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諡號最差的字有哪些?

春訊51939364


諡號,代表的是後世對前世帝王將相的蓋棺定論,這個涉及到歷史會怎麼書寫的問題。所以,選擇特別慎重,也很巧妙,既包含對逝者的尊重,又有對後人的警醒。


歷史上,諡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需要經過深刻論證的,所以,指向也不一樣。

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煬、靈、紂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

我們可以說說每一個最差的諡號的代表性人物

厲王

"厲王"乃暴虐之君王(天子、諸侯王等),歷史上較出名的有周厲王,長沙厲王,前秦厲王、楚厲王。其中大家熟知的周厲王是橫徵暴斂,壟斷社會財富,剝奪貴族利益,還不顧百姓死活,四處征戰。不過也有特殊的例子,楚厲王本身非常英明,也非常有才略,楚國變得富強,楚文化也開始在他手上萌芽,但可惜因為他為政殘暴,所以也落得個厲王的諡號。

幽王

動祭亂常,暴民殘義,淫德滅國,都是“幽”指的行事,違背常規,比較荒唐的,歷史上的代表人物是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還有南詔國大型佛寺的幽王,以及西漢被餓死的劉友也諡號幽王。北魏孝文馮皇后,也因為不封遺詔,被強行幽禁和灌毒入口,歷史上也被稱為幽皇后。

諡號“煬”

煬這個諡號有好內遠禮,去禮遠眾,好內怠政,肆行勞神,去禮遠正,逆天虐民的意思。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虛榮無比,追求豐功偉績,恨不得把什麼事業都一下子做完。

靈王

諡號靈王的都是奇葩,都是頑主,歷史上最著名的有行事怪異,品味獨特,窮奢極欲,昏聵無能的楚靈王,一句“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把楚靈王的奇葩都說清楚了。漢靈帝則喜歡賣官鬻爵,喜歡沉迷享樂,沉迷辭賦。


當然也有例外,趙武靈王,是戰國七雄中趙國的君主,他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變得強盛,算得上是一代雄主,可惜在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最後也落得個“武”的諡號,實在是可嘆可悲。類似情況的還有還有個衛靈公,實際上是衛國的一代雄主,知人善任,選賢用能,卻因為孔子一句話,被歷史上抹黑,諡號也來了個“靈”,實際上真的是不公平的


與靈王,靈帝有的一拼的是“熹”,也就是“嬉”的意思,最著名的有木匠皇帝明熹宗,他是拋去內憂外患,枉顧國家大事,一心沉迷於木匠活中,技術高超,堪稱大師,也是奇葩。


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通過一個字就能去解讀一個帝王的一生,可以說諡號為我們去研究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解讀視角


目光如電

求真知灼見

獨立的價值不輸於任何人

我是“盛唐豪歌李藝泓”


盛唐豪歌李藝泓


中國諡號最差的字,大概是“靈”或者“厲”,有一個故事可以證明這點,春秋時,楚共王快死了,慚愧地對大夫們說:“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國家治理得很一般,跟晉國打仗,一敗塗地,辱沒祖宗,給諸位大夫帶來煩惱。我死後,能和先王共受祭祀於太廟,給我的諡號就叫‘靈’或者‘厲’吧,你們斟酌斟酌,選一個給我。”這是很謙遜的說法,因為古代諡法書上說,“亂而不損曰靈”、“戮殺不辜曰厲”,都是很惡劣的諡號。眾臣勸了幾次,不管用,不過等安葬時,宰相子囊還是沒從“靈”和“厲”裡面選一個,而是另取諡為“共,眾大夫皆稱好。因為諡法書上說“既過能改為共”,子囊說,君王臨死時能正視自己的缺點,相當於改過,當然應該取諡號為“共”,其實就是今天“恭敬”的“恭”的早期寫法。除了這兩個不好的諡號,古代還有些諡號很難聽,比如“隱”“湣”“煬”“悼”“殤”“幽”,“隱”是哀痛的意思,春秋時的魯隱公拒絕了臣子的意見,堅持要把君位讓給自己的弟弟,結果那臣子反而向他弟弟進讒言,把他殺了,所以諡號為“隱”。戰國時的齊湣王被燕國攻佔了首都,自己也被殺死,所以諡號為“湣”,也就是“憐憫”的“憫”的異體字。另外隋煬帝、周幽王之類,都是有名的昏君,看他們的諡號就知道,都不是好貨。


