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收藏知識

碑帖收藏知識

碑帖收藏知識

碑帖收藏知識

碑帖拓本收藏技術含量較高,但是,也不是說不能碰。比如我們可以在歷代碑帖的拓法和裝裱、碑帖拓本的特點以及歷代書法家的生平、特長和代表作等方面,來尋找一些門徑。

多讀書 讀好書

碑帖收藏和字畫收藏有所不同。一幅畫掛起來,畫面構圖如何、氣韻是否生動,一眼可觀,也會有各自的感受;但在碑帖裡面,極少有畫面性、觀賞性的東西,而那些墓碑、墓誌之類的,一般人也有忌諱,不大願意把它們掛在家裡。所以玩碑帖實際上更多的是講考據,求善拓,要想玩得好,讀書恐怕是少不了的功課。

眼下有關碑帖鑑藏的書出了不少。對初學者而言,古典文獻學家陳麥青推薦了幾本比較重要的書,首先是施蟄存先生的《金石叢話》,雖然這本書只有薄薄的五六十頁,但絕對簡明扼要、學術精準。通讀這本書,可以對金石碑帖鑑藏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常識,有比較切實有用的掌握和了解。其次是葉昌熾的《語石》。這是研究金石碑版的經典名著,裡面講到歷代碑刻的盛衰,各地碑刻的分佈,碑刻的種類、體例,乃至書家刻工,拓本優劣,紙墨裝潢等等,幾乎無所不及。而後來許多講碑帖的書,往往也超不出它的範圍。柯昌泗的《語石異同評》,又根據其新見材料,補充了不少有用的內容。中華書局把它和《語石》印在一起,方便使用,應當說是最好的本子。還有一些比較常用的工具書,不必通讀,需要時查一下就行了。比如張彥生的《善本碑帖錄》,馬子云的《石刻見聞錄》,王壯弘的《增補校碑隨筆》《帖學舉要》,容庚的《叢帖目》以及仲威的《中國碑拓鑑別圖典》等。這些書各有特點。其中有一個地域的問題,如果是一直流傳並收藏在京、津等北方地區的碑帖,張彥生和馬子云的記錄就比較可靠;如果是上海和南方的東西,王壯弘的說法就相對可信,因為他們對自己親眼見過、比較熟悉的重要東西,大都作過研究,更有把握和心得。

學會自己找破綻

除了看書,最好還要養成自己校碑的習慣。因為前人碑帖著錄中那些考據點的記錄,反過來也經常會成為造假者們的“造假指南”。比如:專家們書中提到某碑某帖宋拓本的考據是其中某個字的完好程度、損泐狀態等等,造假者就會專門在這些考據字上做手腳。如果初學者僅僅只是根據書中那些記載去刻舟求劍,碰到被動過手腳的東西,往往容易上當。但造假者其實也多是隻知其一、不知其餘,因而在做假時常常會顧此失彼,露出破綻。藏家如果養成自己校碑的習慣,就比較容易發現這些破綻——著錄書上有記錄的考據點他做好了,沒有的地方卻反而已有殘損,那這個拓本肯定是用差的“做成”好的,甚至是翻刻假造的。

陳麥青建議,如果你得到了一件碑帖拓本,最好設法到博物館、圖書館等收藏機構去找同一碑帖的善本細細比較一下:我手裡這個東西的考據、紙墨等等,究竟是比它好還是比它差?好在哪裡?如果沒有條件看到實物,至少可以找一些印得比較好的影印本來進行比對。除了老的印本,現在很多出版機構又新印了不少善本碑帖,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翰墨瑰寶”系列、上海書畫出版社的“碑帖名品”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寶晉齋法帖》等等,還有日本二玄社,尤其是它的原色法帖系列,有49種,迄今為止仍然可以說是做得最好的影印本。當然,再好的影印本也有它的有侷限:只能校字口考據,無法辨紙墨氣息。

一般一本碑帖多的大概三四十開,少的十來開左右,自己動手每天校三到四開,最多也就十天、一週的功夫。這是一個很好的玩賞和提高的過程。慢慢地積累多了,你的眼力、學養就能不斷提高,就會有自己的心得。

拓本的年代越早越稀罕

也許很多人知道,碑帖拓本的年代越早越稀罕。唐拓本雖有存世,但絕對少,所以一般來講,最好的就是宋拓本。以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為例,宋拓肯定最好;明拓現在來說也算可以,清拓的就不行了,因為《九成宮》碑石到了清代,由於石碑本身年久風化,加上拓得太多、又屢經挖洗而幾乎面目全非了。所以,與其花高價去追逐一個已經不乏宋、明善拓的名碑的清拓甚至更晚拓本,倒不如去關注那些相對後出之碑的真正初拓。

