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你認爲的佛系,就是沒出息!

十三邀這是個綜藝節目氾濫的時代,互聯網的發散性,也讓綜藝的形式更加多變。因此有很多人同意“這個時代沒有懷才不遇”的說法。無論怎樣的多變,其本質不曾變化,就是帶給人們一些具有時代鮮明特性的東西。

十三邀是這眾多綜藝節目中,有些另類和不合時宜的節目,是特別值得一看的節目。十三邀,許知遠以知識分子的視角,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發起的一個對話形式的綜藝節目。Slogan,看世界,帶偏見。一個人若看待事情沒有偏見,則沒有自己的態度。

節目本身而言,許知遠稍顯做作,刻意的成分太過顯著,對採訪人算不上很友好。而正是這種不配合,讓這個綜藝在尷尬的談話中看到為數不多的深刻的一面。當然,那些所謂的真誠和一瞬間堅定或者飄忽的眼神也是在鏡頭前的形象,通過後期剪輯而成,就綜藝的本質而言,這貌似真誠下還是有些虛偽的洗白。揭示了那些公縱人物在固有的人設表象下,不一樣的思想生活,甚至可以說虔誠的另一面,讓人們眼前一亮。

但這虛偽洗白的本質依舊是名人效應的傳播以及十三邀所謂的誠懇,也就是說這誠懇是有保留的,這是綜藝的本質決定的。所有的這些卻不妨礙它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深度的綜藝節目。

十三邀探討的主題是現在是怎樣的一個時代?羅振宇認為,當現在所有的節目都落點到人的時候,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順應時代。這是個跑反的時代,管好自己就可以,站在浪潮中間疾聲而呼,是徒勞的。商人思維認為,若能夠一把贏得所有,那就一把透支完全。他也有著知識情懷,認為在自己的影響下,全民讀書時代就是動力,沒必要陪著止步時代不前的人唱輓歌。許知遠一邊搖著頭嘆息,一邊又在後臺講說自己欣賞著邏輯思維的商業成功,但是卻又不敢苟同,總覺得文人如此,稍顯俗氣。羅胖,他是抓住了時代的浪潮,並引領了下一個浪潮,知識付費的時代依然來臨,知識的二次解讀甚囂塵上。

馬東認為,這個時代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又很碎片化時代,他的思想底色是悲涼的,幾千年來,所有的思想僅是那5%的學者留下的,而其他95%僅是活著而已。而今,科技進步迅猛,而思想本質的迷茫和憂傷並沒有本質差異。這是一個快餐文化的時代,他只是將人生和生活經驗通過討論的包裝,讓年輕一代在歡樂搞笑的同時能夠有所感悟。許知遠,無言以對。馬東是看清了時代潮流,並隨著時代潮流向前的人。

李誕認為這個時代是特別好的時代,包容性特別強的時代。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佛系青年。當他歪歪扭扭的走著,帶著有些痞子氣質的吊兒郎當,來到十三邀的時候,許知遠有些不是很高興的,還提醒過走姿。李誕經歷過富二代的生活到一無所有,再到見識到社會的黑暗面,讓自己有了逃避的想法。他認為若的當時混不下的時候回家鄉,心底的聲音是“也行”,奠定了他性格的本質“無所謂”。許知遠甚至可以說有些震驚,有些迷茫的看著他。而李誕也說這許知遠的缺點,以及節目的缺點,還有就是自己活明白了,而許知遠還在尋求著。李誕是對充滿了對時代的無力感,只能討好時代的人。

張楚和許知遠算是一個時期的人,當年和崔健一樣的搖滾標杆人物,當主流音樂浪潮來臨的時候,他固守在自己的標籤之下,不願意改變,成為被時代潮流拋棄的人。當許知遠問是否還會嘗試東山再起,張楚笑了笑搖了搖頭,他已經習慣了這隱居似的生活,無法融入時代的喧囂。有些慫又有些淡然,張楚會被時代不再提起直至遺忘。

