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跡宣講報告會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在全區“學習吳國同志先進事蹟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動員大會”上宣講團成員講述了吳國良的先進事蹟。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東川區湯丹鎮鎮長羅雄深情講述·······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大家好!

我是東川區湯丹鎮鎮長羅雄。前不久,中央、省、市、近30家主流媒體走進湯丹鎮對吳國良同志的先進事蹟進行採訪報道。在幾次採訪的過程中我是全程參與的,採訪時的情景至今我都是歷歷在目,採訪的對象有貧困群眾、有國良的幫扶聯繫戶,有村組幹部,有從小看他長大的鄰居、親屬、也有他的同學、老師、學生和生前的同事、領導。在採訪時很多受訪對象都哽咽了,我至今還記得記者們說的一句話,“採訪的過程也是他們受教育的過程”。國良的先進事蹟和他感人的故事現已經被廣泛的宣傳報道,全市也在深入的開展學習活動。今天,我站在這裡,心情很複雜,每講到國良,我就會想起很多往事,4月26日那晚,在東川殯儀館,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聽著家屬和同事們悲慟的哭聲,我心如刀割;4月28日上午,國良的妻子李梅在事發地點跪地哭喊“國良,你跟我回家吧,你不要一個人留在這裡”,那一刻,我淚流滿面;同樣的,我也忘不了國良的父親坐在家門口嚎嚎大哭後,走進家門時孤獨的背影,也忘不了國良的母親手捧著一碗雞蛋站在家門口,面容憔悴,六神無主祈盼兒子回家時的樣子。

吳國良同志,生前是我的同事,戰友,親人!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2歲,今天我在這裡向大家講述他的故事。一個32歲的年輕人,有著11年的黨齡,從學生時代到鄉村教師,再到一名基層工作者,他一路上都是先進和優秀。國良從2012年6月到鎮政府工作到殉職時僅近6年時間,卻經歷了黨政辦主任助理,村鎮規劃中心主任,黨政辦主任,中河村支部書記、鎮扶貧辦副主任5個崗位,而且每個崗位都是湯丹鎮的重要崗位,在這6年間,國良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各級組織的認可:年年獲得各種榮譽稱號。他殉職後,還被東川區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扶貧幹部”稱號,昆明市總工會追授他五一勞動獎章。這些榮譽和稱號,鐵一般的證明了國良同志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是一名優秀的基層幹部,是一名對黨忠誠,心繫群眾,敢於當擔,樂於奉獻,忘我工作的人民公僕。

正因為國良的優秀和感人事蹟,當得知他不幸因公殉職後,熟悉他的人無不潸然淚下。5月1日遺體告別時,雖然湯丹鎮黨委、政府簡化程序,精簡人員,但是自發前來送行的依然有500餘人,更多的是湯丹鎮的群眾和基層一線的村組幹部,場面催人淚下,感人肺腑。

這其中,讓我感動不已的是國良的家人和家風。國良的父親是湯丹鎮的一名老村幹部,老黨員,現在仍然在達朵村監委會主任的崗位上工作,在上級領導慰問家屬的時候,這位年近60歲的老人說道“國良活著是我的兒子,死了是我的榜樣”;國良的母親是一位身患二級肢體殘疾的農村婦女,但她在面對前來看望她的領導時卻說道“感謝組織培養了國良,他走了我很難過,但是我身為他的母親我感到很光榮”;國良的妻子李梅是湯丹鎮上一名普通的職工,同時也是一名駐村工作隊員,她對我說的是“國良走了她心痛欲絕,但是該乾的工作她會加倍努力的幹好,就算是一個人她也要把家撐起”。國良這一家子的深明大義和優秀的家風傳承由衷的讓人敬佩,他們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父子兵”、“夫妻檔”。

