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銀行定期利息是5.3%,有的只有3.5%,爲什麼差別這麼大?

不立而立


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三人是鄰居,棚戶改造各分得100萬元現金,三人想著把錢存在銀行吃利息,這天三人結伴去銀行辦理存款業務。

  • 第一站:某國有銀行

三人進門諮詢以後,才知道國有銀行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5%。三人都覺得利率有點低,但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存款保險制度出臺以來50萬元以上存款是不受保護的,而自己作為國有大行絕無倒閉的可能,雖然利率低些,但是絕對安全。安全性覺得有理,就將自己的錢存在了該行,而流動性與收益性二人表示想去其他行看看。

  • 第二站:某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

三人來到了某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向其大堂經理諮詢了該行存款產品。該行大堂經理著重介紹了靈活計息存款,表示存款期限從1個月到5年不等,存的時間越長利率越高、最高可達4.2625%,而且隨時可以支取,按相應靠檔存款利率計息。靈活性感覺這個存款產品非常適合自己,雖然利率並不是特別高,但是有急用的時候隨時可以支取,性價比不錯!

  • 第三站:某地方銀行

三人中只有收益性還沒有選到自己滿意的存款產品,他們又來到了地方銀行的營業網點。與該行理財經理詳細交流以後,知道該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達到了5.3%,甚至高於國有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收益性對存款利率相當滿意,當即表示把錢存在該行。


至此三人將100萬元現金存在了不同的銀行,總體來看,國有銀行規模大、風險承受能力更強;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種類豐富、特色產品多;地方銀行存款利率高、競爭力也不弱。


銀行小學生


首先說一下這是合理的,尤其是目前存款利率雙軌制融合的大基調下,市場化利率的全面放開,這類現象會越來越普遍,商業銀行會根據自己的資金流動性還有當地市場的競爭情況來自主定價,當然目前的還有一個大前提是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浮動,但是浮動上限已經取消了。

差異化利率其實在幾年前就是常態,博鰲論壇之後將更加普遍

央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以基準利率政策為指導,浮動上限50%實行了很多年,最近幾年,銀行的儲蓄存款受到了網絡平臺的衝擊,增幅逐年下降,更是迫使了銀行加快步伐。

2018年4月12日銀行自律機構會議上討論了逐漸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問題,之後商業銀行就很快有了動作,工行、建行、農行、招行等等銀行分別對大額存單利率進行了調整,個別銀行還一次性突破了50%的上浮上限,最高達到了上浮55%。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化利率的推進會越來越快,尤其是小銀行迫於自身資金壓力,更會大幅度的提高上浮利率來爭取區域優勢,獲得生存空間。

目前雖然已經有了放開趨勢,但是5.3%這樣的定期利率還是少數,大家注意區分一些理財產品和存款產品

目前總體上還是一個大基調,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小型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比較高,要遠遠高於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

此前也提到過,有部分城商行存款的創新產品達到了很高的利率水平,比如天府銀行的安心存單系列,五年期定期達到了5.3%;瀘州商業銀行的月月紅等存款產品最高達到了5.7%;但是這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僅限於部分城商行,國有大行的利率水平目前還是比較低的。我們在購買產品的時候不要只看中利率,一定要區分是存款還是理財,不要被誤導,我們來看一組圖片。


這是我特意放在一起對比的數據,可以明顯的看到,左側是存款,右側是結構性存款,雖然都帶有存款字樣,但是差別是非常大的。理論上存款利率都是固定的票面利率,在字眼上會有明顯的年利率標識;而結構性存款作為一種類理財產品,採用的是預期年化收益率這樣的字眼,注意這個不是固定利率,是浮動的,不一定100%達到。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區分方法。

總體上還是一句話,回到題目中,差異化利率是一定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不管是5.3%還是3.5%都是商業銀行根據自身資金緊張程度來制定的利率政策,但是購買產品是務必區分存款和理財,不要偏聽偏信,5.3%的定期存款目前看來還是很少的哦,只有部分銀行有這樣的政策和產品。


不立而立


忘記哪個先賢說的了,反正大學時有看過,大致的意思就是:存在即合理!

再來說說為什麼有的銀行利率5.3%,有的銀行卻只有3.5%是合理的。

舉個例子:

你去塔克拉瑪干沙漠旅遊,在中途,不小心把帶的水都打翻了,現在在40度的高溫裡爆嗮,快渴死了,突然看到一家賣水的,但是平時一瓶2元的水平,竟然要賣到20元,你買還是不買?答案我想大家都是一樣的吧!肯定要買,總不能被渴死。

存款對於銀行來說,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為存貸的息差!但是沒有存款,何來的存貸息差。因此越缺少存款的銀行,對於存款的需求度越高,就像我們在沙漠裡對水的需求,畢竟沒有存款,沒有存貸差,失去主要的利潤來源,那銀行可是會倒閉的!

