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马洛伊:把握中美贸易再平衡的战略支点

帕特里克·马洛伊:把握中美贸易再平衡的战略支点

【人物档案】帕特里克·马洛伊(Patrick Maloy),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已担任5个任期,每任期两年。此前,马洛伊先生担任克林顿政府商务部助理部长。

“5月份美国财长史蒂文·姆努钦来中国磋商后,双方达成共识即要求中国从美国购买更多的农业产品和能源,实际上美国两党都对此事持有异议,甚至出现了愤怒的情绪,所以这才出现了‘301条款’的反复。”6月15日,美国将宣布对中国征收关税的500亿美元商品清单。特朗普政府为何在中美贸易谈判达成多项共识之时又祭出“301调查”?在近日举行的《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美企业合作前景》闭门会上,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美国商务部原助理部长帕特里克·马洛伊指出,“美国人认为,中国当然可以制定一些规划和战略,但是美国不应成为牺牲者或者受害者,因此美国也会采取一些措施,这可能是未来中美磋商非常关键的部分。”

美缘何剑指“中国制造2025”?

这次闭门会,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投融资办公室指导、走出去智库(CGGT)和中美交流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美财长姆努钦为何在美饱受诟病?帕特里克·马洛伊指出,这是因为美国并不希望成为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美国希望能够关注涉及“中国制造2025”相关项目的关税,因为这些项目涉及10个高科技行业,中国希望成为这些高科技行业当中的领头羊,因此很有可能在这方面进行相关的补贴,从而带来一定的贸易优势。

帕特里克·马洛伊认为,中美贸易之间还存在缺乏对等性的问题,因为中国是不允许海外企业直接来中国进行没有限制的收购,但中国又希望非常自由地进入海外国家购买相关的企业或资产,所以美国就会有这样的抵触。

据介绍,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依据1988年制定的一项法律成立,该法案赋予总统在外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会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威胁时可以阻止或解除该交易的权力。

马洛伊强调,“现在美国的整体态度是不希望中国企业到美国来进行收购,或者把中国企业引入到美国,结果帮助中国从科技上受益并实现目标,但美国却没有从中受益。”

马洛伊指出,现在美国国会希望通过一些新的立法修订来加强这方面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美方看到中国的国企希望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担心中国通过这种收购来进一步加强其实现“中国制造2025”高科技产业项目的能力。

把握中美贸易再平衡的战略支点

帕特里克·马洛伊表示,首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主要是针对中国企业到美国收购进行相关限制,以确保中国企业能够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并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

“很多人说美国企业在中国赚钱很多,从而帮助了美国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对此,马洛伊指出,“我想说的是这种情况是对美国这家企业本身好,股东会受益,但是对于整个社区,对于相关的工人来讲,很多时候并非好事,这正是美国政界正在进行争论的一个关键议题,有些人是从全球化当中获益的,还有一些人却是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受害的。”

比如说耐克在中国生产,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利润又流到了美国,但是这些利润进入美国之后,它确实只服务于非常少数的那些股东,高管薪酬也可能跟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挂钩。对此,帕特里克·马洛伊强调,“这些利润就导致这些高管层的收入高出工人400倍之多,而这个数据在1985年的时候只是31倍。”

“当然这是我们美国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到底应该怎么样重构企业的结构,来帮助它们在行为上进行修正,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受益。”马洛伊表示,我认为如果我们去看整个社会体制的话,它应该不仅仅是让小部分人受益,它应该是让全社会在方方面面都能够获益,这也是一种趋势。

马洛伊强调,“我们希望通过经贸关系的再平衡重新架构社会受益人群的结构。”

中美经贸与投资的正确方向

马洛伊指出,中国在美投资,有一些领域是设限的,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尤其应该留给中美贸易谈判专家,让他们直接解决此问题,使之趋于合理。

“美国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是非常开放的,”马洛伊强调,只是在过去两年里大家开始有些担忧,担心这些投资并不纯粹的只是商业目的,可能还有一些政治上的考虑,所以就引发了对CFIUS更多的关注。

马洛伊指出,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但是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投资很有可能会对这个国家造成的一些附加影响,比如,中国企业在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我看到当地的担忧其实很突出,他们会关注这样的投资会不会影响到环境保护,是否能够帮助他们保护和创造就业等等。正如TCL董事长所言,中国企业未来应该不仅仅单独做出口,应该是真正成为社区的一个参与方。

“作为企业来讲,它确实是要创造利润的,而且需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和回报。”马洛伊强调,“但是政府的角色就是要在惠民和企业盈利之间实现平衡。政府非常关注能否吸引企业,来创造就业机会并保护就业,或者吸引企业来帮助政府完成一些政府没有办法或能力去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觉得这也是吸引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的方向之一,”马洛伊指出,“如果说中国企业可以在美国进行本地化生产,那么我们的税利就会低一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会吸引到更多的企业愿意在美投资建厂。”

马洛伊强调,“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相信在政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关于企业行为的探讨和辩论。”并指出,现在中国的国内消费在迅速增长。外国企业绝不可能忽视中国这样一个偌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在贸易方面的谈判,不是着眼于现在发生着什么,而是要看未来,也要看到过去有什么样的痛点,我们可以在未来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