國良為之付出生命的東川區湯丹鎮是一個貧困鄉鎮,全鎮有297.71平方公里,總人口435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043戶15923人,境內最低海拔960米,最高海拔4288米。湯丹鎮是典型的礦業鄉鎮,山高坡陡,路險彎急,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單安居工程,全鎮就有4458戶農村危房改造的建設任務,有2305戶8037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工作雖然辛苦,任務雖然艱鉅,但是通過無數個“國良”同志的努力,一間間安居房如同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個個產業項目猶如一顆顆種子在村村寨寨生根發芽,一個個農家子弟正在埋頭苦讀力爭上游,一座座村莊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是國良和他的戰友,也是眾多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好黨員,好乾部,好群眾共同奮鬥的結果。我知道你們和國良一樣,舍小家顧大家,別人有周末,有節假日咱們沒有,別人有時間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咱們沒有,日以繼夜的工作,跋山涉水的奔波是工作的常態,心繫群眾,立志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工作的情懷和初心,國良殉職後的第一週,在全鎮的幹部職工大會上我曾問過我們的鎮村幹部和駐村隊員,在基層工作幹脫貧攻堅,要付出,要流汗,甚至要流血,你們後悔嗎?你們感到辛苦嗎?你們想退縮嗎?當時沒人回答,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絕不。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兩個百年奮鬥目標要如期實現,中國要強有力的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貧困群眾的小康,沒有農業的興旺,沒有農村的發展,一切都是空談,脫貧攻堅才是開始,鄉村振興才是目標。親愛的戰友們,現在你可深知你是多麼的重要,你的工作是多麼的偉大,你的付出是多麼的值得,我們應該要和國良一樣,為能夠參加到新時代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在工作中,不要去抱怨你比別人辛苦,不要羨慕別人比你自在,更不要覺得自己無關重要,想一想國良同志,想一想戰爭年代的革命先輩,我們這點苦又算什麼?當你看到我們大山裡的孩子不再因為貧困而輟學,不再為上不起大學而無助;當你看到貧困家庭的父母不再因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沒有收入而對生活無奈,對未來失去信心;當你看到鰥寡孤獨的老人不再為了晚年生活無依靠而感到絕望;當你看到貧困家庭不再因為住在風雨飄搖的危房中感到不安,不再為了看病,養老而發愁;我想那時你是欣慰的,那時你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激動,若干年以後,你也會自豪的對你的後輩兒孫講述你不平凡的扶貧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講到這裡,我想在學習國良同志精神的時候,我們也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讓我們齊心協力,苦幹實幹,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接受群眾的點贊,用我們的付出去接受時代的考驗,用我們的奉獻去為中國夢添磚加瓦,讓我們和國良一道去做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東川區新聞中心電視臺記者毛雯輝採訪感受····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生命的承諾 閃光的足跡

--追憶黨的好乾部吳國良

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我是東川區新聞中心的記者毛雯輝。這段時間我們正進行著脫貧攻堅人物系列報道的前期採訪,我們計劃,下一站就到湯丹,我想如果吳國良不曾離去,我們一定可以聽他講述一個又一個的扶貧故事.然而他走得實在太突然,令人惋惜!

32歲,一個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一個黨的基層扶貧幹部,把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扶貧事業!

5月20日,我和我的同事與中央、省、市媒體記者們來到吳國良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採訪吳國良的同事、家人以及他幫扶過的貧困戶。一路走來,汗水伴著感動,在場的媒體老師們很多是含著眼淚完成採訪任務的。中新社雲南分社記者陳靜說:雖然他這個人走了, 但是在我們身旁這些拔地而起的新居, 還有在村莊裡面正在蓬勃發展的各種產業, 都是他留在貧困鄉村的痕跡。

湯丹鎮的大部分村落,海拔從幾百米到幾千米,都坐落在高山峽谷中,吳國良每天都穿梭在這樣的山路上走村串寨。雲南日報記者茶志福說:“這麼高的山,這麼陡的坡,這麼深的谷, 這裡的百姓不容易 ,扶貧工作不容易, 扶貧幹部更不容易。”

有記者在採訪工作群裡寫下:“這是生命的承諾,採訪吳國良事蹟有感”。其中一段寫到:當困難迎面走來,如果你要退縮?請聽我們將這個故事訴說!如果你要退縮!請想想當年,舉起拳頭的時候,請重述一遍,那一句最後的誓詞!是宣誓!是承諾!是生命的承諾!”