梁惠王


一般來說,君王只要不幹的特別差,都是能得到一個美諡或者平諡的,但是有一些皇帝,因為嚴重的失職乃至於亡國,所以得到很差的諡號。我們在這裡簡單的舉幾個例子:

1. 煬:好內遠禮曰煬。就是說他不遵守禮法。也是隋煬帝楊廣的諡號。楊廣好大喜功,濫用國力,折騰無度。最後自己的手下造反,被縊殺於江都。

2. 靈:不勤成名曰靈。說的是隨著自己的本性做事,不見賢思齊。漢靈帝劉宏的諡號。漢靈帝在位時期,荒淫無度,寵信宦官導致國事日壞。是東漢滅亡的直接責任人,所以死後得到的諡號是靈。

3. 戾:不悔前過曰戾。沒有帝王獲得這個諡號,但是是漢武帝劉徹的兒子劉據的諡號。武帝晚年多疑,於是有心人發起了巫蠱之禍,意在陷害太子和皇后。結果皇后和太子先後自盡,只有太子的孫子因為還是嬰兒生還。後來正是這個嬰兒繼承了皇位,對劉據進行了徹底的平反,但是又不能徹底的否認漢武帝,所以給劉據的諡號依然是一個惡諡,而劉據也被後世稱為『戾太子』。

4. 幽:動祭亂常曰幽,說的是祭祀不合規矩,觸怒鬼神。西周的末代君王周幽王就是這個諡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了褒姒亂了君臣之道,後來被戎狄所殺,故而亡國(這是史記版本的故事,有爭議),所以諡號是幽。

5. 夷:克殺秉政曰夷,形容一個君主以殺戮立威,典型的如西周的周夷王。周夷王在位的時候,聽信紀國君主的讒言,把自己的大舅哥齊哀公扔到大鍋裡煮死了,而周朝也因此大失諸侯之心,很多諸侯都漸漸不來朝拜周王了。


經史通義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為歷史上的大人物們(皇帝、皇后、大臣)蓋棺定論,評論一個人的功過是非。

按照生平事蹟進行評定,給予褒獎或者同情,始於西周。

其實一開始,諡號是沒有“惡諡”的,只有“美諡”、“平諡”,直到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從此出現了“惡諡”,來評價那些德不配位君主。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在諡法中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以便確定諡號時選擇。

美諡:這一般都是宣揚有功勳的君主,比如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歷史上著名的漢文帝,隋文帝,都是曾開創過盛世的賢德之君。又比如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彊敵德曰武,來表揚諸如漢武帝這樣的雄才大略開拓疆土之君。還有康,安樂撫民曰康,由義而濟曰景,昭德有勞曰昭等美諡,又稱為上諡。

而其中,文武是最高的褒揚,其次是成、桓、昭、穆、景、明等字。

平諡:這一般都是同情類的諡號,譬如衝、殤、愍、哀、悼、思,這些都是表示同情,但是還有一定程度的貶意。

惡諡:這一般都是批評的意思。比如厲、靈、煬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而這些諡號,一般都是亡國之君,由於是新朝定諡,所以一般都會把自己宣揚的偉光正,而把前朝的末代皇帝給否定的一無是處,以便自己統治的需要,比如漢靈帝,隋煬帝等。

不過諡號,從唐朝之後,就已經被玩壞了,像李世民,最後加封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到了明清年間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雍正皇帝的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這時候都諡號已經淪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了,而為皇帝蓋棺定論,則變成了廟號。

