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拳如何避免冒高與踏低?關鍵在於松

行拳如何避免冒高与踏低?关键在于松

行拳如何避免冒高与踏低?关键在于松

冒高,踏低,都是自身不平衡的表現,初學者尤其要有意識的避免,才能加強對自身的控制。說到底,還是要松透。楊式太極拳在行拳走架中,要求行拳過程中身體基本上在同一高度勻速運行,而不能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而我們在拳架練習時,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在行拳過程中高低不穩,快慢不勻。收腿即“冒高”,出步即“踏低”。既使是在定步的虛實轉換中,也經常會出現“冒高”的現象。

行拳換步過程中的冒高踏低

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初學者的身上。因為學拳時間不長,腿部肌肉還沒有鍛鍊得較有力量,所以腿部支撐力不足。這時如果步子出的過於大就會出現高低起伏的現象。在學拳初期,要注意培養平穩行拳的良好習慣。收步、出步時,承重腿依然要保持原有的高度不變,並且要保持身體的行拳狀態,虛靈頂勁、尾閭中正、不偏不倚,要做到松腰、沉胯、收胯,同時還要注意“四平”——頭平、肩平、腰平、胯平。要做到平穩行拳,一是需要腿部有足夠的力量能支持身體運行;二是需要身體放鬆,尤其是腰、胯的放鬆,肢體能靈活自如的運轉,靈活自如的收放。

這樣就會避免在行拳的換步過程出現“冒高”現象。鍛練腿部力量以及身體放鬆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站無極樁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每天進行二十到三十分鐘站無極樁的訓練,不僅可以加強腿部力量的鍛練,更重要的是通過站無極樁可以得到身體各部位放鬆的訓練,不僅事半功倍,而且不受地方大小、時間早晚、年齡老少等條件的限制和約束。

行拳如何避免冒高与踏低?关键在于松

行拳換步過程中的冒高踏低

這種現象不僅初學者有之,就是練拳多年的拳友中也不乏其人。其外形狀態表現為由弓步向前轉接虛步後坐時,身體由低到高再到低;再由虛步後坐繼而弓步向前時,又由低到高再到低。以攬雀尾為例,由“前擠”轉接“收掌”、“前按”的過程中,腿上動作是由弓步到虛步再到弓步。當弓步“前擠”轉接虛步後坐“收掌”時,應由上到下、由內到外松指、松腕、松肘、松肩、松腰、松胯、松膝、松踝直至松到腳趾,足下腳掌平貼地面,湧泉與地相接。

無一處關節相抵,無一處肌肉收緊,均勻地放鬆全身每一處。只有做到了放鬆、不頂才不會有“冒高”現象發生。之所以出現“冒高”是因為有“緊”字在作怪。肌肉緊,骨關節則鬆不開,骨關節不松,動作則僵硬不協調,身體則不中正、不平穩。在弓步“前擠”轉接虛步後坐“收掌”的過程中,若左踝關節緊,後坐時,左膝則會出現內扣、跪膝的現象;而左膝關節緊,則向上頂住左胯關節,使身體被向上頂起,發生“冒高”。

若右踝關節緊則,向後蹬時則會右腳掌向外側翻;而右膝關節緊,後蹬時就會膝蓋內扣,大腿肌肉內翻因此而夾襠,右胯無法放鬆、下沉、內收。與左胯相頂,使兩胯關節無法放鬆不松,則腰椎被頂緊,使其無法放鬆拔長,無法自如轉動,身體則被直接頂起,發生更大的“冒高”。同時由於踝、膝、胯不放鬆,還會出現扭胯、身體向後或向一側歪斜的現象。

行拳如何避免冒高与踏低?关键在于松

同理,在虛步後坐“收掌”繼而弓步向前“按掌”的過程中,若左踝關節緊,膝就也會出現內扣、跪膝的現象,使足下之力無法暢通上傳。久而久之則會膝部疼痛,甚至傷膝;而左膝關節緊,則向上頂住左胯關節,從而發生“冒高”。若右腿的踝、膝、胯以及肌肉不放鬆則左腿的勁力無法與右腿相接、相通、相互傳遞致使氣血不暢,感覺左腿脹痛。同時使兩胯相頂,無法收胯,更無法通暢地將勁力共同向上傳遞,就會出現先由左腿向前蹬起,再由右腿向前下弓步,兩個各自不相干的動作。這時發生“冒高”是必然的,同時還會出現塌腰、扭胯、遊胯、頂膝等現象。

何避免在行拳中冒高

在眾位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多年練拳中的細細揣摩,我深深體會到“松”是太極拳第一要領的真諦。放鬆身體就是要鬆開周身肌肉、肌腱和骨關節,通稱松“八段九節”。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松八段九節”。九節指下三節胯、膝、踝,中三節腰椎、胸椎、頸椎,上三節肩、肘、腕。八段泛指九大關節之間的肌肉、肌腱。

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同時太極拳既要身體放鬆也要思想放鬆。放鬆思想是意動,放鬆身體是內動。要用意念導引放鬆周身內外各部分,包括四肢、軀幹、皮膚、肌肉、筋膜、關節、腹腔內臟器官、唇齒、眼神、面部表情等等。

行拳如何避免冒高与踏低?关键在于松

仍以攬雀尾為例,由“前擠”轉接“收掌”、“前按”的過程中,右足全腳掌均勻落地,不可左右側翻,湧泉與地相接,勁由此上傳,過膝入胯,整個腿上不論肌肉還是關節都要均勻地放鬆,右腿向後送(蹬)一點左腿向後收(屈)一點,送到多少就收多少。均勻地放鬆身體,使勁力均衡傳遞,則無阻礙而成為一體,由此而避免了“冒高”的發生。同時,左腿在屈膝後坐開始前就要先松踝(踝是最不容易放鬆的地方),踝一旦繃緊,則趾不松,根不入地,左腿整個就很難放鬆。

整個身體需由指到腕、肘、肩,由頸到胸、腰、胯、膝、踝、趾一一放鬆。虛靈頂勁,保持頭平,微微內收喉頭;兩肩平行並放鬆,不可一高一低;兩胯平行放鬆,平行收胯,不可一鬆一緊,一前一後。松胸合肋,含胸拔背。松腰使尾閭自然前送如托盤一樣。臍向後貼,胸腹齊退。身體的重心垂直線落向兩腳連線後四分之一處。

完成虛步的同時,“收掌”也亦完成,掌根已沉落。轉而左足向前蹬,向前蹬一點右腿前弓一點,送多少則收多少,不可主動自行弓腿。整個腿部需均勻放鬆,不可一處不松,松肌肉、松骨節。松趾、松踝、松膝、松胯,保持兩胯平行松、沉、收的狀態,同時鼓命門。與虛步後坐同樣,要求虛靈頂勁,身體中正,上下內外皆放鬆,使兩腿勁力銜接,湧泉接地,合力上傳至腰,松腰、松頸,松肩、松肘,使肩接肘,腰接手,完整一體,胸腹齊進。如此則可避免弓步時出現“冒高”現象。諸如搬攔捶承接如封似閉等動作亦與之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