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50個編輯做981個公衆號賣38億,主流媒體怎麼看?

最近,一樁數十億元收購交易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4月27日,上市公司瀚葉股份(600226)披露重大資產重組公告,公告稱,擬用38億元收購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量子云”)100%股權。

據披露,量子云旗下運營的981個公號已積累了2.4億粉絲(不考慮去重),平均每個公眾號作價387萬元,每個粉絲價值16元左右。

觀媒君注意到,在瀚葉股份披露重組的前一天,量子云創始人李炯以3億元出售了持有的15%股權,以此計算,公司估值約為20億元。換言之,一天內,量子云公司估值提升18億元,溢價達到90%。

這樁交易也受到了主管部門的關注。5月11日,上交所向瀚葉股份發出“問詢函”,要求瀚葉股份召開媒體說明會,及時披露具體安排,並在5月21日前,針對問詢函中的問題書面回覆上交所。

觀媒君注意到,上交所發出的問詢函主要包括五大項10個小項的問題,其中最受媒體人關注的莫過於這些公號的運營——50個編輯負責981個公眾號是怎麼辦到的。

對於傳統媒體人來說,一個公眾號的運營,需要好幾個記者和編輯共同完成,即使是這樣還累得夠嗆。雖然量子云的這些賬號主要是通過轉載來實現內容的更新,但50個編輯滿負荷工作,完成近千個賬號的運轉,這該會是怎樣的場景!

不僅運營模式存疑,量子云的盈利模式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預案披露,量子云的主營業務包括移動互聯網推廣和騰訊社交廣告,上交所問詢函中要求補充披露兩種業務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毛利率情況,並結合同行業情況說明是否合理。其次要補充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客戶情況,結合銷售模式說明公司獲取和維繫客戶的主要方式,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戶及獲取方式是否穩定、可持續。

在常人眼裡,頭部自媒體應該是具有品牌效應的“明星自媒體”,具有較大的行業號召力,發展空間業更加廣闊。相比之下,量子云粗放的運營模式加上模糊的定位,也就決定了其盈利模式自誕生之日起就存在天花板,在盈利上的想象空間不大。

不難發現,與常見的頭部自媒體依靠內容影響力變現不同,量子云並沒有形成自身的品牌價值,對於總用戶數達到2.4億的這981個賬號來說,除了卡娃微卡等少數幾個賬號,因擁有海量粉絲而出名外,其它的賬號大都名不見經傳。這也就決定了量子云不可能靠品牌贏利,而只能依靠海量粉絲所帶來的流量盈利,而對自媒體來說,後者是一種較為低端的盈利模式。

正因如此,問詢函中還提到了標的資產估值較高及業績承諾無法實現的風險。

預案披露,本次交易對量子云的預估值為38億元,增值率高達2818.96%。其中,2018年至2022年的預測淨利潤分別為26580萬元、41300萬元、51860萬元、60070萬元和 65940 萬元,遠高於量子云2016年8713萬元、2017年15329萬元的淨利潤。

按照預案中的設想,量子云在最近的5年裡,淨利潤每年都要上一個大臺階。但如果不及時調整當前的運營模式和發展路徑,這些計劃恐怕很難完成,畢竟微信的流量紅利已經消退,不可能出現較大增長。

社交媒體的發展演變是迅速的,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風口在哪裡,又會在什麼時候到來。一旦新的平臺出現,微信的霸主地位將受到挑戰,到時候,對量子云這種沒有其它延展,寄生在微信平臺的公司來說,必定會受到衝擊和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