因此,中國曆朝歷代,諡號最差的字的幾個字,肯定就是惡諡中的那幾個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中國古代的禮諡法制度是非常有趣的,從西周宰相周公姬旦制定禮諡法,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三千多年。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將自己整理的禮諡法相關資料與朋友們共享。諡號有好壞之分,好的就吹捧到了天上,壞的,就貶損到十八層地獄,各種趣味,精彩紛呈。

記載禮諡法制度最詳細的一部文獻,就是上古時代成書的《逸周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最好看註釋版。這位朋友只問了諡號中的“惡諡”,那麼本文也只針對惡諡號回答,對於褒諡不再動筆墨。

【禮諡法的由來】

禮諡法怎麼來的?請看《逸周書》的記載:【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於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諡敘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傳禮諡法是西周周公姬旦所制,主要是為了表彰有功、懲治惡行。大功大過均有諡號,寶馬香車,與地位相稱,自古皆然。

【禮諡法中的惡諡及舉例】

(隋煬帝)

惡諡之一:煬、靈、隱。諡號中有美諡有惡諡。惡諡用的字很多,比如煬,靈,隱等,代表人物隋煬帝、漢靈帝和魯隱公。死而志成,亂而不損,極知鬼事,不勤成名,死見鬼能曰靈;去禮遠眾曰煬;不顯屍國,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意思是明不治國。隱拂不成,就是隱藏其邪惡本性,死不悔改。上述這些雜耍帝王正合諡號之意。

(漢靈帝)

惡諡之二:幽。諡號中,幽字不佳。當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進鎬京,幽王姬宮湦被殺,西周滅亡,教訓可謂慘痛。所謂幽,指的是早孤有位也,壅遏不通也,動祭亂常也。年輕喪父,登基患病,政令不通,禍亂綱紀、不明禮儀,皆謂之幽。對於幽字,歷來還有不同看法,據聞還有為帝王過錯幽隱之意。

(周幽王)

惡諡之三:厲。西元前841年,西周國人暴動,流放周厲王,建立共和。這位令人道路以目的暴君,稱得上厲字這個諡號。何為厲?致戮無辜曰厲。厲王好殺,特務遍天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終至江河決堤,流放幽死,長留萬古罵名。西周衰弱自厲王始,當時距離西周建國已210年了,又70年,西周滅亡。

(周厲王)

惡諡之四:悼。

什麼是“悼”?年中早夭、肆行勞祀和恐懼從處曰悼。此為惡諡。所謂年中早夭指的是中年喪身;肆行勞祀指的是縱慾淫樂,勞於淫祀;恐懼從處,指居處不安,悚然而懼也。哪個皇帝攤上這個惡諡,說明倒黴到家了。話說還真不少,春秋時代死於兄弟之手的周悼王姬猛和中年喪命的晉悼公就是典型例子。

(楚莊王)

惡諡之六:慜。在國逢難、使民折傷、在國連憂、禍亂方作均為愍。沒一個好詞,這可謂內憂外患,戰戰兢兢。在國逢難,指死於宮廷政變;使民折傷,指苛政災害傷民;在國連憂,就像成湯遭遇七年大旱,反正就是不讓皇帝睡好覺。春秋國君中此諡號最多,宋愍公、魯愍公等,這些倒黴蛋都是死於權臣之手。

惡諡之七:莊。很多人都以為“莊”是美諡,其實不然,不信請看解釋:兵甲亟作、睿通克服、死於原野、屢徵殺伐、武而不遂均曰莊。按字面這是美諡,看解釋卻是惡諡。除了睿通克服之外,其餘都是指責征戰不休,勞民傷財之意,甚至身死戰場,一命嗚呼。睿通克服者,通達而使之臣服也。最有名的當屬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熊侶,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那位哥。

(周夷王烹齊哀侯)

惡諡之八:夷。克殺東正、安心好靜曰夷。夷者,誅殺也,傷害也。成語“夷為平地”意思與此相同。克殺東正者,以殺為政,殘莫大焉,誅戮不忌,傷人多矣。前面解釋屬於惡諡,但是安心好靜屬於平諡,不好不壞。前者惡諡如西周夷王姬燮,因紀侯上讒言而烹殺無辜的齊哀侯,可謂慘矣,惡諡正適合他。