在舉個例子:

我們知道每個城市的存貸需求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有的城市(比如工業型城市)對貸款的需求高,但存款較少;有的城市(宜居型城市),存款多,但是貸款需求度低,基本不可能有城市出現兩者相一致的情況。

假設A城市為一座工業型城市,整體存款偏少,但是貸款需求度很高,那麼當地銀行的存款資源很緊張;這個城市裡的銀行現在簡單分為兩類四大行及當地的城商行和農商行。

對於當地的貸款需求,四大行因為網點多,在其他城市有分行,因此它完全可以從其他存款多貸款少的城市分行協調資金來A城市放貸,故而它給的存款利率不會太高,可能就是你說的3.5%。

但當地的城商行及農商行不行啊,他們的網點就在本城市才有,沒有其他城市分行,這時如果利率和四大行一樣,那麼自己品牌知名度及實力這麼弱,別人肯定去存四大行,因此城商行及農商行的利率只有高於四大行才有競爭力;而且因為城商和農商本身還要競爭,畢竟沒錢放貸會倒閉的,所以進一步推高了存款利率,最終就可能出現你說的5.35%,當然吸收存款的利率高,相應的貸款利率也會更高,所以小銀行的貸款利率水平平均都會高於大行。

綜上所述:在我行存款利率由低到高的順序一般是:四大行、郵儲及交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上市銀行、未上市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

通過上述分析,你應該對自己的問題有所瞭解了吧,所以說先賢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存在即合理,你要是還不明白,那我也沒轍了。


鯉行者


  謝邀!被市場化了的東西,存在即合理。

  比如同樣配置的手機,貼上不同的牌子,價格不一樣;同樣的房子,在不同的開發商和不同地方,價格相差甚遠;同樣的工種,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公司,工薪不一樣……

  被市場化的東西除了生活必需品差異較小外,其他的都差異很大,包括存款。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對商業銀行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以後,小型的城商銀行或信用社就出現大幅上浮利率現象,高的五年期存款甚至上漲100%,比如藍海銀行等小型城商銀行五年期達到5.5%(自2014年以後央行不再提供五年期的基準利率,以三年期存款利率2.75%作為五年期存款利率)。

  對於小型吸收存款較難的城商銀行或信用社,自然是希望利率市場化,要不誰願意在他們那兒存錢呢?首先要擔心破產倒閉(2015年5月1日實施《存款保險條例》以後存款少於50萬基本不用擔心),其次服務不全面,例如不能綁定諸多平臺,甚至連支付寶和微信都不能綁定,例如營業廳少ATM也少,辦個業務極其麻煩等等。

  而我們都知道,我國人民有種特別愛好——存款,而存款的目的就是為了利息,那自然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哪個利息高就往哪兒存。這樣就給吸收存款較難的小型城商銀行或信用社帶來市場,獲得生機。

  再早些年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有空間侷限,是不利於小型城商銀行和信用社吸收存款,也就不利小型銀行在公平競爭中發展。而一旦打開上浮空間,不再限制,利率市場化,那麼小型城商銀行或信用社就有條件與大型銀行競爭。

  6月30日要到了,大家應該都知道網聯的事。如果網聯不插足(主要功能還是監管),那同樣是不利於小型支付機構發展,因為支付機構都要與每家銀行進行議價談合作,與每家銀行形成平臺對接,而小型支付機構不具競爭力,往往不受銀行理睬,那小型的支付機構就可能發展不起來,被支付寶或微信等大型支付平臺擠壓。

  而加入網聯以後,支付機構只需開立一個銀行賬戶即可辦理客戶備付金的所有收付業務,因為只要與網聯進行對接就可以了,不需要與每家銀行進行對接,有利小型支付機構發展。

  利率差異也一樣,也吸收存款較難的小型城商銀行或信用社,提供更為合理的競爭條件,那也就自然合理了。


三人聚眾


存在即合理,存款利率有所差別,正是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

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興起,傳統銀行業的攬儲壓力越來越大,一些中小型銀行,為了吸引存款,增加競爭力,“主動”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特別是針對30萬以上的大額存單業務。這也正是我們能看到市場上存款利率有的銀行只有3.5%,而其他一些高達5.3%的原因所在。

存貸利差是中小銀行盈利的根本

那些名氣不大,規模還小的農商行、信用社,如果給出的存款利率同國有大銀行一樣,有誰會去存款,沒有存款如何發放貸款;沒有利差的收益,盈利怎麼保證;沒有收益,工資、福利從哪來……。所以,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存款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一些地方性的商業銀行,給出的存款利率會相對較高。比如廣西北部灣銀行,普通存款三年期利率可為4.5%,五年期更是高達5.225%。更別說30萬起投的大額存單了,五年期達到5.5%也是很有可能的!

