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兩次犯有必殺之罪,是什麼讓蔣介石寬恕了他?

蔣介石的一生中,有兩次可以殺掉張學良,而且都有充分的理由。

第一次:“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率3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特別是在1931年12月,張學良公然違抗蔣介石固守錦州”的命令,不放一槍一彈撤出錦州。當時國內輿論就有要求槍決張學良的。有一個可參照的案例是,1937年底韓復渠因擅自撤離山東戰場而被槍斃。

第二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夥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下令殺害包括蔣介石侄子蔣孝先在內的67名警衛。事後,蔣介石完全可以以“劫持領袖,背叛黨國”的罪名處其死刑。以上兩個重大歷史事件,必然讓蔣介石對張學良恨得牙癢癢,為何不直接殺掉呢?“西安事變”中的另一位主角楊虎城,可是被滅了門的。

張學良兩次犯有必殺之罪,是什麼讓蔣介石寬恕了他?

蔣介石不殺張學良是有他的原因,至少有八個原因讓蔣介石不能對張學良下手。

第一,1928年4月,蔣介石領導第二期北伐,國民革命軍迅速佔領了平津一帶。對於東三省,蔣介石已不願再用武力,想採取和平手段解決。蔣介石與奉系通過多輪談判達成一致,當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此舉成就了蔣介石統一中國的大業,蔣介石對此是感激的。

第二,1930年5月,以蔣介石為一派,以閻錫山、馮玉祥為一派,雙方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一場爭權奪利的混戰,史稱“中原大戰”。蔣介石投入軍隊約60萬人,但閻錫山、馮玉祥為一派兵力高達80萬人。

當時,雙方都極力拉攏置身事外的張學良。如果能爭取東北軍加入己方,那將從根本上改變戰局,使戰爭勝負的天平朝自己一方傾斜。張學良經過權衡,正當中原大戰膠著之時,於9月18日發表通電,明確宣佈擁護蔣介石,旋即派東北軍12萬人入關。東北軍入關,使戰局發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閻錫山部隊無力抵擋,一觸即潰,迅速敗退。

張學良兩次犯有必殺之罪,是什麼讓蔣介石寬恕了他?

10月中旬以後,閻錫山、馮玉祥相繼宣佈下野,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完勝。張學良再次選擇站在蔣介石這一邊,蔣介石不能不對他表示好感。此戰後,蔣介石授予張學良以華北地盤和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頭銜,不能不說是一種酬謝。

第三,蔣、張兩家還存在著複雜的私人感情。1930年底,張學良攜妻子于鳳至赴南京接受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委任,在此過程中,宋美齡的母親認于鳳至為乾女兒,宋美齡與于鳳至又結拜為金蘭姐妹。隨後,蔣介石與張學良也結為“把兄弟”。還有傳聞,張學良與宋美齡存在秘密戀情。西安事變解決後,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宋美齡就曾為張學良的生命安全做過擔保。

張學良兩次犯有必殺之罪,是什麼讓蔣介石寬恕了他?

第四,蔣介石知道西安事變的詳細過程,整個事變的策劃者是楊虎城,張學良雖然參與,但不是主謀。

第五,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認罪態度較好。其實扣留蔣介石不久,張學良就後悔了,“深悔孟浪,彷徨無策”。

12月25日,蔣介石獲釋後,曾再三阻止張學良同行。張學良自言:“我思為了國家的紀綱,領袖的尊嚴,我既肇此禍亂,不能再計及榮辱生死,甘願犧牲自身,以維國法,以炯後人。遂違命陪同蔣介石回到南京。”張的認罪態度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蔣對他的憤恨。

張學良兩次犯有必殺之罪,是什麼讓蔣介石寬恕了他?

第六,如果殺掉張學良,蔣介石不能不考慮後果。作為地方實力派,數十萬東北軍只聽張學良號令,不聽中央調遣。殺了張學良,東北軍能歸順蔣介石嗎?蔣介石不會不擔憂。東北軍最有可能的行動有兩個,一是起兵反蔣,二是投靠共產黨。這兩種情況顯然都不是蔣介石願意看到的。

第七,事變發生後,遠在英國的于鳳至立即致電張學良,要他一定保護蔣介石的安全並釋放蔣及其隨同人員。當時並不是沒有殺掉蔣介石的計劃,而張學良給予抵制,確實保護了蔣的性命。

第八,張學良家世顯赫,國內外知名度較高,如果殺了張學良,容易引起國際輿論,反倒會置蔣介石於不利地位。至此張學良以沒有了兵權,對蔣介石也不會再構成威脅,不殺張學良倒顯得蔣介石寬宏大度。

1936年12月31日,張學良獲刑10年,隨即被蔣特赦。他雖免予牢獄之災,但仍未能獲得自由,從而開始了長達50年的軟禁生涯。雖說囚禁,但蔣介石並沒有虧待他,他的軟禁之地,不是公館就是別墅,當然,還少不了美女相陪。這就是蔣對他的全部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