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現在「慌得一筆」?只因外賣競爭已經不是「軍備競賽」

楊國英

美團必須正視的是,他們如今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一個正在全面融入阿里新零售體系的餓了麼。這意味著,以往以燒錢為“看點”的外賣行業,如今的“遊戲規則”已經出現質的變化。

美團現在“慌得一筆”?只因外賣競爭已經不是“軍備競賽”


套用世界盃上的戲謔之詞:說美團“要涼”為時過早,但說美團現在“慌得一筆”,卻不見得很離譜。

面對餓了麼的凌厲攻勢,美團很難不慌。近日,餓了麼幾乎把全國主要城市的外賣市場掃了一圈,在南京,餓了麼用10天奪回了5%的市場份額,在成都,同樣是10天之內,餓了麼新增店鋪數量大到20%,而在長沙,餓了麼15%的訂單增幅位居行業第一……餓了麼在每一個城市的強勢,都意味著美團不得不面對更多的失地。

7月13日的消息更加“爆炸”,餓了麼當天宣佈,平臺此前一天在上海日交易額突破1億元,創下外賣行業單個城市日交易額歷史新高。不難看到的是,以上海為代表,餓了麼在各個城市的積極態勢,頗有舉重若輕之意。

1、

廣為市場所知的是,美團上月剛提交IPO申請,餓了麼就投入數十億元升級體系。不過,如果市場誤以為這一輪競爭仍然是傳統的燒錢大戰、軍備競爭,那一定是看走了眼。而且,如果此輪競爭的本質僅止於“數字遊戲”——看誰更能燒錢、看誰更能拼搶流量,那麼,已經在“籌錢”的美團也的確沒有必要太慌。

事實遠非如此。從行業大勢看,如今的外賣市場,已經走向多元競爭、多維競爭,而多元競爭、多維競爭制勝的核心,是生態協同。直白的說,各個業務線習慣了各自為戰的美團,如今要面對是一個正在融入阿里新零售體系的餓了麼,這才是美團當下頹勢和未來隱憂的根因所在。

未來的外賣市場會怎麼變?不妨先看數據,2017年全國即時配送市場送出了近100億單,這個數字是傳統物流25%的業務量,而未來,預計本地即時配送的體量將達到傳統快遞的一半以上。其實,也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美團和餓了麼都提出,其平臺的本地即時配送不再僅服務餐飲外賣,而是會變得更加多元。

餓了麼在外賣市場上的積極態勢,在很大程度上是阿里新零售體系紅利釋放的結果。這種紅利,先期可能有資金的加持,但中後段的絕對看點則是體系的協同效應,更準確的說,資金加持對於餓了麼來說,僅僅是阿里新零售體系協同發力的其中一個必要鋪墊。很顯然,這不僅以往外賣行業“燒錢拼流量”的模式截然不同,而且相反,這是在結束外賣行業無休止的燒錢遊戲。

2、

把美團和餓了麼的競爭展開來說,美團的各個業務是割裂的,各自為戰,為應對競爭的資源消耗遠遠大過協同效應,相比之下,餓了麼是屬於阿里新零售體系的,其在體系內的協同空間和落地速度,都可能大大超出市場預期。比如,併入阿里新零售體系後,口碑專注“到店”、餓了麼專注“到家”,僅僅是這兩者的協同,對美團的厲害關係已經是顯而易見的,要知道,僅僅是“口碑”,就足以在交易額和交易筆數等核心指標上與美圖抗衡。此外,在2018年6月22日的蜂鳥代理商大會上,餓了麼CEO王磊宣佈,蜂鳥配送不再僅限於餐飲外賣,正計劃向阿里巴巴各路新零售縱隊輸出運力, 而且,彼時蜂鳥即時配送智能調度系統“方舟”已拓展至全國2000市縣。

再看美團,之前就說過,美團在多元化上做得很賣力,但邏輯有缺的急速擴張,恐怕只是讓美團的行囊越來沉重。多點作戰的美團,其業務版圖如今已經變得過於龐雜,而很難稱之為生態,無論是外賣、團購,還是電影票、酒旅、移動出行和短租,這些業務都是同質化的“競價模式”,由於要藉助持續的補貼,單點突破尚有可能,多線作戰則極為不易;更何況,美團點評的外賣和在線票務屬於O2O模式,而移動出行和短租則屬於共享經濟模式,前者是線上、線下的雙重競爭,而後者更依賴一定程度上的市場壟斷,這兩種模式一方面邏輯存在明顯衝突,另一方面,在諸如打車領域,美團完全是一個新人。以美團現有的條件,在如此激烈的全行業競爭下,多線作戰的美團其實很難做到強化生態效應和遏制內部消耗的平衡。

在外賣市場的版圖上,餓了麼已經走出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算誇張地說,當餓了麼走向協同,美團和餓了麼的競爭天平,將逐漸向擁有更多砝碼的餓了麼傾斜。甚至也可以說,外賣戰場正結束“軍備競賽”的歷史,勢必會愈演愈烈的則是協同模式對單兵模式的“降維打擊”,而近日餓了麼的積極態勢和美團的頹勢,可能只是行業遊戲規則全面升級及至被重新定義的一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