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網紅電競解說者的喜與憂

一個非網紅電競解說者的喜與憂

相比傳統賽事解說“快嘴”、“專業”等標籤,“高顏值”、“能吸粉”、“年薪數千萬”成了電競解說們的代名詞。但作為非網紅的電競主播MacT直言,電競解說市場泡沫多多。內地高校正在興起的電競專業教育未來或將加速賽事解說的市場分化。/大公報記者夏薇上海報道

參加過高校電競比賽的MacT還算是位不錯的玩家。因為過了電競參賽的黃金年齡,他放棄成為職業選手。MacT真名譚平濤,從小在廣東長大。從中國傳媒大學英語節目主持專業畢業後,他沒有走傳統路線去電視臺和電臺,而是選擇做電競解說。

高收入是塔尖主播的傳說

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電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電競整體市場規模中,端遊電競遊戲市場規模達301億元(人民幣,下同),移動電競遊戲市場規模為303億,電競相關領域的市場規模有50億。

知名電競主播年收入數千萬在內地並不稀奇。一般來說,平臺簽約、開淘寶店、粉絲打賞、在直播時植入遊戲廠商的廣告等,都可以創造現金流。

網紅主播通常分佈在電競經紀公司和直播平臺。按收入分,處於塔尖層的主播在內地大概30餘人,他們年收入數千萬,第二層年收入500至1000萬間,第三層年收入在100萬至500萬間。

MacT收入就沒有這麼傳奇了。他說:“之前掛靠在經紀公司下面,每個月有1萬左右的基本工資,加上解說賽事時按場次和賽事級別會收到解說費,級別高一點的會多些;我目前總體上能拿到2萬左右。”如此看來,普通電競解說的收入確實不高,但對於剛從校園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每月2至3萬收入,即便是在上海也比較可觀。

“玩著遊戲賺大錢”是大多數人對於電競圈子的認知,可對電競解說員們來講,能不能拿到錢,錢賺得穩不穩卻是個辛苦的技術活。

靠技術吃飯的行當不輕鬆

傳統體育賽事,由於發展相對成熟,規則鮮少朝令夕改,選手更是更迭極慢,可電競遊戲隔三差五更新版本,解說們必須第一時間重新研究,更別提數十位虛擬人物的超百項技能所呈現的效果、傷害、增益、套路……

MacT說:“普通玩家可能只要大致瞭解即可,但我們必須熟記於心。通常一場解說前我要準備三個晚上。”不僅如此,每一支戰隊的特點,隊員的信息,比賽中可能打出的配合都是電競解說們需要研究的,“比賽中要優先於畫面預判他們的打法,或者對他們出其不意的戰術進行分析……”

電競解說不認科班出身

最為不易的是,做電競解說嘴皮子一定要溜要快,這倒是MacT這類播音主持專業出身的人的優勢所在。雖然躋身電競解說網紅梯隊的鮮有播音主持專業出身人士,MacT還是堅持專業制勝的想法。他的體會是“畢竟傳統比賽還是真人在場上比,人類能夠做出的動作有限,而虛擬人物做出一套動作是一瞬間的事,嘴上的功夫不是一兩天就能夠練就的”。

整體上電競解說有不少是退役的電競選手轉型解說,像MacT這樣的算是另類。不過他認為,解說還是需要一些播音技巧的。從現在騰訊頻頻到各大高校招聘也可以看出這個市場對於專業化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