吳國良是土生土長的湯丹人,4月26號出事當天上午入戶調查的達朵村是他的老家,父母住在村裡。其中的一戶調查對象恰好就在他們家對門。當時,吳國良的母親聽聞兒子回來了,想讓他回家坐坐。然而他忙得連家門都沒進。當時在現場的鄰居趙大媽說:“家門就在這,門都沒有進啊。”家就在對面、娘就在面前,國良留給母親的卻是匆匆離去的背影。

中河村孟樹奎家是吳國良的幫扶對象,吳國良不僅幫助他們蓋起了房子,還十分關心家裡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國良的幫助下,解決了大女兒孟雪梅讀大學的助學貸款問題。為了讓雪梅得到更多實踐鍛鍊機會,假期間,國良把她帶到湯丹鎮上實習,實習結束,自己掏出3000錢給雪梅作實習補貼。今年七月,雪梅即將從湖南吉首大學畢業。在得知恩人吳國良出事的噩耗後,雪梅說,實在難以接受這個事實,前兩天國良哥哥還打來電話關切詢問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關心著找工作的事情,怎麼就突然不在了。過往的一切歷歷在目,雪梅今年7月份就要畢業了,雪梅說,國良哥哥前段時間還鼓勵她要考研。但是她決定像國良哥哥一樣當一名盡職盡責、愛崗敬業的好老師,用所學更好的回報他!

“這麼好的一個人走了,我們好心疼。”講起吳國良幫助家裡的樁樁事情,孟樹奎的妻子很難受。

自採訪吳國良的事蹟以來,作為媒體人的我們一直感動著,更被激勵著……

國良從小就體會了求學的艱難,在杉木中學上初中時,從家裡到學校沒有通客車,甚至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每次到學校要徒步行走兩個多小時。住校時,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時常自己揹著乾糧和鹹菜,三年時間,吳國良沒有落過一節課.從小在家,吳國良除了學習之外,還幫助父母放羊,幹農活。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吳國良樹立了人生目標:長大後要發奮努力 ,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

憑著勤奮和努力,高中畢業後,他考上了昆明學院物理專業。大學畢業那一年,本可以留在昆明一家旅遊公司工作,但吳國良做出了一個選擇——回到家鄉,成為拖布卡中學的一名教師,這讓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實現在想來,國良放棄繁華的生活和安穩的工作,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鄉親們做一點事,讓山區孩子的求學路不再像自己一樣艱難”。

同事、同學、老師,鄉里鄉親,幾天的採訪,談起吳國良,大家總是回憶滿滿。正直善良、勤奮上進、有毅力,這是大家對吳國良的評價。在我的腦海裡閃現出一個個畫面,我和國良素未謀面,卻被他的經歷和精神所深深感動!

我曾無數次地設想,一個人要有怎樣的品質和心境才能做到如此。細細追尋和品味吳國良的人生軌跡,我漸漸明白:那是一種堅忍不拔的高貴品質和勇於擔當的使命精神。

這就是吳國良,不論做哪項工作,他都“用心”、“用情”“用智慧”,他幹起活來十足一個拼命三郎,把一切都獻給了扶貧事業;他舍小家、顧大家,卻讓他的家人缺少了普通人家的那份溫情。

從中學老師到扶貧辦副主任,吳國良的工作崗位多次調整,但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願望和初心始終沒有改變。這是吳國良一家兩代人的共同堅守。

吳國良的父親吳正雲是一名老黨員、老扶貧工作者。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殘酷現實,他強忍悲痛說:“國良走得光榮,我不後悔讓他幹這個工作。為了群眾,為了大夥,他乾的是好事。” 除了悲傷,在這位父親眼裡,讀到的是堅韌。吳正雲說,兒子國良永遠是我的驕傲,只要組織需要我幹,我一定要把這些工作幹好。這是一個父親的偉大胸襟,更是一個老黨員保持初心的高尚體現!

