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革命星巴克的,不是網紅咖啡,而是聯合辦公

要革命星巴克的,不是網紅咖啡,而是聯合辦公

大公司越來越需要牛人,但牛人越來越不需要大公司。尤其2015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後,牛人自主創業,闖出一片天地,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比比皆是。

就像你在上海的星巴克等咖啡廳,總能聽到周圍人眉飛色舞地談阿里的合作變化,聊騰訊的業務八卦,此外,還有幾個拿下大公司業務的前4A廣告人,在討論執行方案;某些自媒體團隊也在一邊討論一邊輸出內容……很多中小企業員工,在這裡工作、開會、會客、吃喝、小憩。

是的,這就是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所說的“第三空間”,它適合於生活、工作隨時切換的人。特別隨著互聯網深入,拉近了夥伴的距離,提升了協同的效率,小團隊,快節奏,即時溝通,靈活工作……這樣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星巴克們成為他們的最佳工作地點。

此前,按聯合辦公創立者WeWork估算,國內1億辦公人口中,未來有1500萬人將以此方式工作。但對他們而言,更好的待遇是在聯合辦公場所,共享辦公場地,更便捷的交通,更寬大的空間,更豐富的吃喝,更自由的環境,更共享經濟的辦公方式。

無疑,聯合辦公大勢所趨,應勢而謀,順勢而為,就能重構市場,虎口奪食。正如中國聯合辦公企業氪空間,開始在北京、上海的公交、地鐵等站點密佈廣告,就是要“連接”工作者、小老闆,搶佔他們的心智資源,讓他們看到、感受到聯合辦公的共享經濟新革命。

當那些工作中的喪,被聯合辦公拯救,氪空間們解鎖新姿勢,啟動新模式,自然能祥瑞御免、彈幕護體。

不搶風口,卻站上風口

沒錯,共享經濟是個大風口,但只想著搶風口,往往難以站上風口,反而做好自己,更容易活出不一樣的煙火,“利落不尷尬,自然不做作”地站上風口。

就比如摩拜、ofo們,拼命搶佔風口,資本打雞血,極速膨脹,融資、燒錢、擴張,再融資、再燒錢、再擴張,粗放運營,撒錢無度,扭曲商業模型,回本週期拉長。最後,業務做不精,只能當戲精,要麼被人包養,要麼等待被人包養。

而同為共享經濟,聯合辦公則大大不同。用氪空間創始人劉成城的話說:要明白的鑽研運營細節,才能獲得高質量的規模,畢竟每平米投入高達數千元,這是一個典型的重資本行業。

於是,氪空間做了100多個參數,包括桌子、椅子、地板、燈、電器等,訂立一個財務模型,保證好的體驗下有最低的成本。

比如,研究表明,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碎片化工作方式下,人在辦公桌前工作的時間平均每天僅2.6小時,完成工作量僅19%。這時,將常規1.2米長的桌子,改為1.12米,將座椅從65公分改到62公分,不影響體驗的同時,還可以拓展工作空間,將一個樓面的工位數提升20%。

再比如,集中採購建築材料和傢俱,裝修成本可以降低20-40%,更好的設計能夠利用商務樓裡的不規則邊角區,增加出5-10%的工位。再加上北京總部時時檢測全國氪空間的空調、照明、溼度、溫度、PM2.5等,可以智能化調節辦公環境,更能一個月節約20-30%的電費。

這樣一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氪空間的坪效能夠達到傳統寫字樓的2-3倍。即便今年1-4月新增物業20個,增量超過之前2年的總和,它也能心裡有底,發展不慌。