越是規模小的、攬儲壓力大的銀行給出的利率會越高,而高利率對我們普通用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同樣的存款,收益更高了,豈不“美滋滋”。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操盤手信一】!!


操盤手信一


隨著銀行市場化改進的深入,不同銀行之間差異化也越來越大,甚至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行也都有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理財產品不同上,也表現在利息不同上。

大家都知道,攬儲一直以來都是銀行的壓力所在,甚至已經成為考核行長、員工的硬指標,你要是個人存款能存1億,甚至可以安排一個副行長進銀行。



基於這樣的壓力,銀行在攬儲方面想辦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既然是想辦法,提高存款利息是不是最簡單直接的辦法?

對於銀行來說,支付給儲戶的利息就是自己的成本,如果還有更好的辦法,誰願意增加自己成本啊?畢竟銀行也是商業機構,是已盈利為目的的。

回過頭來說,既然是基於攬儲壓力提高存款利息,不同銀行的攬儲壓力顯然不一樣。比如6大銀行基於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對行業的滲透等,吸儲能力比較強。而城商行和農商行因為各種原因,攬儲壓力比較大,所以適當提高利息就很容易理解了吧?



現在央行對銀行利息的約束沒那麼強制,允許在合理的範圍內自己做一些調整,所以根據攬儲壓力不同,銀行給出不同的利息的現象就出現的,並且會越來越普遍。


逸然決然


目前市場上利率能達到5%以上的銀行是極個別,但是不同銀行利率差距較大是不爭的事實,這本事是一種市場行為,對於推動市場化利率改革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為什麼銀行之間存款利率差距這麼大呢?這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資金緊缺程度不同


銀行之所以上浮存款利率最根本的原因是缺錢了,越缺錢的銀行越需要存款,因此會通過上浮較大的存款利率來吸引存款。



目前銀行資金面基本處於比較緊張的程度,但不同的銀行資金緊張程度是不一樣的。 大銀行家大業大,存款用戶多,資金雄厚,因此資金還沒緊缺到把利率上浮到5%以上的地步。


相比大銀行,一些小銀行就沒有那麼多家底,還要面臨很多流動性風險。2015年下半年以來,部分中小銀行藉助同業理財、同業存單等批發性主動負債工具快速擴張,但是當前央媽收緊了同業市場業務後,同業借錢沒有那麼容易了。在同業市場資金收緊後,在期限錯配下,部分資產又尚未到期,少部分中小銀行需要短期應急流動性補充,以應對到期的同業借款,因此迫不得已大幅上浮存款利率來吸引存款。


2、吸引存款能力也不同


在資金這麼緊張的局面下,各家銀行都在競爭存款用戶,而大銀行在吸引存款用戶上有著很多優勢,比如網點多,對公存款多,公眾的偏好等等,因此即使在目前這種資金緊張的局面下一些大銀行只需要上浮30%-50%之間就可以吸收很多存款,緩解資金壓力。



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吸引存款就沒有那麼容易,在搶存款客戶的時候,如果小銀行也跟大銀行一樣只上浮30%-50%,那大部分客戶會優先選擇大銀行,所以小銀行想要獲得更多的存款,只能通過比大銀行上浮更高的利率,而且讓利率優勢比大銀行更明顯才能吸引來客戶。


3、受約束不同


銀行存款利率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這隻無形的手叫做中國銀行業利率工作自律公約。


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加入了這個自律公約,一旦加入公約就要遵守規矩。自律公約第四條明確規定,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利率、匯率政策,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利率及匯率浮動標準,不得違規或變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不得向客戶承諾法律法規、政策許可之外的利益。因此有時候銀行也想大幅度上浮利率,但是受制於這個公約所以不敢大範圍浮動存款利率。


除此之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要求,利率定價行為必須符合市場競爭秩序要求,過度競爭將在MPA考核中“一票否決”。


那這個MPA對銀行有多重要呢?