羅大佑認為只是個速朽的卻又缺少經典的時代,當音樂都能用軟件合成的時候,他疑惑音樂是否還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羅大佑年輕時的離家出走,而今又用新的體會重寫了家,這映照著我們這個時代,當年叛逆無休,願與全世界為敵,也要執拗的遠走,而今歲月更迭,光陰流走,想到的還是家的溫暖。羅大佑相信這個時代只是還未定性,當一切穩定以後,這個時代是很好的時代,他已悄然與時代和解。許知遠一邊欣賞著和解的成熟,一邊還是期待能夠再有為時代吶喊的他,而他已微微一笑。

其中汪健,蔡瀾兩個老人,都是經歷過風雨飄搖歲月的時代,對他們來說現在的時代真的很好,所謂的思想拷問,比不上吃吃喝喝。蔡瀾在霧氣升騰的火鍋旁只想說他當年的異國情人,長吁短嘆中說著“年輕人,想太多了”。汪健更是說“活著最重要,長久的活著才是硬道理”。面對著耋耄之年的老人,許知遠的追問稍顯稚嫩。由於經歷過苦難,明白思想的思考是物質為基礎,吃飽穿暖後才會去想思想的昇華以及時代的探討。

十三邀,現在已播出2季,而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們。不同的年齡有著對時代不同的理解,也有著自己處理與時代與社會關係的方式。而無論哪一種都帶有年齡的深深烙印,也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但不可否認,他們都在這個時代依然有著影響力,依然屬於成功人士。

時代到底是怎樣的?每個人有著每個人的偏見,每個人的態度又各有不同。

當羅胖看到崔永元離開對話欄目之後,欄目直接接近垮臺的靈光乍現,還是馬東在澳大利亞街頭的茫然,都賦予了他們在那一瞬間的怦然心動,而後拾級而上,順應潮流併成為弄潮兒。

當李誕說他說佛系的時候,竟刷新了我的認知。我一直認為佛系應該如張楚那樣的隱士生活,或者如羅大佑那樣守著家庭的溫暖,不是李誕這樣站在潮流前端,還滿口都是“我要掙錢”,但是等他講說“就是這個也行,我是真的行”,他掛在嘴上的無所謂,我明白有些人是物質上的佛系,有些人是精神上的佛系。物質上的佛系,對大眾而言,又叫沒出息,而佛系的本質應該是精神上的,因此佛系標籤不代表不思進取。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垂垂老矣,未來的我們是否能夠雖然不理解時代,但是不攻擊時代呢?也許到時候真的是吃吃喝喝比較重要,畢竟所謂時代是年輕一代的。

像羅胖一樣,帶著自己的情懷,去擁抱變化,順應時代,改變自我;或者像馬東一樣,看著其變化,被推著向前,就努力向前;實在覺得心累,還可以像張楚一樣,躲進自己的精神世界,外界的喧囂都與我無關;像李誕一樣,心存佛繫念想,戲謔一生,而又討好著時代。這些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與時代和解。

無論你是否想要參與這個速朽的時代,還是在嘲諷著這個時代的粗鄙化,不可否認的都已身處浪潮之中。無論你是佛系的無所謂,而逃避到隱居生活,過著被時代淘汰的慢日子,還是既然無所謂,不如討好時代,爭取物質生活安穩,這都是時代下的性格決定的。在無力感下,精神逃離都是睿智的,而不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斷舍離。

社會就是這樣,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你的存在如滄海一粟,但對於身邊愛你的親人,總是有影響的,那何不積極一些。心累了,就向李誕學習,造一個佛系的精神世界給自己。既然無所謂,那自己怎樣都可以;既然對時代無能為力,那就改變自己,積極融入積極參與,扛起對家庭的責任。

十三邀,讓你更好的與時代相處,是綜藝界的哲學節目。哲學是窮理,在貌似真誠的表象下看破其虛偽,再穿過虛偽,看透其本質。無論你的哲學讓你處於怎樣的表象時代,都希望你能看到其本質,順應心意,活出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