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元,高4.1cm,口徑15.9cm,足徑5.3cm。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體潔白,裡外施卵白釉。內底及內壁均模印雲龍紋。

樞府釉是元代景德鎮地區創燒的一種白釉品種的統稱。其胎體一般比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色澤,故又稱“卵白釉”。其主要裝飾手法是模印,題材比較簡單,常見的有龍紋、蘆雁紋或纏枝花紋。因這些白釉瓷器的花紋中間往往模印“樞府”兩字,故稱“樞府釉白瓷”。樞府是掌管國家軍隊大權的重要機構樞密院的簡稱。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樞府”字樣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景德鎮為“樞密院”燒製的專用瓷器。除“樞府”字樣外,在元代這類白瓷上還見有“太禧”、“東衛”等字。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藍釉白龍紋盤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藍釉白龍紋盤底部

藍釉白龍紋盤,元,高1.1cm,口徑16cm,足徑14cm。

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外施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坦平,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

此盤屬於高溫鈷藍釉瓷器。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

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新品種之一,它是明代霽藍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儀)、爵、小杯、盤等。裝飾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飾有白龍紋的藍釉器僅見於梅瓶和盤。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

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元,口徑8.7cm,足徑11.5cm,高32.7cm。

壺盤口,細頸,圓腹下垂,細長流,流與壺頸之間連一曲形扳,曲柄,圈足。通體施青釉,釉下刻劃庭院蕉石等花紋,若隱若現。壺體高大厚重,造型端莊沉穩。

此壺為龍泉窯製品,釉色瑩潤,青翠欲滴,造型為玉壺春瓶形,具有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徵。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底部

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元,高12.5cm,口徑3.5cm,足徑5.3cm。

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繫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

此壺釉面勻淨,釉色鮮豔,是元代紅釉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形體小巧,應是用於餐桌上。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底部

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元,高4.5cm,通流長17cm,底徑8.5cm。

匜(yí 音儀)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於河北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豔如新,實屬罕見(參見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龍泉窯青釉執壺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龍泉窯青釉執壺底部

龍泉窯青釉執壺,元,高25cm,口徑4.5cm,足徑3cm。

執壺直口,口下漸豐,垂腹,圈足微外撇。壺一側置長流,相對一側置曲柄。附平頂圓紐蓋。口、足邊露胎。通體施青釉。

此執壺上瘦下豐,線條流暢,收放適度,造型優美。其釉面勻淨,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腹部四季園景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腹部四季園景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腹部四季園景

難得一見的卵白釉印花雲龍紋盤等館藏元代陶瓷鑑賞

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蓋頂坐獅鈕

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元,通高41cm,口徑15.5cm,足徑18.5cm。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青花色彩濃豔,釉裡紅略暗。通體青花釉裡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週。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週。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託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裡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1965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參見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裡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青花釉裡紅瓷器創燒於元代。青花的呈色劑是氧化鈷,呈色穩定;釉裡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銅,極易揮發,因此對窯室的燒成氣氛要求十分嚴格。元代景德鎮工匠創造性地將二者珠聯璧合地施於同一器物上。這一新的釉下彩品種的出現,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