此外,通過對人們組織、行為的研究,建立數學模型,獲得聯合辦公的總體規劃。從而,合理規劃接待區、共享區和獨立辦公區,避免會議室的無效使用。

核算下來,800人按照傳統辦公模式需要10000平米的辦公空間,現在只需5200平米的共享辦公空間。

要革命星巴克的,不是網紅咖啡,而是聯合辦公

對於每個城市的管理者,聯合辦公空間正是供給側改革,大大提升了不動產的產業效率。畢竟,北京、上海市區內的5A級寫字樓,只有近千萬平方米,辦公用地十分有限,經濟要發展,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借聯合辦公,在有限的空間裡降低成本,破除舊的粗放辦公,解決資源錯配。

所以,這些城市才會支持氪空間,幫助它協調核心地段物業,改造新基礎設施。而對四處氾濫的摩拜、ofo則嚴格限制投放數量和投放地段。同是共享經濟,同“媽”不同命。

當然,北京、上海絕非孤例。預測顯示,未來五年,聯合辦公將佔商業辦公總量的30%,因此,氪空間才加速擴張,期望在2019年底,拓展到150萬平米場地,為20萬人提供服務。

沒錯,就像《數字化生存》所說: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如此,無須搶佔風口,自然站上風口。

算得出帳,玩得出彩

產品大神俞軍曾說,一個產品和服務有多少價值,其實就是看“(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所得差額就是對用戶的價值,差額越大,用戶越有動力改變舊習慣,適應新的產品和服務,這筆賬算得出來,新業務就能玩得出彩。

比如創業企業36氪,由於成長太快,辦公場地7年搬了8次,最新一次在北京朝陽公園租了五層樓,辦公面積近10000平米。但是前7次裝修辦公室的傢俱、設備、裝修耗材全部扔掉,變成了“沉沒成本”。

如果氪空間將這些“沉沒成本”攤到8年時間裡,平均每個員工每月的在辦公場地的成本將近萬元,這樣的水平,足以讓它在上海最好的寫字樓裡任意選擇,在香港98%以上的寫字樓裡任意選擇。一切因為組織的發展、支出的方式不能相互匹配。

此外,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全國有200多個辦公室,其中只有10多個辦公室超過100人,其他地方的人員分佈零散,流動性大。類似的還有滴滴、順豐這樣全國駐點的大型機構,它們租屋辦公,經常換地兒,也有極大的財務負擔。

同時,更多小公司,為了方便招工、開展業務,會在北京國貿、上海人民廣場附近租下商住兩用公寓,改造成辦公室,成本同樣高達每人每月4000-6000元。

所以,當氪空間在這些地段按中位價3600元/工位出售時,這筆賬就很容易算清楚,人均成本低之外,租賃靈活,不必一簽N年,直接拎包入駐,設計、裝修、改造的時間成本也一併剪除。於是,它很快吸引到順豐、中科院、三一重工和諸多互聯網公司轉入聯合辦公。

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氪空間依然能保持正利潤率,用劉成城的話說:“WeWork全球布點200多個點,利潤率30%左右。我們的門店也實現過,但是我們現在希望學習小米,將社區工位租賃的利潤控制到10%左右,換來更快的發展速度,加速擴大我們的規模。”並且,在嚴格的財務模型下,讓每個空間不到兩年就可以實現盈利。

而有了這些財務上的精算打底,管理足夠細緻,賬面看得清楚,聯合辦公還可以玩出金融化的未來。

當各個布點空間盈虧平衡後,租金收入越發穩定,就可以它為基礎,玩轉租金資產的證券化。由此,從二級市場引入更多投資人,解放重資產投入形成的大量資金佔款,盤活資金鍊,加速資金循環,提升資金利用率,進而,讓這個生意良性、持續地發展。

如此,在商言商,有利成商,同為共享經濟,聯合辦公不會躺在創新的光環下無休止的虧損,迴歸生意的本質,投資人、玩家、用戶三者共利、共榮,這件事必然能成功且持久。

接下來,如知名投資人林利軍所說:新一代基礎設施一旦建成,行業集中度必然大幅提高。一大波小企業、小團隊將向氪空間們奔去,不知道星巴克會不會像阿根廷的梅西那樣,慌得一比?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1560.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