吳國良的愛人李梅在得知噩耗後紙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話:“此刻,我無語,無淚,無思緒,我依舊孤獨,卻再也沒有了支柱和期盼,親友們都在為你祈禱和嘆息,而我只堅信你是出門工作去了,此生對你我無悔,但有憾......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逝去的是生命,不朽的是精神。吳國良走了,他給我們留下了擔當實幹的精神,他給我們留下了積極進取、幹一行愛一行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盡職盡責、舍小家為大家、公而忘私的精神…

吳國良因公殉職後,新華網、中國扶貧網、雲南網、雲南電視臺、昆明日報、昆明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各地網友紛紛留言評論,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吳國良同志的哀悼和欽配之情。全市廣大幹部群紛紛表示將學習吳國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政治品格,履職盡責、愛崗敬業。從送行到懷念,從回憶到講述,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記住”吳國良、記住吳國良的精神。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共產黨員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吳國良用他短暫的一生給出了答案。吳國良的英年早逝讓我們分外痛惜,他的事蹟讓我們深深感動。我們緬懷吳國良就是要傳播他的動人事蹟,弘揚催人奮進的正能量,用實幹苦幹和勇於奉獻的精神,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脫貧致富的合格答卷!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吳國良的表姐張敏回憶與表弟相處的點點滴滴·······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有你很幸福

我的親人--吳國良

我叫張敏,是吳國良的表姐。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回憶與國良相處的時光,我想說:有你很幸福。

國良是一個勤奮好學、博聞強記的人

(1986年11月8日),我的弟弟國良來到了這個世界。作為年長他近10歲的姐姐,在我心裡他就是一個柔軟溫暖的小胖子。

小時候,國良愛看書,家庭聚會,別的孩子在玩耍,可他手裡卻總捧著書。隨著年齡的增長,親朋好友家裡的書都被他看了個遍;中學以後,圖書館更是成了他最喜歡的地方;參加工作以來,閒暇之餘他都在讀書。

為了弄清家鄉的歷史,他收集了《東川文史資料》《東川市志》等市面上能夠找到的所有描寫東川的書籍,認真研讀。他利用走村入戶的時間,收集地方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把當地的人文歷史故事講給大家聽,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生長的地方。

即便是家庭聚會,他也常把時間、精力放在學習上。今年4月中旬,很久沒見的家人相約去隔壁的會東縣野牛坪鄉摘枇杷,可他卻又利用這個難得的聚會時光,趁其他人摘枇杷的空檔,偷偷“溜”到野牛坪鄉政府瞭解當地基層黨建、產業發展和鎮上赫赫有名的“野牛坪大堰烈士紀念碑”。原來,國良曾特意上網瞭解過野牛坪這個地方:野牛坪建國前,曾經是涼山地區出了名的貧困山區,建國後依靠建設“人工天河”引水源、發展林果產業,如今破繭化蝶,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國良就是想尋找它,舊貌換新顏的“秘笈”,將這裡的脫貧經驗帶回來,用在自己的工作中,造福湯丹鎮的老百姓。作為一個有心人,他隨時在學習,就像一塊海綿不停的汲取養分。

國良是一個尊老敬賢、樂於助人的人

國良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當時月收入只有1000多塊錢,除去吃喝買書,沒啥結餘。然而,就在當年春節,他拿攢了很久的1000塊錢孝敬奶奶。為了讓奶奶開心,國良特地跑到銀行將錢全部兌成一厚沓10元面值的新錢送給奶奶。平常回老家,他總是圍著奶奶轉,問這問那,那種親情,那種頑皮,常常逗得老太太喜笑顏開。國良說:“老小、老小,奶奶現在老了,就是小孩,我們要多寵她。”奶奶看到國良這些暖心的小細節,特別高興,逢人便說國良最有孝心。

國良的大舅,也就是我的父親,曾在楚雄牟定工作過一段時間,退休後父親一直想再到牟定走一走、看一看。這個心願被國良記在了心裡,他在買車的第一年,利用國慶假期完成了老人的心願。這件事,讓我爸倍感幸福。說實話,我很慚愧,作為女兒、作為大姐我沒做到,可國良卻替我做了,我自愧不如。

