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攝影 | 張亮

前言:鄉村醫生的前身——赤腳醫生是文革中期開始後出現的名詞,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當時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中畢業且略懂醫術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赤腳醫生為解救中國一些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鄉村醫生—孔慶生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樺墅村民孔慶生 65歲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現年65歲的孔慶生就是這支龐大隊伍中的一員。最早在村裡做保健員,19歲初中畢業,首先成為了村裡南宮廟小學的“代課老師”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幹了3-4年,也評上了“五好戰士”。由於學習優秀,因為當時成分比較好(屬於僱農)政治上要求進步,村裡缺一個醫生,通過村裡推薦,到江寧縣農業大學培訓,組織上組織醫療學習。學成之後,經過組織安排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醫生。70年代的時候,因為村裡沒人做會計,孔醫生甚至一邊做醫生,還一邊兼村裡的出納會計,真是螺絲釘精神,哪裡需要補哪裡。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棲霞區西崗街道樺墅社區衛生院村醫孔慶生,不管是在留守的老年人口中,還是外出打拼的村民心裡,都是一份平安和踏實的念想。他在農村醫療衛生第一線堅守41年,用默默奉獻守護著村民的安康。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用雙腳丈量著村裡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信念和人生價值。

孔醫生慢慢跟我回憶當年的故事:最早工作拿工分,七幾年40元/月,在鄉下當醫生醫德一定要高,而且技術要全面,以前那個時代,鄉村醫生真的可以說是和患者性命相關。孔醫生說,早期當醫生的時候,每晚都有人去到家裡找他們出診,多則一個晚上出診好幾次,90年代初,他們就開始每天安排輪流值班,一整夜在醫護室。當時出診也都騎著自行車,當然為了解決老百姓的疾苦這都不算啥。直到95年才開始交農保,目前退休之後每月的工資第一年750元,880元,1050元,1201元。我驚呼奉獻這麼多年退休工資怎麼這麼低。他說這就是政策,心態要好,也是為了奉獻,也是因為乾的好,現在又被返聘回來,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孔醫生說,他想一直幹下去。他記不得解決了多少疾苦,和村裡的老人打成一片,他說很多時候他們就是一個窗口,甚至幫村委會做一些與村民溝通的工作,親密的與群眾接觸,工作認真負責。孔醫生2014年被評為棲霞區十佳人物(棲霞區醫療戰線)2015年被評為南京市群眾滿意社區醫務工作者,當然這樣的榮譽太多,也不及他奉獻的40多年的日日夜夜。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小小的空間難見年輕人

這40多年來,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孔醫生總是24小時待命,隨叫隨到。最辛苦的時候,整晚沒有覺睡,甚至有些重病的患者不肯就醫,孔醫生總是一而再的去村民家裡催促,上大醫院。以前村子裡的路太難走,孔醫生連自行車都不知道騎壞了多少輛。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坐診,配藥,掛水,一天的工作

這40多年來,孔醫生的足跡遍及樺墅村的每一個角落、每條巷道。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村民們的病痛是孔醫生最掛心的。考慮到村子裡一些腿腳不好的“老病號”來不了衛生室就診,孔醫生就經常主動上門送醫。

近年孔醫生換上了電瓶車出診,可是依然忙碌。出診交通工具改變了,但孔醫生心繫村民病痛的心依舊赤熱而滾燙。孔醫生說:“只要身體許可,國家需要,就會一直幹下去,能堅持一天是一天。”

赤腳醫生!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平凡不平庸的堅持最偉大

我想他會一直在他的崗位上堅守,為他人送去健康,用他的話說“我喜歡我的這份職業,看到村民滿意的笑容,我便開心,我覺得這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