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縣城的新生

富平縣老縣城西門外有座聖佛寺,寺裡有座唐代寶塔,寶塔俯臨著一道大坡,坡的西側起伏著一片土崖,土崖半腰有幾座墳塋,安葬著解放富平縣城時犧牲的幾位解放軍戰士。數十年前,我在連城上小學時,清明節時學校常組織學生來此為這幾位烈士掃墓。


老縣城的新生

聽老人們講,解放富平縣城的戰鬥打得很兇。老縣城依據天然高阜而建,高達三丈的厚厚城牆,以及東西南北四座堅固的城門,加上與老城成犄角之勢的連城堡西邊呼應,遂使該城易守難攻。解放軍是晚上開始攻城的,轟雷般爆炸聲,爆豆樣槍聲響了一夜。有個叫劉萬榮的頑匪,老城已被攻破,仍負隅頑抗,督率部下盤踞在連城東門樓裡,用機槍構成一道火網,把從南關沿炭巷進攻的解放軍死死壓制在那兒。我軍爆破手旋即衝了上去,隨著一聲巨響,炸藥包把這最後一座敵堡化為煙塵。一同化為煙塵的,還有國民黨政權在富平數十年的統治。近讀有關史料,方知富平縣城第一次解放的時間為1949年初。其時,我第一野戰軍挺進關中,發動強大的春季攻勢,國民黨軍紛紛敗退,關中大片土地獲得解放。2月25日下午,在一野三軍主持下,富平縣城市工作委員會宣告成立,該軍九師政治部主任康世恩(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任主任,邵武杆(時任中共富平縣委書記兼縣長)任副主任。當天晚上10時許,九師兩個團分兩路直撲富平縣城北門和東門。其時,原駐富平的國民黨軍三十師已經南逃,城內守敵主要是反動地方武裝自衛團。其頭目穆文軒非常頑固,對我軍勸降的政治敦促置若罔聞,企圖憑藉險要地勢固守。然在我能征慣戰的一野九師戰士強大攻勢面前,不過兩個小時即拿下北門和東門,戰鬥隨之轉入巷戰,包括穆文軒在內的400餘名敵軍被俘。打掃戰場時,我軍戰士意外發現城外戰壕裡還躲著一排敵軍,卻早被此前我軍猛烈的炮火嚇傻,一槍未放,便乖乖做了俘虜(見富平黨史研究室編《風雨滄桑話富平》)。遺憾的是,那個負隅頑抗的劉萬榮(時任自衛團中隊長),在其碉堡被炸燬後,趁著煙塵混亂慌忙逃走了。劉逃走後,一度混入我軍,卻最終難逃法網,被我公安人員抓捕歸案,在正義槍聲中結束了罪惡一生。

老縣城的新生

富平縣城解放不久,胡宗南部瘋狂反撲,富平縣委、縣政府及縣大隊避其鋒芒,暫時撤出縣城,在白水車家原進行了50多天整訓,為第二次解放富平縣城和建立新政權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兩個多月後,隨著我軍對國民黨殘部發起進攻,國民黨軍聞風而逃,形勢迅速好轉,富平縣城於5月4日獲得第二次解放。據有關資料講,獲得解放的富平人民,以極大的熱情和犧牲精神,投入緊張繁忙的支前工作,並組成有1500多人、300付擔架和一批馱騾的支前大隊,隨一野西進解放蘭州。在我軍進軍大西南的滾滾洪流中,亦活躍著富平支前大隊的身影(見上書)。時間在前進,時代在鉅變,轉眼間新中國已經成立六十週年了。六十年來,儘管充滿風風雨雨,作為歷史目擊者,我還是見證了富平縣城的巨大變化。昔日老縣城早已被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新城區取代。見諸地方誌中的那些貧困、饑荒、匪亂、兵禍乃至群狼入城等歷史記載,亦成為一種遙遠甚至模糊的記憶了。不過,檢索昔日富平解放的有關史料,使我感觸尤深的,是毛澤東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的名言。解放戰爭初期,無論從兵力、裝備和物質上,我軍均不佔優勢;何以用了不過三年時間,便解放了中國大陸,把蔣介石政權攆到幾座海島上?其中一個關鍵因素,當在於古人講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吧。至於執政理念從過去的“打天下,坐天下”,轉變到今天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則更是時代的進步了。而在日趨開放寬容的當代社會,人們對歷史研究的興趣,也更多地由宏觀轉移到“微觀”,即對曾被歷史大事件大背景忽略或被湮沒的個人命運、體驗、感受乃至生存狀態予以極大關注。

老縣城的新生

就說筆者吧,富平解放初期,父親在縣城街頭擺攤做小本生意謀生。老父親晚年曾回憶說,當時政府稅賦很輕,對像他這樣的“個體工商戶”,每年只需交五升麥子即可。在經營範圍上,只要合法,政府並不干涉和限制。當時的幹部作風樸實,平易近人。有次與父親閒話,不知為啥話題扯起解放初擔任富平縣長的雷榮,父親接嘴道他認識雷榮,並說這位縣長當時還蹲在他小攤前嘮家常,詢問他生意上的事呢。其時老父親已年屆九十,對此事猶念念不忘,從這一細節中,不也可以看出當年新政權的建立,對老縣城帶來的歷史變化麼!閱讀有關史料,鮮活我眼前的,還有當年解放富平縣城那些年輕戰士的身影,尤其是其中長眠在富平土地中的烈士,他們倒下之時,正是新中國曙光已然照亮地平線之日呀!遺憾的是,我至今連他們的姓名也不知道。其實,對先烈最好的紀念或告慰,是把今天中國的事業辦好,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讓全國人民尤其是基層百姓日子越過越好!正是:城高牆厚枉誇險,難敵義師銳無前。堪笑頑敵徒逞兇,轟隆一聲化塵煙。逝水東去六十年,風往雨復更幾番。欣逢盛世先烈,強國富民酬遺願。

原載2009年10月14日《渭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