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像嗎?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橫山縣黃土蓋沙(殷鶴仙攝,1984年)

陝西橫山縣位於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接壤處,因境內有橫山而得名,常年乾旱少雨多風。攝影家殷鶴仙拍攝這幅照片的時候,它還是“四望黃沙,不產五穀”的不毛之地。整日裡風起沙塵揚,人缺糧,畜缺草,地缺肥,人民生活極端貧困。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橫山縣小村落(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靖邊縣窯洞民居(殷鶴仙攝,1984年)

像這種生存環境艱苦的地方,在陝西還有很多,靖邊縣從高處看,也是一片荒涼、貧瘠。

我們無法看清這些古老民居的真實面貌,只看到黃土高原上裸露的紅色土壤和一些平整的地面。但是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那下面一般就是村民居住的窯洞。窯洞在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上隨處可見,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其最大特點便是冬暖夏涼。根據不同的窯洞形式,可以判斷出主人家庭的經濟實力。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榆林沙漠綠洲(殷鶴仙攝,1984年)

這個地方名叫蟒坑,位於毛烏素沙地的腹心,離沙地南沿約有五十里路。蟒坑,蒙古語就是“沙地”的意思。新中國成立前,這裡只有七八戶人家,半尺多深的黃沙漫道,要想把車開進來,路上得墊上沙柳編制的笆笆。

1949年後,政府開始領導群眾治沙。蟒坑是榆林最早向沙漠開戰的村子,主要辦法,一是“水治”,引水拉沙造田;一是“植治”,種植沙生植物固沙、治沙。經過艱苦治理,毛烏素沙地終於向榆林人低了頭,實現了“人進沙退”。

現在,這個村子已有六七十戶人家。村外有整齊的農田,村內豬羊成群,牛馬拴在樹蔭下。

蟒坑是榆林地區治沙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榆林周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那點點綠色,經過人們的不懈努力,已如綠色的水墨一樣在貧瘠的大地上浸染開來。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省榆林鎮北臺(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靖邊縣無定河(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位於黃河西岸的佳縣(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榆林市(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靖邊縣統萬城遺址(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靖邊縣金雞沙水庫(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陝西省佳縣白雲觀(殷鶴仙攝,1984年)

他留下了三十年前的黃河航拍圖,與現在的差距你能想象嗎?

流經榆林的榆林河(殷鶴仙攝,198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