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前段時間,小李比較喜歡的經濟學家馬光遠在微博上發了一張圖片,並吐槽道:

一方面說明好房子太少;一方面說明有錢人真多!另一方面,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都會一聲嘆息。

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你買房了嗎”“打算什麼時候買房?”這是如今在城市白領、中產之間最流行的話題,對於房子的關心,源於對現狀的不安和未來的恐懼。

在大部分投資通道已經被實際意義上“堵死”之後,房子愈發寄託了中國人更多的希望——家,財產,安全,面子,自由……

與此同時,在兩年多以前興起的全民創業浪潮開始遇冷,在房價如脫韁野馬般奔騰前進的映襯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發出了“創了幾年業,不如買套房”的唏噓。

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我們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了階級,大家都是廣義上的無產階級,只不過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家有著不同的速度和效率,於是出現了階層,簡單說,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一套房子便可以拉開一個階層。這話使人聞之顫慄,思之入理。

有時候想想的確如此,在當前這個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做實業真不如買房子。

可是有人會說,現在各地都有限購政策,大城市買房進行投資已經不是很容易了,小李覺得,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多半是對當前的樓市沒有深入的瞭解。現在,市場上有兩種可以完美繞過房地產限購的方法:一種是通過地方政府的“人才計劃”落戶購房,另一種是以公司名義購房。

第一種方法很多購房者已經輕車熟路了,地方政府也成最大贏家;第二種要不是西安等地最近叫停公司購房,這種投資方式可能鮮有人知。

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老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看看現在走出學校的大學生,誰不是找到工作後,第一時間就想買房子。曾經有人說“如果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買不起房子,那麼學區房還有什麼意義”?但這觀點也只是片面的。清華北大隻代表你的過去,而房子代表著你的未來。

所以現不是讀書無用了,而是我們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之書已經沒用了。知識這東西,到什麼朝代都不會嫌多,關鍵在於你的“知識”能夠有多少被轉化成生產力和財富。

高曉松曾經在《奇葩說》批評清華的博士梁植,他說,:清華,名校,是國之重器。而作為名校的學生,都博士了,應該思考的是國家民族的大問題,如何改造我們的國家,而不應為自己的工作糾結。你已經很危險了,你今天的表現非常令我失望。

高曉松說梁植沒有拿出一個大名校生胸懷天下的氣派,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其實梁植有錯嗎?小李覺得沒有錯!很少有人會有高曉松那樣的出身,也無法達到他那樣的境界和高度,可以不買房子,超然物外。當一個博士,告別書卷進入社會的時候,應該會是極度的不適應,尤其是面對極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和書本規律的中國樓市。

因此,各地吸引人才的條件,自然就成了優惠、優先購房。很多人考慮的也不再是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而是哪個城市能給與更優渥住房政策。

而我們身邊的那個實體公司又在做什麼?事實證明,他們也在買房。畢竟企業可以通過融資等多種途徑得到更多的資金,並且不受限購的影響,可以輕鬆地進行購房。

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地產的升值,使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賣房迅速獲取大量流動資金,不僅可以快速增加淨利潤、美化報表,對於一些主業不振的上市公司來說,賣房產甚至可以讓企業“轉危為安”。

去年12月21日,貝因美出售了位於杭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總價1.04億,賺了3560萬元。

貝因美的主業是奶粉,但靠奶粉掙不了什麼大錢,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營收20.07億元,但虧損達3.83億元,如果第四季度不能扭虧,公司就有可能被“披星戴帽”。

於是,貝因美就賣房了,貝因美竟然有北京兩套學區房,2009年購入時均價1.1萬/平米,賣的時候幾乎漲了10倍。

萬般皆下品,唯有 mai 房高

由於賣房能讓上市公司虧損度過危機,有人將這種操作形容為“上帝之手“,統計發現,2016年使用“上帝之手”的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賣房增收20億。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有105家公司的利潤不足千萬,抵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一套住宅的價格。

對於這些公司來說,辛辛苦苦經營一年,還不如當前買些房子,倒手一買,年底的財務報表一定很漂亮。

不說了,抓緊攢錢買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