2014年9月,國良得知小孃查出癌症,第一時間趕到昆明去看望,同時還把從同學那裡借來的5000元錢放在小孃枕邊說:“先用著,我會傾盡全力給您治病的。”他總是把快樂送給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2015年5月,在昆明打工的表弟楊春榮打算買房子,可是一直湊不齊首付款,國良得知後,貸款10萬拿給表弟,為弟弟解決燃眉之急。

工作十一年來,國良一直堅持在做一件事:幫助老家達朵村的貧困村民。在達朵,有位82歲的獨居老人叫魏翠英。她是國良幫助過的眾多村民之一。國良為她做的事,多到老人都記不過來。2016年深冬,國良回村辦事看到魏奶奶衣衫單薄,他私下在新村買了一件暗紅色格子毛呢外套,讓他爸轉交給了老人。當國良離開的噩耗傳到村裡,魏奶奶含淚趕工為他縫了3件壽衣,除了吃飯上廁所外,老人家幾乎沒有休息過,她說:“即使眼睛熬瞎了,也要讓國良走時穿上她親手縫製的衣服。”送葬那天,魏奶奶堅持跟著上了山,當時,她一直唸叨:“這麼好的孩子,捨不得啊……”。在我們農村,有這樣一個習俗,小孩子一般不送葬。然而,國良走的那天,我們村裡大大小小的人,都自發的來送行,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尚未成年的孩子,甚至一些外出打工的鄰里聽到消息,也從昆明紛紛趕回來為他送別。

國良是一個捨己為人、顧全大局的人

2007年4月,國良即將從昆明學院畢業,因品學兼優,他被學院推薦專升本,但那個節骨眼上,卻趕上我姑姑受重傷住院、姑父扭傷無法工作。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照顧母親;為了不讓弟弟因困輟學,他毫不猶豫放棄了難得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擔起家庭重擔!我姑姑住院期間,國良24小時陪伴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為母親換衣餵飯、擦洗身體。當年,國良畢業時,被一家旅遊公司的老總看中並百般挽留。但為了回家照顧二老,為了給山區做點事,他毅然放棄城裡的高薪職業,回到東川參加前途未知的教師招考。

為了扶貧攻堅工作,一向喜愛孩子的他對於生兒育女的人生大事一拖再拖,他和妻子李梅商量等到脫貧攻堅勝利了,他們再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然而這個美好的願望,卻再也無法實現了,這成為我們全家最大的遺憾!

國良是整個家族的核心,每逢傳統節日,他都會出面操辦大家庭的活動,樂呵呵的忙前忙後。清明節,他組織大家回鄉掃墓,不辭辛勞的接送長輩;春節、中秋節,他組織大家在一起過節,讓親人們享受濃郁的家庭溫暖和節日氣氛。有他在的地方,總是充滿歡聲笑語,有他這樣的家人,我們都很幸福。

國良是一個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人

小時候,家裡條件差,每年國良就只有在春節時才有一套新衣服,我姑姑總是補了再補,給弟弟穿到下一個春節。工作以後,生活條件雖然慢慢好轉,但是在穿著方面,他一如既往地節儉甚至可以說是苛刻。他大學一年級時買的一件外套,整整穿了10年,後來是因為體型變胖,穿不了才不得已收起來。我常見他穿一件袖子破爛的衣服,看上去很不合身,但他說:“那是我們大學畢業時,同宿舍同學相約一起買的,很有紀念意義,還是留著吧。” 在我們的記憶中,國良最常穿的是一身迷彩服和膠鞋,我們都戲稱那是他的“標配”,對於一個80後來說,這身打扮看起十分“土氣”。但是,他正是用自己省吃簡用攢的錢,幫助了身邊的貧困家庭。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長相憨厚,做事踏實。雖然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他做的每一件事,恰恰是常人難以察覺到、難以做到的,他總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在感染著我們。他很平凡,但他是溫暖我們家人的柔軟“小胖子”,他永遠是我們全家人的驕傲! 我們會一如既往地相親相愛,給親人最大的呵護,會在他們需要的第一時間挺身而出,讓他走得安心,讓他一路走好!謝謝大家,聆聽我的親人吳國良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東川區教育幹部楊建聰歌頌英雄吳國良的高尚情懷和敬業精神!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永不墜落的星光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寫到:“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一個月前,東川區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基層扶貧工作者吳國良,用自己流星一般短暫卻美好的生命,向我們詮釋了這句名言的真諦。