作家王麟


諡號是古代中國對皇帝(國君、諸侯王)政治生涯的蓋棺,在隋之前,諡號和廟號的使用是異常嚴謹的,諡號人人都有,廟號必須是成就極高,如兩漢400年,有廟號的皇帝不過一手之數,所以隋之前的帝王一般都稱XX帝而不是XX祖或XX宗,因為有廟號的實在不多。

唐代開始,廟號成了慣例,諡號更是成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如唐太宗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宋徽宗這樣的昏君庸君,諡號更是: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簡直跟鬧著玩似得。

想體驗諡號的真實和權威,得看先秦。

諡號中,評價最高的大致有:文、武、宣、莊、威、桓,表示執政時在某一領域成就不凡,如隋文帝、周武王、漢宣帝、楚莊王、齊威王、齊桓公。其中文和莊最好,宣、桓、威次之,武最末。

次一等的大致有:景、襄、明、成,如齊景公、周襄王、漢明帝、楚成王。雖不如之前六個,但也是有功於社稷或恩澤於民的美諡。

第三等為中諡,多數執政無建樹卻也無大過,或略有小功、小過,大致有:惠、平、靜、烈、定、元,如:漢惠帝、周平王、魯定公、晉元帝。

第四等開始便是惡諡了,但也分幾種。

第一種是體現個人性格缺陷或悲慘奇特的政治際遇,這類諡號先秦時期最多,漢之後絕跡,如晉出公、秦躁公、魯隱公。

第二種是登基時已是大權旁落的可憐蟲、個人或政治際遇悲慘者、在位時有過錯或失德,如:被周天子烹殺的齊哀侯、人倫盡喪的陳靈公、債臺高築的周赧王、百日登基的漢殤帝、被迫禪位的漢獻帝等…

最差的諡號莫過於亡國之君,特別是紂、桀、幽、煬、湣,不僅亡國,更有禍亂天下、殃及蒼生之意,是惡諡中的惡諡。

此外還有三種較為特別的諡號

一種是雙諡:雙諡基本是一好一壞,表示帝王(諸侯王、國君)在位時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

如開創胡服騎射,晚年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了昏招,導致餓死沙丘的趙武靈王,武是對他前半生的表彰,靈是對他晚年錯誤的影射,再如秦趙的兩位惠文王,也是一好一壞的雙諡。

如果各位有心去了解這三位國君的生平,還會發現雙諡號的前後順序也是他們政治生涯的功過順序,武靈王胡服騎射在前、餓死沙丘在後,趙惠文王沙丘之變弒父在前、治理趙國在後,秦惠文王違背秦孝公遺願,車裂商君在前、建功立業在後。

先秦時代對國君諡號的嚴謹,後世無出其右。

第二種是穆、昭諡號:表示皇帝(國君、諸侯王)在位期間各方面均成就不凡,國家全面發展,文武宣莊威桓這樣的單字已經無法詮釋他在位時全方位的成就,後世多數會用穆和昭為其定諡號。

如拓地千里、稱霸西戎的秦穆公,為秦統六國奠定基礎的秦昭王,帶領國家從廢墟中崛起的燕昭王,振興楚國的楚昭王,以及西周最繁盛時期的兩位統治者-周昭王和周穆王,都是此類諡號的代表,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位時間夠長、統治期間國力鼎盛、經濟發達、軍事強大…

這類國君,後世便會以他們繼位的順序定諡號,單數為穆、雙數為昭,字面本身並無讚美之意,但卻是先秦時代對在各方面都取得出色成就的統治者最大的美諡。

有心者可以關注一下,先秦時期以穆和昭為諡號的國君,在位時間最短也幾近30年,秦昭王和周穆王甚至超過50年,而且都是文治武功極為出色。

第三個特別講的最高美諡,是一個單字的孝,歷史上這個諡號使用率極低,秦孝公將這個諡號拔高到了近乎聖君的地步。

就像冠軍侯是霍去病的個人專屬一樣,單字孝諡號也幾乎可以看做是秦孝公的個人專屬。

孝字原本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美諡,如: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