舉個例子,1973年出土的東漢《鮮于璜碑》,出土後一共拓了15份,其中3份精拓,12份普通拓本——故宮碑帖專家馬子云先生對此有專門記錄,琉璃廠的馬寶山先生也提到過。這個石碑現在被保存在天津市博物館,據說已有損壞,所以當年的初拓本石就更加珍貴。20世紀90年代中,市場上這樣一件拓本賣到了人民幣六萬多元,而當時有些碑帖的明拓本也不過一萬元左右。如果不瞭解這些背景,想要而又覺得太貴沒買,那肯定是錯過了。再舉個例子:清朝末年出土的《常季繁墓誌》,是北魏墓誌中的名品,出土後不久即被賣到日本,歸大倉家,1924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又震成了碎塊。1996年上海朵雲軒一次拍賣,其中有一件《常季繁墓誌》的初拓剪裱本,估價3萬,沒人在意。當時大家在搶什麼東西呢?一個柳公權《玄秘塔》的明拓本——柳公權太有名了,又是明拓本。最後《玄秘塔》賣了5萬,而《常季繁墓誌》則被臺灣人只用2.8萬就買走了。

所以玩碑帖,一定要看書,要查資料,儘量把有關的來龍去脈都搞清楚,有了真知灼見,才有可能獨具慧眼,人棄我取。

舊拓性價比也可能高

玩碑帖固然重初拓,但有些碑帖的稍後舊拓其實和最初拓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太大,價格卻差了很多,如果考慮到性價比,收藏這樣的稍後舊拓也許更加實惠。比如,北魏“龍門四品”中的《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現存最初的乾隆年間拓本,第三行“騰空”二字,“騰”字尚可見其“馬”部,“空”字在嘉(慶)、道(光)間還基本完好,到了光緒拓本,“空”字大半壞成了石花,而價格也就差了十幾,甚至幾十倍。但這兩個拓本,從乾隆、嘉慶到光緒年間,其實也就壞了這麼一個地方。一直到民國十年左右,原石碑因為被盜鑿而又損壞了一百來個字,和光緒本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所以,光緒本雖然不稀罕,但比照民國間被鑿壞後的本子,卻又是蠻可以玩玩的東西了。因此,在權衡一個拓本的收藏價值時,有時還需要通盤考慮,而你瞭解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作出最理性的選擇。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隋代墓誌裡面很有名的《太僕卿元公墓誌》和《姬夫人墓誌》。嘉慶初它們在陝西被發現,所以最初的拓本人稱“陝拓”,但拓得不夠講究。後來金石學家陸耀遹把這兩塊原石買了下來,運回家鄉常州,以好紙佳墨,用心精拓。到了太平天國時,兩塊原石在戰火中損壞慘重,雖有幸存殘石,也有拓本,但和未損之前已完全無法同日而語了。而陸拓和最初的陝拓相比,雖然個別地方有一些極其細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微損,但卻是金石名家精心傳拓的本子,於是它們也許就各有千秋了。至於去年北京嘉德拍出的那個石歸陸氏後精拓合冊,並有陸氏親筆長跋的本子,應該說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了。

所以玩碑帖,如果不加區分,一味追求宋拓、明拓,有時代價實在太高了,就不一定值。如果預算有限,不妨選擇那些雖然不是存世最好的頂級拓本,但相比之下損壞程度還不算很厲害的本子,或者乾脆降格買一個名氣不太大,但確屬初拓精拓的東西,也許更有意思。就像喝酒,不見得非得喝茅臺,真正懂酒的人往往自己喝的就是劍南春或瀘州老窖,因為它們的品質其實並不差。真正精通的吃客,去飯館點菜也不見得照著最貴的點,都是一樣的道理。

整拓本優於剪裱本

很多人玩碑帖一般都是從剪裱本開始,但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視整拓本的價值。現在市面上,碑帖剪裱本基本已經沒“漏”可撿,但整拓本的價值還是有不少人認識不足。一個清代的整拓本和一個明代的剪裱本,很多人往往更關注後者,因為它年代早。但要知道,現存許多漢、唐名碑的明拓、宋拓,多為剪裱本,其相應的整拓本,一般來說年代會稍微晚一些,但只要是屬於其整拓中較早的本子,往往就有特定的價值,如著名的漢《西嶽華山廟碑》,存世僅有的四本中,“四明本”雖然傳拓最晚,卻還是有著比其他三本珍貴的地方,因為它是唯一的整張。而年代較早的整張拓本,十分稀見。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僧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現存宋拓剪裱本至少有十幾件以上,但整張好像就只有金代(南宋)一件。北魏名品《崔敬邕墓誌》傳世僅有的五本中,沒有一件是整張。許多剪裱成冊的宋、明善本碑帖,其相對應的整張拓本能到清初,已經不得了了。適當關注整張,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和驚喜。

整拓本好在什麼地方?從研究的角度講,它保持了原石的尺寸行款、泐損狀況等原貌,這是剪裱本做不到的;剪裱本沒字的地方往往容易被剪棄,裝裱過程中又會有錯亂,有時甚至被做手腳:為了把時代晚的本子變成時代早的,可以塗描,嵌補,甚至把一些需要的字從別處或者好的影印本中移過來,混在中間,再用墨塗一塗。但這些在整拓上卻很難操作。直到清代乾嘉時期,金石碑版之學開始興起,不僅整拓本被重視,即使剪裱成冊,哪怕一個字只殘存幾筆點畫,甚至是石花,也一定要保存它的原狀。而這樣的本子,雖然拓得稍晚,但價值不一定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