這個年輕人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2歲。這名有著11年黨齡的優秀共產黨員,用忘我工作抒寫了生命的華章。

80後的吳國良,風華正茂、敢想敢幹、心繫群眾,2017年9月起,他開始擔任湯丹鎮扶貧辦副主任。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為脫貧攻堅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再苦再累,從未改變過他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願望和初心。

噩耗傳來,吳國良的親人、同事、朋友們沉浸在悲慟中,曾經得到過他幫助的扶貧對象也揪著心,流著淚。他才32歲啊,同事失去了一位親愛的好戰友,親人失去了一個家庭的頂樑柱。

國良離開我們已經有63天了,但他並未走遠,他曾經走過的三尺講臺,孩子們的讀書聲依舊郎朗動聽,他曾帶領的中河村民們依舊期盼著他到家裡來做客,他曾工作過的鎮扶貧辦公室裡,依舊有同事們忙碌的身影。走在吳國良曾經工作過的村子,村外青山綠水,村內道路清潔、民風淳樸。一片片青椒地裡,他帶領村民種下的“致富果”已經豐收在望,新房建設也正如火如荼。如今新房即將建好,村民們本已籌劃好在新房子裡請他吃頓飯,好好感謝他,可如今天人永隔,再無機會,他幫扶的貧困老人聽到他出事的消息後,默默地流下了眼淚。鄉親們都誇他關懷他人、與人和善,同事們都說他盡職盡責、任勞任怨。他患有慢性腎炎,每天都要大把吃藥,卻從沒有時間按醫生要求定期去醫院複查。他和愛人結婚四年,至今沒有孩子……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吳國良心繫群眾,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出事當天,吳國良就在自己的老家達朵村工作,母親已經準備好了飯菜等著兒子回家吃飯,可是因為工作忙,他連家門都沒進。 “我還要去下一戶人家。把身份證和資料都收好,以後還用得著。”這是他對湯丹鎮三家村貧困戶唐元龍說的,也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在連續入戶核查完兩個村的資金情況,奔波勞累一整天后,還沒來得及吃晚飯,他乘坐的車輛墜下山坡。這個年僅32歲的鮮活生命,就這樣永遠定格在了扶貧下村的途中。這個舍小家為大家的男人,再也沒能和家人見上最後一面。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追尋吳國良的人生軌跡,大學期間,他就多次受到學校表彰,參加工作後,又先後獲得過學校黨支部優秀共產黨員、湯丹鎮優秀工作者、東川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他不辱使命,把責任擔在肩上,把使命牢記心中。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

是啊,勝利的曙光在望,而英雄卻倒下了,讓人扼腕嘆息!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雖然沒有槍林彈雨,卻同樣有衝鋒陷陣,不僅要流汗流淚,甚至要流血犧牲。據統計,近3年來,全國已經有100多名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犧牲,優秀共產黨員吳國良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將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扶貧事業。在此,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回望來路,一棟棟新建成的宜居農房、一條條水泥硬化的路面、一個個精準數據、一項項富民產業……正默默見證著扶貧英雄們的工作業績。誓言無聲,但他們用心踐行。信念如磐,願我們永遠繼承。吳國良抱憾而去,但他的精神永駐,他短暫的生命,像永不墜落的星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一邊追思緬懷,一邊繼續前行,學習英雄們不惜流血流汗、脫皮掉肉的拼搏精神,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使命感,以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責任感,去完成英雄們捨命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以告慰扶貧英雄們的縷縷忠魂!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扶貧英雄的故事!——記吳國良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會

黨的好乾部,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