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銀壺爲何被稱爲非物質傳承文化

一片銀打成一把手工銀壺

先上一張我的煮水銀壺——思齊銀壺。壺嘴是三彎嘴,一片造工藝口打出,壺鈕是鉚接而成,壺身是四道波浪紋錘紋和錘目紋。


手造過程,一片銀是這樣蛻變成一把壺的

我的這把【思齊】銀壺的全過程。

1、切出圓形銀片。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成品前,就是一張銀片。一把銀壺的蛻變過程從這裡開始。

市場上有三種銀,925純銀,990足銀和一號銀999千足銀。精工局匠人是用999千足銀打的。

他們告訴我,國家標準純銀只有925和990兩個標準。市場上的銀料不可能百分百精準的達到999標準。可消費者都覺得,銀純度越高越好,有人就抓住這個心理,宣傳999銀和9999銀。

2、反覆捶打銀片,並淬火軟化處理,讓銀片從圓形向中間收攏,錘打形成一個有底圓筒形。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精工局譚譚說,這樣一個初型,千錘萬打後變成了銀壺壺體,實在難以想象。

3、壺嘴成型過程—換錘子,從外向內一張打敲出壺嘴。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對煮水壺來說,壺嘴決定一把壺的壽命。大夥選壺時候,注意一下壺嘴。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市場都推崇一片造工藝,有傳言說,焊接壺,壺嘴容易脫落。我特別問了精工局釜師這個問題。

他們說,客觀地講,焊接壺的壺嘴不至於這樣。日本的一些經典款式老銀壺壺嘴也是焊接的。出於造型和壺韻考慮,非用焊接方式做壺嘴的話,他們也是用純銀料焊接。不過從大眾心理和工藝來講,一片造工藝的確更精緻。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我這把壺用的是一片造工藝,也就是銀整張打出工藝。

4、換錘子,不斷調整壺型。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壺體胚相成品後,還得一次次換錘子,捶打,塑形。

這樣,不平整的銀壺壺體,開始整潔光亮了。

5、鏨刻壺紋——

注意!關鍵點來了。波浪紋原來是這樣捶打的!

①根據高度尺,在壺身上畫不同高度線,手動,錘移,留紋。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②有序鏨刻波浪紋,四道波浪紋成型了。近景圖。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③換個方向看這四道波浪紋。

譚譚說,這個過程,精工局匠人講究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

超出線條範圍,弧度一次沒把控好,就前功盡棄了。

小貼士——鏨刻的時候,匠人會在壺內填充松香,這樣壺身不易變形。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④鏨刻完工,清洗後,整個銀壺至潔至雅。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細看,壺體上部手工錘打的錘紋,真的很有質感。

7、根據我的要求,銀壺做舊。

做舊,有的匠人也稱釉色,本質上就是一個氧化過程。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8、磨砂處理,安裝提樑,我的煮水銀壺完工了。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古樸大美。精工釜師定製出了我要的那種壺韻。

上圖!我這把精工銀壺細節圖

壺蓋:手工製作的壺蓋咬口緊,壺蓋與壺口間縫在1mm以內,倒水,壺蓋不脫。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壺嘴:一張打的壺嘴,出水流暢、斷水利落、水線圓潤。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壺紋:手工槌打的波浪紋配上四周圓點狀錘目紋,極有律動感。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壺鈕,是用鉚接技術做成的。壺梁與壺鈕用銜環工藝連接。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壺嘴、提樑、壺摘三點一線。壺嘴兩邊的壺紋很對稱,精工細做。

手工銀壺為何被稱為非物質傳承文化

看完一片銀打造成一把壺的過程,再拿到這把壺,心裡越發佩服匠人們的銀壺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