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傳媒融資1億!傳統媒體背景新聞App的「紅海行動」

近日,封面傳媒完成了1億元Pre-A輪融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封面傳媒CEO李鵬向觀媒君確認。

5月4日,在由封面新聞和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AI+移動媒體大會”上,封面傳媒與四川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四川文投基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除了億元Pre-A輪融資外,雙方將共同推進封面傳媒後續的資本化進程。

東澎湃、南並讀、西上游、北無界、中九派,2015年業界盛傳的這個說法,如今已發生了很大改變。爭奪西部第一的上游和封面已雙雙獲得融資,九派拿到了扶持,澎湃也獲得了國資注入,而曾經呼聲很高的並讀新聞和無界早已沒了蹤影。

新聞客戶端的“紅海之戰”如今戰局已漸漸明朗。

從上線到融資花了多久?

在封面新聞之前,上游新聞、澎湃新聞已經獲得了鉅額資金支持。

2016年2月,重慶晨報傳媒有限公司增資擴股,重慶文投集團向上遊新聞注資6000萬元,推動重慶晨報全媒體集群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增資完成後,重慶文投佔20%的股份。

2016年12月,上海六家國有獨資或全資企業對澎湃新聞運營主體——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戰略入股,增資總額達6.1億。增資完成後,上海報業集團對東方報業公司的持股比例由100%變更為82.2%,仍保持對東方報業公司的絕對控股地位。通過粗略估算,當時的澎湃新聞估值超30億。

從核心產品的上線時間來看,最短的封面新聞也上線運營了兩年時間,澎湃新聞的歷史已接近四年,這四年正是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時期。從獲得資本支持的速度上來看,上游新聞上線僅2.5個月便拿到了融資,而澎湃新聞是在上線約兩年半後獲得資金大禮包。

和普通的商業媒體、自媒體不同,主流媒體肩負著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保證內容導向和內容安全非常重要。我們不難看到,上述這些資本方無一例外都是國資背景。

這次投資封面傳媒的四川文投基金,背後的股東包括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欣聞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四川電影公司、四川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財政局等。觀媒君注意到,四川欣聞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系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也就是說,川報集團也間接給予了封面傳媒資金支持。

徽投資本董事長、復旦大學新媒體實驗中心特聘研究員蔡偉告訴觀媒君,對於這些媒體項目,並不是沒有非國有資本感興趣。據他所知,有一些市場化機構和基金對這些項目還是有興趣的,但要推到成交階段卻異常困難。價值觀、估值、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收益分配等都很難談,最難的還是此類項目難以按照市場化規則退出。

為什麼它們能融到錢?

從發源地來說,封面、上游和澎湃的共性是背靠都市類報紙,報紙和新媒體品牌有著微妙而緊密的關係。在新媒體品牌的初創期,報紙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向新媒體輸血的功能。

隨著澎湃新聞的壯大,《東方早報》完成了歷史使命,很快宣佈了停刊的消息。今年三月底,《重慶晨報》在頭版宣佈改版為以政經新聞為主的綜合類都市報,同時與上游新聞客戶端全面對接。

作為中國第一份都市報,《華西都市報》至今仍擁有很強的影響力。華西與封面採取的是“121戰略”,即一支隊伍、兩個品牌、一體運營。在此前接受觀媒君獨家專訪時,封面傳媒董事長、CEO李鵬表示,未來兩家還要合併財務報表。

客戶端是媒體轉型發展的方向之一。觀媒君注意到,這些新媒體都是省級黨報集團打造的新聞客戶端,也都是所在集團的頭部新媒體產品。這些傳統媒體轉型的標杆之作被集團寄予厚望,也受到了政策照顧和資源傾斜。

觀媒君瞭解到,對於這樣的轉型媒體,所屬集團一般會給予相應補貼。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紅星新聞起步之初,就有消息稱集團將給予6000萬的支持,但這隻能算是一筆大的“補貼”,或者說是起步資金。相比之下,上游和澎湃獲得了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注資,股權結構會發生改變。

在蔡偉看來,這類項目都不是單純的流量項目,還有意識形態、政治安全、國家安全的複雜考量。從流量角度來看,除澎湃、封面構建了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了參與平臺級競爭的的條件,其他的都還處在很原始的階段。

“國資不僅要考慮收益,還要考慮除錢之外的因素。某種程度上代政府承擔了支持傳媒這種公共機構的使命,過去30年,此類撥改貸、撥改投案例有很多。”蔡偉表示,既然交易主體都是獨立的,這就是平等契約,只是這種生意的對價比較複雜,沒有必要用市場或者非市場來界定,對於國有傳媒集團來說,此類項目拿到足夠的融資才是核心問題。

融來的錢用來做什麼?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傳統的都市報即便是推出了新媒體矩陣產品,如果沒有資本的強力支持以及新的技術和理念的調整,轉型很難成功。

那麼,這些被寄予厚望的新媒體產品在獲得融資後會有哪些動作或者規劃呢?

觀媒君瞭解到,封面傳媒計劃將融資用於發展封面新聞客戶端用戶規模、產品技術創新、內容原創建設。據封面傳媒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本輪融資,封面傳媒能夠更好地執行“技術+內容”的雙引擎戰略,讓其成為全國領先的綜合性新聞平臺。未來封面傳媒還將進行多輪融資,並最終開啟上市進程。

和封面新聞類似,上游新聞也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力。今年1月,上游新聞召開新品發佈會,宣佈開啟人工智能時代,多款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在會上發佈。此外,在上線半年多的時候,上游新聞推出了國內首個VR新聞頻道。

澎湃新聞則專注於內容領域,在澎湃新聞注資簽約儀式的現場,澎湃新聞視頻項目和英文項目Sixth Tone(第六聲)也登場亮相。

頭部新媒體未來向何處去?

這三家新媒體有很多的共性。例如都擁有一類新聞資質,具有原創新聞採編權,也都上線了內容開放平臺,致力於打造平臺型新媒體。

從用戶量上來看,這三家客戶端的用戶體量很早就達到了百萬量級。

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上游新聞經過近3年的發展,App下載量已突破700萬,日均活躍用戶60萬,預計2018年底裝機量突破1000萬。截至今年4月底,封面新聞App用戶數量已突破千萬大關,近70%的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下。而據媒體今年2月份的公開報道,澎湃新聞App下載量超過1.01億,日活量約860萬。

互聯網時代,誰擁有用戶就意味著擁有未來。雖然在同類產品中澎湃們已算是佼佼者,但和算法類客戶端、商業門戶網站客戶端等當下主流的新聞客戶端相比,它們的優勢地位還有差距。

此外,這些產品必須有清晰的定位,才能與商業平臺角逐。從產品定位上來看,澎湃新聞自創立以來,就堅定了時政報道的優勢,而封面新聞主打人工智能,相對來說,不少平臺的定位不是很清晰,這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蔡偉表示,如果這些新媒體能儘快進入主流賽道,未來還是有機會的。這取決於政策設計、資本支持。當然,核心還是要看到社會需求的快速變化,幫助政府提高算力,參與構建國家治理體系(NGS),“如果就是單純玩新聞客戶端,我想包括政府、投資者,沒有任何人會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