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門道提示:農曆六月初一

門道君很喜歡看古裝劇,小時候不懂事不知道皇帝手裡拿的像石頭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只知道它很神奇,是權力的象徵,誰擁有它便就可以坐擁天下。後來才知道,那不是什麼石頭,是中國代代相傳沿襲至今的璽印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今天,門道君就帶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璽印之美。

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玉璽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印璽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印璽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 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印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人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人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印璽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風格蒼秀。與漢印併為後世篆刻家所學習。

璽印——千年傳承的另類中國風

印璽

從整體而言,每一枚璽印都是一個獨立的造型,造型藝術是構成璽印的藝術價值的一部分。璽印通過印鈕的造型.給人們或淳樸、或輕盈、或俊逸、或凝重的美的感受。戰國古璽,鈕式繁多,琳琅滿目,活潑有生命力.秦漢印章,端莊凝重、央央大度.“文帝行璽”,金龍盤踞;“琅邪相印章”,神龜昂揚.戰國人形鈕玉璽,飄灑秀逸,人物翩翩起舞,其圓雕手法和技藝,線條的優美洗煉,令人驚歎。

古代璽印既然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又有較高的價格,而且還是不可製造的歷史文物,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