MPA考核結果被分為ABC三檔,分別為優秀、正常、不達標,其中利率定價行為不達標的直接一票否決,列入C檔,一旦列入C檔,將面臨以下處罰: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則會變為0.9-0.7倍,輔以央行誡勉談話、懲罰性的SLF利率,暫停MLF,受控制的金融市場準入、在合格審慎評估中被扣分等,這其中任何一項對銀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所以正常的銀行都不敢亂提高存款利率。


而自律公約和MPA考核對於民營銀行來說相對沒有那麼重要,目前有的民營銀行都沒有加入利率自律公約,所以一些民營銀行就可以把利率上浮到5%以上。



貸款教授


感謝邀請。5.3%和3.5%,定期利率差距超過50%,現在看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差距,相同存款銀行之間差距這麼大,是否合理?有哪些原因呢?

利率市場化政策的逐步推進,為不同利率差別創造了條件

以前國家對銀行利率管制非常嚴格,所有銀行必須採用相同的存款利率,或在規定的幅度內調整利率,因此一些小微銀行在攬儲方面處於劣勢,只能靠特殊的政策和服務爭取業務。

2015年10月,國家宣佈取消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上浮幅度限制,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完成。但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窗口指導和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約束,大部分的存款利率上限是基準的1.5倍。

2018年4月12日銀行自律機構會議討論了逐漸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問題,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約束減弱,利率逐步市場化算是正式。

正是由於上述政策支持,不同銀行才能夠採取不同的利率,因此5.3%和3.5%的差別是國家政策允許的,今後有可能差距更大。

成本和競爭機制倒逼銀行業,今後利率差別將進一步加大

競爭因素倒逼銀行提高存款利率。由於貨幣基金、銀行理財以及結構性存款等低風險理財產品的存在,普通銀行存款的利率已經變得幾乎沒有吸引力,從競爭的角度看,銀行利率如果不進行改革,必將淪為低風險理財的“週轉箱”,只提供管道功能,很難獲利。為應對競爭,必然會銀行提高利率,加大利率差。

壓縮成本,讓利給客戶成為銀行的必修課。傳統銀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各種成本比較高,在存貸差一定的情況下,能夠提供的利率就非常低。新興商業銀行由於起步晚,成本優勢明顯,完全可以給出比傳統銀行高得多的利率,甚至超過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的收益也是可能的,比如問題中的5.3%,因為貨幣基金投資方向之一就是銀行存款。

傳統銀行綜合考慮競爭和成本因素,只能壓縮成本,利率逐步市場化,所以今後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差別利率出現,5.3%和3.5%將會是常態。

關注理財,請關注天涯孤行者!


天涯孤行者


不合理,應該大家統一利率,高也好,低也罷,大家標準要統一嘛,這樣比較好,榮辱與共,要不然,利率低的人心裡會不平衡的,憑什麼同樣存一萬塊錢一年,別人有的得530塊利息,而我只得350塊?

如果你支持上述觀點,我覺得你應該去了解一下什麼是市場經濟,以及市場經濟的意義。

同樣是一瓶水,為什呢這家小賣店賣2塊,隔壁超市就賣1塊8?市場經濟,只要不違反物價規定,怎麼定價是經營者自己的事,賺不賺錢,賣多賣少,都取決於經營者的經營策略(定價策略)。

銀行也是如此,同樣是攬存,給客戶多少利率,銀行可以根據自己的經營情況(缺不缺存款,有多缺)和經營策略來決定,這會影響銀行“使用”這筆資金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利率不再由央行統一規定,而是由各家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自行制定,這就是利率市場化。

所以,現在某家銀行給任何利率都是合理的,比如從0.1%到100%都可以,只不過給0.1%沒人來存款,給100%銀行賠不起,這是銀行需要考慮的。



昇財經


銀行的存款利息,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就是支付給你資金的價格。既然是價格,在市場上同一產品有不同的價格是司空見慣的事,有什麼問題?

題主的思維也需要更新了。在以前利率管制的條件下,銀行是統一價格,沒有分別。這讓人們形成了銀行利率固定,銀行經營好壞沒有差別的慣性思維。

實際上,不同銀行的經營能力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體現在存款上,不同銀行渴求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放開,這些差別就開始體現到存款的利率上了。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大銀行或者經營風險低的銀行存款利率低,小銀行或者經營風險高的銀行存款利率高。根據風險與收益對等的原則,存款人冒了高風險就應該拿到高利率。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銀行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