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納瓦羅代作品《致命中國》,到底是「致命」還是「治病」?

單方面挑起人類史上最大規模貿易戰,特朗普政府也終於搬起石頭砸向自家人的腳。

從大豆、通信到其他各類商品,美國高舉的單邊主義大棒讓美國企業越發憂心。網紅美國船飛馬峰號滿載的大豆被加徵千萬元關稅,損失慘重;另據美國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產品徵收25%的關稅後,將導致美國經濟未來10年損失高達約3320億美元。

來勢洶洶的貿易戰害人不利己,但這似乎順了一個人的心意,這個人就是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此人向來以嚴辭批評中國著稱,長期主張美國要對中國採取非常強硬的態度,以至於被美國媒體稱為是“鷹派中的鷹派”,在中美經貿關係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從全球排名前五十經濟學家之一的阿蘭·克魯格到“華爾街巨星”加里·科恩,以往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都由頂尖學校的經濟學大拿擔任,而67歲的納瓦羅在“直達天聽”之前,僅是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一名經濟學教授。

這位“出身平凡”的大學教授之所以能夠獲得特朗普的青睞,則與他參與撰寫的一本書有關:《DEATH BY CHINA》,翻譯過來為《致命中國》或《被中國殺死》(下稱《致命中國》)。

這本書被許多人認為是美國對華貿易戰的“政策之源”、“策略根源”。書如其名,該書立場鮮明,充滿了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嚴辭批評,但在美國業界被廣為詬病,指出書中結論缺乏論據、觀點片面。

總結起來,受爭議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在經濟上,美國是全球化的受害者,美國經濟出現問題的根源就是美中貿易逆差;在政治、軍事甚至是國家安全問題上,美國正深受中國“威脅”。

起底納瓦羅代作品《致命中國》,到底是“致命”還是“治病”?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美國到底是不是全球化的受害者?

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和各國發展提供了機遇,為何唯獨美國成為受害者?

在《致命中國》這本書中,納瓦羅堅稱美中貿易逆差是美國經濟出現問題的根源,認為中國同美國進行不公平貿易,瓦解了美國的製造業基礎,造成工廠倒閉、大量工人失業;中國違反國際貿易的所有準則,其目的就是要主宰全球的製造業,佔領全球市場。同時,書中還濃墨重彩地列舉了中國用來消滅美國人工作機會的八般武器:

非法的貿易出口補貼;操縱人民幣匯率;仿冒、盜竊美國的知識產權;大規模環境破壞;忽視工人健康和安全標準;不合理的進口關稅和配額;以掠奪性定價將外國競爭對手擠出關鍵資源市場,然後以壟斷定價欺詐消費者;築起貿易保護壁壘,阻礙外國競爭對手合法進入。

細讀這8點,可謂顛倒黑白。“這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美中貿易逆差的根源在於美國儲蓄不足、消費過度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採訪時直言:“美國通過在華企業攫取了大量實際利益,是受益者,如今卻在貿易逆差上報委屈。”

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世界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詹姆斯·諾爾特表示,如果中國是以掠奪性為主的貿易國,大部分國家都應該與之產生貿易逆差,然而除美國之外,其他主要貿易國與中國之間並沒有巨大的逆差。

在奧巴馬執政時期,擔任美國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傑森·福爾曼也認為,美國經濟挑戰的最大來源和應對之道應從國內政策中尋找,“中國並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修理中國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白明指出,將貿易逆差的責任強加給中國,單方面發動對華貿易戰無異於是在懲罰自己。“這種保護主義的思維和做法,對別人是危害,對自己也是危害。以汽車行業為例,加徵關稅後,作為消費鋼鐵的大戶,美國汽車要平均漲價2000美元左右才能平衡掉這種關稅的支出。”

不僅如此,納瓦羅面對自己臆想的問題,在書中還煞有介事地給出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阻撓美國企業到中國投資、阻止部分中國企業到美國收購或者籌資,甚至號召美國民眾不要購買中國產品……字裡行間充滿了逆全球化的影子。

“美國得了便宜又賣乖,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以犧牲他國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發展自己,如今卻通過這本書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傷者的形象,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大行單邊主義,阻礙其他國家的發展、阻礙全球化進程,這是置各國利益於不顧的霸權主義的表現。”白明說。

但就是這樣一位寫出整本經不起推敲理論的大學教授,如今卻“常伴君側”,成為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對此,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表示:“納瓦羅是一位非常強的陰謀論患者,足以看出目前的美國政府具有強烈的保護主義色彩。如果這本書的謬論真的被付諸實踐,全球化將嚴重受阻。”

中國到底能不能“致命”?

在《致命中國》一書中,納瓦羅認為中國從中美貿易逆差中獲得的巨大利益將使中國軍方獲益,用於“製造對付美國本土的武器”。他甚至把美國人購買中國貨物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稱與中國的貿易導致了美國近50000家企業倒閉,對美國製造武器系統的能力造成打擊,因此大力倡導民眾購買美國貨。

這並非是他首次渲染中國的“軍事威脅”,在他的《臥虎》一書中,納瓦羅從意識、能力和戰略三個角度分析了中國軍事崛起,稱中國的目標是打破西方自由秩序的統治,中國可能成為偷襲珍珠港的翻版。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不妨用數據說話。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佈的2017年全球軍費支出趨勢報告顯示,美國軍費支出高達6100億美元,穩居軍費支出第一大國,佔全球總額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中國僅為2280億美元。

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美國2018年的軍費調整,僅一年的調整額就達1000億美元左右,所以美國軍費對全球構成的威脅可想而知。在這種漲幅下美國不反省自己,還在指責他國,完全是沒有道理。”

而為防止國家安全受到影響,一定要購買美國貨,該觀點也難得人心。

根據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和西北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1%的經濟學家對“購買美國貨”的觀點表示贊同

而在西方媒體之中,對納瓦羅以及《致命中國》也早有批評之聲。

《洛杉磯時報》認為,《致命中國》“充滿了仇外的歇斯底里和誇大事實,分不清事情的因果關係。”

《紐約時報》認為,其“語言煽動,觀點片面。”

彭博社的社評說,《致命中國》充滿了情緒化的攻擊,完全忽略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的一面,以及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復甦與增長多做出的貢獻。

“《致命中國》一書中對華的強硬立場不僅在經濟上,也表現在軍事和政治上,這其中的很多說法都是缺乏論據的,這是典型的冷戰思維。”萬喆表示,這種逆和平發展的冷戰思維,一旦發酵,對世界其他國家都將是災難,美國自身也將受到影響。

白明直言:“《致命中國》中的冷戰思維增加了世界的動盪與不穩定,不僅不利於世界各國的發展,也不利於各國人民福祉的改善。”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