級架構的設計,構建覆蓋全國的多個入口,在架構設計與搭建上天然具備了混合交付能力、個性定製能力與彈性擴展能力。三統一即統一融合架構、統一資源管理、統一運營管理,通過自主研發的CMP(多雲管理平臺)實現雲服務資源解析與綜合調度,在滿足分佈式、分級、個性的同時,保證了底層架構和運營運維的統一。

顯而易見,這個新架構既參考了流行的公有云架構,也兼顧了企業級雲服務對交付能力的高要求。而新架構的推出,也代表著紫光雲用公共雲,重新定義了當下的公有云。

的確,今天企業上雲的最大矛盾是:行業客戶日益增長的上雲需求和企業級雲服務交付能力之間的矛盾。基於這個理解,我們也可以判斷,以交付能力為主要定位的紫光雲,確實有機會改寫中國公有云的市場格局。

把“重”留給自己,把“輕”給到用戶

我們知道,公有云行業是一個極其“重科技”的行業,前期投入巨大,大量的底層基礎設施搭建,和底層技術研發,每一處都是苦功夫。那為什麼紫光雲,非要選擇如此“重”的一個領域進行切入呢?

這家公司目標公有云TOP3,在它眼裡只剩下阿里雲和華為雲

事實上,紫光一直是一個很“重”的公司。但無論是此前投資芯片,還是如今投入公有云,每一步邁得都依然堅決,吳健說,“這是紫光作為一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使命感,為什麼我們會定位在這兩個最難的領域,因為中國缺芯少雲,芯片是最底層的技術,是必須要掌握的基礎,而云是下一代操作系統,也是我們要掌握的核心技術。”

除了紫光雲的使命感,我認為一切以客戶為中心也是紫光雲選擇重投資的原因,把最重的底層基礎設施留給自己,把最輕的雲服務給到用戶。

所以,紫光雲選擇了高起點,從起步開始就把技術標準定在了最高水平,比如雲存儲數據可用性提升到15個9,遠超行業平均標準。這是實實在在的基礎能力,確保了這樣的起步高度。

“紫光雲的建設沒有包袱,所以我們可以用最新的架構、最新的設備、最新的理念打造我們心中最好的雲。”紫光雲副總裁兼運營部總經理李永斌表示。除了可用性15個9的雲存儲之外,在網絡建設上,紫光雲採用最先進的100G核心+25G接入的計算連接和最新的NVMe存儲連接架構,而在服務器配置上,紫光雲採用英特爾最新Purley平臺Skylake處理器,實現相同密度資源池性能平均提升20%。

同時,紫光雲也將可靠與安全作為了第一要務。據瞭解,紫光雲引入了紫光集團“芯雲一體”與全球最新“授信安全”理念,將基於芯片構建可信根,實現數據加密存儲和權限分級控制,打造貫穿基礎設施、資源、數據和應用的端到端安全防護體系。比如,紫光雲與新華三集團聯合打造符合等級保護2.0的雲中心,共同組建基於公有云的態勢感知預警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在我看來,極速上線的紫光雲,還要面對極速成長的諸多問題,但只要守住用戶為中心的原則,始終不忘紫光雲所揹負的時代使命,紫光雲是非常有機會成為中國公有云市場中最獨特的一種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