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雪:縣城邊開墾「自家菜園」的老人們

前不久,隨親戚朋友到縣城周邊訪親遊玩,發現縣城中河道旁以及一些綠化帶中被附近居民墾來種地。正值春天,一片片被開墾的“田地”剛剛松完土,土質不錯,撒上種子會有一個好收成。父親告訴我,近幾年縣城邊緣地帶這種現象很常見,附近的住家戶依靠地利,對還未完成規劃建設的綠化地進行開墾,把綠化用地和河道變成“自家菜園”。細數這些菜園的分佈區域,主要集中在城郊小產權房、易地扶貧搬遷以及廉租房周邊,這些住宅區的主要住戶是由農村搬遷進城的農民。

而“自家菜園”的開墾者,大都是隨子代進城的老一輩農民。同親友閒逛時,剛好看到一位大媽在河道里鋤地,便上前聊了幾句。她說現在自己就是在家帶帶孫子,也沒什麼事做。這邊河道常年空著,一般不會發大水,就在這兒開了塊地,種點兒蔬菜,一來打發時間,二來自家種的菜健康,比上菜場買划算多了。環顧整個河道,每隔幾米就會有一塊兒四四方方的田地,地裡還有已經完全開花了的大白菜。大媽說,這些種地的人,情況都和她差不多,有人先開始種,慢慢地,小區裡的人都開始效仿,物業又不管事,這種情況止都止不住,小區都成菜園子了。

我的家鄉屬於典型的山區縣,生態保護區、山洪災害頻發區和地質災害區分佈廣泛,目前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土坯房中,易地搬遷成為貧困深山區群眾脫貧的必由之路。目前,縣裡主要採取城區安置、園區安置、鄉鎮安置、景區安置和中心村安置五種異地搬遷形式,縣城西城區的城區安置房已完工入住。在城區安置的農民,從土地中脫離出來,成為縣城區的新的勞動力。

對於老一輩的農民來說,土地是根是魂,耕種是他們的常態,是生命的象徵。當老一輩的農村人隨子代搬進城裡,雖然離開了土地,但斬不斷的是對土地的熱忱與情意。“自家菜園”的開墾則成了他們在城市中迴歸鄉土的方式,成了鄉土性的縮影。“這地空著多可惜,現在菜價這麼貴,自己種著吃多好,綠色健康。”菜園的主人如是說。他們忘不了土地,忘不了傳統農耕的生活方式,“自家菜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寄託。

在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完成農民進城後的城市融入問題,使其適應城鎮生活方式,完成鄉土性與城市性的融合,值得我們關注和討論。

與青壯年農民進城居住所面臨的城市融入問題不同,隨子輩進城的老一輩農民所面臨的城市融入問題主要是精神層面的。他們大半輩子都生活在農村,習慣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習慣了農村的人情往來和低成本的務農生活,隨子代進城後,由一個交往頻繁的熟人社會到了一個互不往來的生人社會中,除了家庭成員沒有改變,周圍的一切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面對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他們在生理、心理、文化方面都面臨巨大的衝擊,需要一個適應和再次社會化的過程。

子女作為老年人在城中的唯一依靠,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與引導,幫助老人瞭解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瞭解城鎮生活規則,融入城鎮生活,引導他們完成繼續社會化。政府需要加強引導,幫助農村老年人完成城市融入。在小區和公共場所增加老年人活動場所,以豐富老年人的閒暇生活。同時,各個部門加強引導宣傳,增加老年人的城市生活意識。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