從秦孝公開始,諡號孝的含義中增加了和順天下、教化萬民之意,這八個字就真心了不得了,已經不是文治武功、威加四海這麼簡單,從秦孝公往上數,恐怕也就堯舜禹湯這些被後世歌頌的聖君能當得起了。

所以且不論秦孝公執政時的功績當不當得起這個八個字,但自他之後,單字孝絕對是所有諡號中最高大上的。

兩漢號稱以孝治天下,歷代皇帝的諡號第一個字必須是孝的定律,是否也因為其中的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先秦時期,為國君定諡號是件特別嚴謹的事,如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第一次給他定的諡號是殤,但繼位的秦昭王與秦武王兄弟情深(不要相信羋月傳裡的胡說八道),說什麼也不同意用這麼個惡諡來給他哥蓋棺定論。

因此第二次群臣重議後,定武哀(這個武並非漢武帝滌盪天下的武,只是單指個人勇武),秦昭王依舊不同意,要求去哀留武。

這下群臣不幹了,覺得秦昭王這是在替他哥粉飾、是作假…爭論了許久,最後雙方各退一步,武字保留,哀改成悼,為秦武悼王,悼和哀看上去一個意思,但一個是悲哀,一個是惋惜,相當給面子的一個諡號。

綜合上述,個人認為最高的美諡是穆、昭、孝,最差的惡諡是桀、紂、幽、煬。


兩江總督


根據諡法規定,最差的諡號大概有以下幾個:武、襄、莊、丁、靈、殤、煬、隱、悼、刺、愍、哀、幽、厲、躁、抗。具體涵義如下:

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

述義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

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

不顯屍國曰隱,隱拂不成曰隱;

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

不思忘愛曰刺,愎狠遂過曰刺;

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

在國逢難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禍亂方作曰愍;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蚤孤鋪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

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

殺戮無辜曰厲;

好變動民曰躁;

逆天虐民曰抗。

綜上,最差的應該是“抗”。反觀中國歷史,似乎諡號為“抗”的,好像還真沒有。


稷離


中國古代訂立帝王諡號的依據,一般來說依照的是《逸周書》中的“諡法解”,書中記錄了九十九種不同的帝王諡號,後世帝王身後功過,一般均從這一諡法解釋中進行擇選。

諡號是古人在帝王辭世後對於其一生功過的評判總結,一般來說分為“褒諡”(帝王生前有治世功勞)、“平諡”(帝王生前無功無過)、“惡諡”(帝王生前犯下大錯)三種評判標準。在《逸周書》中,屬於“惡諡”的諡號有

肆行勞祀曰悼。(勞於淫祀,言不修德,如楚悼王)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如明魯荒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持,長年動亂,如晉愍帝)

不勤成名曰靈。(放任本性,不見賢思齊,如漢靈帝)

殺戮無辜曰厲。(橫徵暴斂,殺伐無度,如周厲王)

蚤孤短折曰哀。(未知人事而早夭,如漢哀帝)

好變動民曰躁。(數度遷徙,勞民無果)

不悔前過曰戾。(知過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不知謹慎)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擾亂綱常,如周幽王)

好內遠禮曰煬。(喜好淫樂,不修德政,如隋煬帝)

華言無實曰誇。(言好詼諧,誇談無實)

逆天虐民曰抗。(背德無懼,目中無尊)

名與實爽曰繆。(好美名而無實德)

除以上十四種惡諡以外,中國歷史上實際存在過的惡諡還有“廢”、“末”等,基本帝王的生平和結局都不算好。諡號的盛行主要在西周到唐代之間,自唐以後,諡號基本就只取褒諡,不用惡諡,並且諡號名稱越來越冗長複雜,所以對帝王的代稱便以廟號為主,不再注重諡號。


