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分鐘限速值變7次!山東這條路就像「過山車」,你走過嗎?

同一條道路,

一會兒限速80公里/小時,

一會兒時速限值就變成了

70公里、60公里、40公里。

短短一條一百多公里長的濰高路,

限速不停地切換,

這到底是咋回事?

20多分鐘限速值切換了7次

20多分鐘限速值變7次!山東這條路就像“過山車”,你走過嗎?

7月10日,濛濛細雨中,記者乘坐長途汽車、出租車、私家車等交通工具,在濰高路(濰坊-壽光-廣饒-博興段)進行了體驗。

從濰坊市安順路進入濰高路,就有醒目的“全程監控”標識,限速值規定是小車80公里/小時、大車60公里/小時。一直到進入壽光市區,記者發現了三四處限速標識,有兩處地段限速值是40公里/小時。

據長途汽車司機介紹,這一段道路車輛很多,客車根本跑不到限速值。“公司對我們司機有要求,時速不能超過70公里。”

但是,通行過壽光城區後,限速標識逐漸密集起來。

壽光市出租車司機李君(化名)告訴記者,濰高路在壽光至廣饒路段,速度設置值都比較低。“我對壽光當地限速情況比較熟,但去外地,比如一進入廣饒縣大王鎮地界,就有好幾個測速儀,經常在那兒違章。”

從廣饒到博興路段,記者搭上了李英(化名)的私家車,以平均50多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導航不停地提醒前方有限速違章拍照。

當天下午3點左右,李英的私家車相繼駛過民安路路口、花園路路口、西外環路、安德村附近、馬莊附近、店子鎮路口、董官莊村附近等,限速值不停地在80公里/小時、60公里/小時、40公里/小時之間切換。尤其是當車輛行駛到董官莊村附近時,前一分鐘限速值是70公里/小時,後一分鐘就變成了60公里/小時,幾分鐘後又變成了40公里/小時

記者調查後發現,濰高路小車限速80公里/小時的標識,是道路建設時設置的,其他限速標識大都是根據周邊環境添加的,比如附近有村莊就會限速60公里/小時,有學校就會限速40公里/小時。

路越來越寬,

回家用時卻多了

20多分鐘限速值變7次!山東這條路就像“過山車”,你走過嗎?

如今的濰高路,已由省道改為國道,在壽光段也由“穿城”而過改為“繞城”通行,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穿城路段的交通壓力。

今年52歲的王克成,是一名壽光至濰坊的長途客車司機,在他看來,交通安全主要還是看司機。他說:“只要自己注意力集中了,開快點開慢點問題不大。發生交通事故,十有八九都是司機精力不集中。”

相比客車,限速對貨車司機的影響更大。昌邑某物流公司的趙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已經開了10多年貨車了,因為重視安全,不反對設置限速,但是設計時速七八十公里的道路,稍好一點的地方就限速五六十公里,差一點的地方限速40公里/小時,這就有些過分了。“那些‘突然’的限速毫無預警,駕駛員降速完全來不及,很容易超速。”

在廣饒縣農村居住的李英,對於周邊國省道、鄉村公路限速深有感觸。他說,在濰高路廣饒義烏小商品城附近,前幾年限速40公里/小時,不少人超速後反映限速太低,如今改成了限速60公里/小時。“我們開車,大都按照導航來走,但現在導航與實際限速標識不一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讓人摸不著頭腦。”

“道路附近有村莊、學校,限速是好事,但現在看不清楚路邊的限速標識,隨便一腳油門下去,就會超速被扣分、罰款。”李英說,自己有一個朋友開車,一個月就被扣了36分,都是限速40公里/小時的路段,一腳油門下去就超速50%多了。“現在公路這麼寬,有時候人比較少,一不小心就超速了。”

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濰坊人表示,自己經常走濰高路回家,“過去回家一個多小時,現在需要2個多小時。路程還是那麼遠,道路也越來越寬闊,回家的時間卻增加了,這通行效率怎麼下降了呢?”

需綜合考慮“通行效率”

20多分鐘限速值變7次!山東這條路就像“過山車”,你走過嗎?

此前,我省部分高速公路限速“忽高忽低”,曾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我省相關部門已開始對高速公路限速值過低、忽高忽低問題開展專項排查,並對國省道、城市道路測速抓拍設備進行全面排查。

而相對於高速公路而言,國省道、城市道路情況更加複雜。一方面,國道、省道周邊城鎮密集、人口眾多;另一方面,國道、省道快慢車混合行駛,如何設置道路限速值才能更加合理呢?

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表示,有統計數據表明,“車輛速度越高,安全隱患越大。但是,在同一環境下,道路有一個最佳通行速度,有一個效率原則。”

他認為,道路限速值的設置,需要有一致性、穩定性。“在道路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按照周邊環境如果限速值有較大跳躍性,我們可以取一個折中的限速值。一旦科學論證確定後,限速值就應該穩定下來,讓大家逐步適應。如果有變化,也應該提前告知,留有緩衝的時間。突如其來的限速,會讓司機無所適從,也會產生新的安全隱患。”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如今的道路兩旁,大都是密集的綠化帶,司機視野受到較大限制,周邊的村莊、學校路口很難提前發現,限速就顯得雜亂無章,“忽高忽低”,讓人有非常突兀的感覺。

張汝華認為:“限速是需要綜合解決的,安全是最低標準,還涉及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有的道路兩側綠化‘誤入歧途’,種植的樹木密不透風,這本身就會產生安全隱患。道路的通透性、司機的安全視野必須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