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五大行星是和太陽、月亮並列的,稱為日月五星,一起叫做七政。《尚書·堯典》中記載道"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宋蔡沈傳:"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猶人之有政事也。"日月五星又稱作七緯。這是古人把日月也當成了行星。實際上,日為恆星,月為衛星。日、月加上五大行星統稱作七曜,單獨的金木水火土也稱五緯(緯為織物的橫線,這五顆行星在天空上,象緯線一樣由東向西穿梭行進)或五曜。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我國古代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木星的記載,而在戰國時期就有五星的說法,當時不叫金木水火土,分別是叫做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把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元素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而產生的。《史記·天官書》中記載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金星:因為亮度較強、成銀白色,所以古代稱呼為明星、大囂、太白。是天空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行星。《詩·小雅·大東》中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是古人把金星當成了兩顆星星,黎明見於東方的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的叫長庚。因為金星是內行星,運行比地球快。有時太陽還沒有出地平,它已比太陽先出地平,因此能在早晨看到。因為它一出現,天就要亮了,所以叫啟明星。有時太陽已經下山了,金星還出現在西方天空上,所以在黃昏也能看到,。大約過一小時後才下地平,這時的金星叫長庚。西漢時為避景帝劉啟諱,又把金星稱為開明。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木星:古名為歲星,《史記·天官書》中提到的攝提、重華、應星、紀星等,都是木星的別名。五星之中,我國的古人特別注意對木星的觀測。《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道,"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為衝,歲乃有殃......故三歲而一飢,六歲而一衰,十二一康。"古人把木星的週期與農事聯繫起來,可能因為木星和太陽活動週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繞天一週,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歲星。並用歲星所在的次名作為紀年的標準。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水星:古代叫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我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火星:古代叫熒惑,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視運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故名熒惑。火星又名罰星、執法。《廣雅·釋天》中記載道,"營惑謂之罰星,或謂之執法。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的古名稱分別是什麼?

土星:古代名鎮星,土星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週,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象輪流坐著二十八宿一樣,故名鎮星,也寫作填星(鎮與填為通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