在下翩竹


此題好有趣,福垊好古,嘗深思諡號之事而有些許心得,予以分享以解題主之惑,亦請諸君指教。



諡號用字取自假託周公之言的《逸周書.諡法解》還有漢蔡邕、北魏元修、隋文帝、唐張星及張環、宋蘇洵增刪而在明有定稿。竊以為《諡法解》等文獻的最大問題就是一字多意,還好壞意都有。這就導致蓋棺難定論,後人多迷惑。精確用字,一字一意,方為解決之道。



武、莊(壯)、襄等一字多意有好有壞,靈、幽、悼、隱等一字多意有壞有中(性)皆不在討論之列。專屬惡諡十餘個,一般最就一個字,題主要求幾個,福垊姑且選三以⭐數區分。



最差⭐:躁——好變動民。竊以為就是折騰——漫無目的又好大喜功地折騰。使臣民流血流汗還流淚——勞而有禍。秦始皇、漢武帝、隋世祖等都有這種傾向。

最差⭐⭐:醜——怙威肆行。竊以為就是小人心態作惡多端,使臣民流血流汗還流淚——虐致災禍。上面如果說好心辦壞事,那麼這個就是故意作惡,感覺過癮了。孫浩、高洋等有此傾向。

最差⭐⭐⭐:抗——逆天虐民。竊以為就是人格完全扭曲,精神失常,恣意妄為,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國破家亡身死換代族滅。比如亂倫、弒父、誅親,殺賢除能禍民害鄰,荒淫無道,各種折騰,最終自食其果。胡亥、劉駿、張獻忠、洪秀全有此傾向。



一般介意的字是厲、靈、繆、愍,關羽諡號壯繆,壯是死於野,繆是名不副實。秦檜諡號是醜繆。文臣最愛文正、武將最愛忠武。《逸周書.諡法解》: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克定禍亂曰“武”。文正原不叫文正,而叫文貞,因避宋仁宗諱而改為文正,如我們熟知的曾國藩。

《諡法表》是最簡潔的個人總結——簡單高效,年號是階段性或君王一生的計劃或夢想。日本至今仍保留年號(元號),其實源自日本的並風靡儒家文化圈的年度漢字也受《諡法表》最簡潔的年度總結吧。大道至簡,《諡法表》需要完善。它在古代簡單高效的總結人生,激勵、監督士大夫等奮鬥人生,甚至說就連今天也有一定的意義。


福垊


我們對歷史上的皇帝主要有三種稱呼,一種是用廟號來稱呼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種是用諡號來稱呼,比如隋文帝楊堅,我們更習慣稱他的諡號文帝,而不是廟號高祖。還有就是用年號來稱呼,比如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

諡號,就是對皇帝的一生功過做一個評價,一般一兩個字即可,可是發展到後期,由於後繼之君不斷“加諡”,導致諡號越來越繁冗,清朝康熙竟然有24個字,而且都是“美諡”,已經脫離了本意,相對之下,廟號則顯得更加客觀一些。

除了皇帝有諡號,一些朝中大臣也都有諡號,比如幫助溥儀復位的張勳,因為其誓死效忠清朝,死後就被諡,“忠武”,這也是武將的最高級別諡號。對於文官來說,“文正”則是他們夢寐以求獲得的諡號。

對於皇帝來說,“美諡”一般包括文、武、景、烈、昭、穆等,一般表示惋惜的有哀、懷、愍、悼,比如晉悼公就比較有作為,可惜英年早逝,29歲就死了。

惡諡同樣也有很多,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隋煬帝楊廣,本來的諡號是隋明帝,“煬”是後來唐朝強加上去的,以表示其荒淫無度,不過近些年給隋煬帝喊冤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其中的“厲”和“幽”也屬於惡諡的範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奇葩的諡號,比如南朝的皇族蕭子顯,諡曰“驕”,還有唐朝時,白居易從弟白敏中,諡號“醜”。

不得不感慨漢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字就能將一個人的一生蓋棺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