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人喝上黃河水——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紀實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慶陽人喝上黃河水

——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紀實

慶陽人喝上黃河水——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紀實

甘甜的黃河水通到農戶家。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李文

慶陽人喝上黃河水——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紀實

揚黃延伸工程——慶城縣芡子溝水庫。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王博雅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安志鵬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黃河,流經甘肅,但未到慶陽。黃河離慶陽最近的地方是距環縣甜水堡鎮100多公里的青銅峽。

青銅峽地處寧夏平原中部,是黃河上游的最後一個峽谷。從這裡取水的鹽環定揚黃工程,解決了寧夏鹽池、甘肅環縣、陝西定邊三省區近40萬人、130萬頭羊畜的飲水問題。

鹽環定揚黃工程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畜飲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農村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三省區共用工程和各省專用工程,其中,全部位於慶陽境內的甘肅專用工程,不僅讓環縣20多萬人喝上了黃河水,而且已延伸到慶城縣,並繼續向慶陽市區延伸。

慶陽缺水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三縣,尤其是環縣。《環縣誌》就有“山童水劣,世罕漁樵,風高土燥,秋早春遲”的記載。

據統計,1957年至1987年間,環縣不同程度受災,其中春旱19年,伏旱20年,秋旱15年,兩季連旱17年,三季連旱7年。1986年秋到1987年,甚至出現了六季連旱。

乾旱最嚴重的時候,溝河斷流,塘壩乾涸,井泉水位下降,造成人畜缺水、山上少草、田裡斷苗。水,成為環縣人最大的焦慮和渴盼。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到1996年黃河水抵達甜水堡之前,環縣人想盡一切辦法“取水”。

——收集天上水?環縣十年九旱,氣候乾燥,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遇到連季乾旱,水窖收不到水的情況時有發生。

——淨化地表水?環縣地表水有限不說,而且礦化度和含氟量很高,水質苦澀,被稱為苦鹹水,大多數危害性極高的礦物質元素淨化不掉,長期飲用對人體危害極大。

——開發地下水?位於黃土高原溝壑區的環縣,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深層機井淺則三五百米、深則上千米,開發難度非常大,且量少質差。

水比油貴,在環縣成為不爭的事實;渴盼甜水,成為幾代環縣人的夙願。

嚐遍各種“取水”辦法後,當地政府和群眾越來越希望可以引入一支外面的水源,徹底根除缺水難題。

20世紀70年代初,寧夏銀南地區提出為鹽池縣引黃河水的設想,並於1974年開始工程規劃。甘肅省聞訊後立即派人協商,要求同時為相鄰的環縣引水。

1978年,甘寧兩省區成立了鹽環工程聯合設計組,向當時的國家水電部上報了規劃報告。隨後,陝西省也提出了同時給定邊縣引水的意見。

1986年,國家計委正式批准實施“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

1987年,甘肅專用工程開始前期規劃;1991年10月,省政府對工程總體規劃作出批覆。因財力有限,決定率先實施一期工程,計劃建成29千米輸水乾渠和甜水灌區工程,解決甜水鎮人畜飲水及地方工業用水問題。

1992年7月30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陝甘寧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開工建設,工程從規劃階段轉入建設實施階段,幾代人盼水的夙願變成現實。

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雨量稀少,氣候乾燥,環境惡劣,全年多為颳風天氣,黃沙颳起,遮天蔽日,給施工帶來極大考驗。

據慶陽市鹽環定揚黃工程建設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王永寧回憶,當時工地臨時工房常常被刮掉屋頂,工人們臉變黑了、眼睛被風沙打紅了、嘴唇手背皴裂了,還經常迎著風沙施工。

黃土高原溼陷性黃土地質和環縣北部土壤含沙量高,在輸水乾渠隧道工程建設中,地質複雜,險象環生,遇到堅硬的岩石,風鎬、風鑽、煤電鑽、鑿石機等機械得全部用上,打不下就放炮,炮一轟就坍塌。就這樣,邊坍塌,邊清理,邊支撐,一路向前推進。

除了土質,隧道洞頂還漏水。這些水,大多是腐蝕性很強的地下水,流到草上,草被蝕壞,濺到皮膚上,奇癢難忍,隊員們經常穿著雨衣雨鞋施工。

冬天洞內洞外溫差30多攝氏度,洞內作業一身汗,出到洞外一身寒,很多工人因此患病。

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工人們依然沒有放棄。經過努力,1996年5月,黃河水通到了慶陽最北部的甜水鎮,飽經乾旱、風沙、氟水之苦的甜水人終於喝上了甘甜的黃河水,乾涸的大地得到了久違的滋養。通水時,群眾個個喜笑顏開,爭相在渠邊放鞭炮慶賀。

2002年,歷時10年的甘肅專用工程一期工程全面竣工,“遙望黃河數百里,不知何時到我家”的祈願變成“星燈石火三千日,涓涓清流過家門”的美好現實。

甜水人吃上了甘甜水,但鎮以南的地方仍遭受著缺水的煎熬。

2009年7月,揚黃續建工程開建,自北而南繼續引水,並在縣城附近的洪德同步建設庫容70萬立方米的張南灣水庫一處,新一輪引水工程全面鋪開。

這一次,各項工程同時啟動,挖掘機、裝載機、吊車、碾壓機等各種機械設備佈設全線,工程隊更是加班加點,全力推進工程建設。據統計,先後有29家施工企業參與了工程建設。

2010年底,74千米的主管線全線貫通;2011年7月,成功引水張南灣水庫,同月開始向環縣縣城供水,環縣縣城10萬多人徹底告別了用水尷尬。

“上世紀90年代,縣城機關單位和群眾家裡的水廁,一停水就停用。”在環縣縣城生活了30多年的袁麗娜回憶,黃河水通到縣城後,群眾歡呼雀躍,樓上樓下提著水壺找水、大街小巷裡挑水的場景不見了,水廁也正常開放了。

環縣縣城人吃上了黃河水,但很多鄉鎮農村群眾仍在“喊渴”。每逢大旱之年,他們或是高價買水,或是跑十幾里路拉水,或是到深溝里人擔驢馱,生活苦不堪言。

虎洞鎮賈驛村的賈繼會老人今年已經86歲,他對當時缺水的情景記憶猶新。“那時候,因為缺水,一家子人只好用碗舀上一碗水湊合著洗個臉。”賈繼會告訴記者,鄉親們要到30多里外的地方馱水,馱回來的水黃黃的,是苦鹹水。

為了剜除缺水這一群眾最大的“心病”,2011年3月,揚黃續建工程3條支管線開工建設。2015年11月,支管線管道工程相繼建成,黃河水通到了羅山、耿灣、四合原、秦團莊、虎洞、小南溝6個鄉鎮。同年,環縣啟動了揚黃受水區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工程,分步推進甜水—南湫、虎洞—車道—毛井—蘆灣等鄉鎮延伸工程和揚黃受水區自來水管網配套工程,甘甜的黃河水變得更加乾淨安全。

黃河水通到賈驛村後,賈繼會的兒子賈生虎搞起了養殖業。他養了10頭牛、30只羊和20多頭豬,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之前因為缺水,不敢大規模養殖。現在好了,水龍頭一擰,甘甜水就來了,養殖效益自不必說。”賈生虎說。

截至2017年底,歷時近30年的揚黃供水工程覆蓋了環縣16個鄉鎮92個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21.8萬人,洪德、環城、木缽、曲子等鎮的公路沿線和北部所有鄉鎮公路沿線村組全部通上了自來水。

隨著2466萬立方米的黃河水引入環縣,各種種植養殖產業爭相發展了起來,環縣中部的煤田、電廠也因受此“滋潤”而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黃河水不僅通到了環縣,正在向慶城和慶陽市區延伸。”慶陽市鹽環定揚黃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王樹棟介紹,環縣以南的慶城縣、西峰區,雖沒有環縣缺水嚴重,但卻存在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等問題。

為此,慶陽市將揚黃續建工程的富餘水量繼續向南引,啟動了揚黃向慶城縣延伸工程,並在慶城縣縣城附近的蓮池村建設了一座注入式抗旱應急小型水庫——芡子溝水庫,計劃年引水600萬立方米。

王樹棟介紹,芡子溝水庫的水從揚黃續建工程主管道而來,水庫主體工程已經建成,近期就可以注水,預計可以解決慶城縣縣城和教子川12.73萬人的飲水問題。

在此基礎上,慶陽市計劃從芡子溝水庫取水,通過加壓泵站將黃河水提到慶城驛馬鎮後,再引入西峰區自來水廠,作為慶陽市區的應急備用水源。目前,工程可研報告已編制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